☉江蘇省泰州市蘇陳中學 韓新正
中考壓軸題的一種價值取向:平實、簡約
☉江蘇省泰州市蘇陳中學 韓新正
今年是《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實施以來的第一次中考,中考試題發(fā)生了哪些變化?近日,筆者認真研究了江蘇省泰州市2015年數學中考試題,其中的壓軸題給了筆者很大的觸動,壓軸題均來源于課本題內容的挖掘、整合、拓展與延伸,清新自然,平實而不平庸,簡約而不簡單.現結合具體的試題分析,以期能管中窺豹,對今后的教學提供幫助,僅供參考.
泰州市2015年數學中考試卷延續(xù)以往的框架結構,選擇題6題,填空題10題,解答題10題,共計26題,其中填空題最后一題(第16題),解答題第25題,第26題是壓軸題,區(qū)分度適中,試題均來源于課本題內容的挖掘、整合、拓展與延伸,壓軸題難度不大,學生感覺比較熟悉,命題者沒有在新、奇、特上做文章,但對學生思維能力提出較高要求,要求學生在充分理解基本題的基礎上,形成較為系統(tǒng)的解題思路,否則,即使這些試題對學生來說似曾相識,也無法下手.試題風格平實、簡約,關注學生基本素養(yǎng)和數學思想是今年泰州卷最大的亮點.
1.平中出奇,平實而不平庸
泰州卷的兩道壓軸題給筆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一道是第16題,該題是把矩形和軸對稱(翻折)相結合,命題者在常規(guī)的基礎上加上OE=OD這一條件,提高了對考生思維的要求;另一道是第25題,取材于蘇科版教材八年級下冊第九章“中心對稱圖形——平行四邊形”例5原題,當考生面對這兩題時,首先感受到的是熟悉,是來自心理上的放松,不會出現面對陌生情境的慌張,體現了命題者對考生的人文關懷,但細細分析,又不是簡單的陳題照搬,命題者充分重視和挖掘例、習題的價值,在常規(guī)背景下,對學生的思維提出更高的要求,真是平實而不平庸,令人贊嘆.
圖1
例1(2015年泰州卷第16題)如圖1,矩形ABCD中,AB=8,BC=6,P為AD上一點,將△ABP沿BP翻折至△EBP,PE與CD相交于點O,且OE= OD,則AP的長為_________.
感悟:矩形中的翻折問題是常見題型,在平時的練習中經常見到,如果我們不做深入的思考,做一題,丟一題,那么對這類問題就不會有深刻的理解,面對中考題中似曾相識的問題,也會無從下手,這就要求我們注重對平時所做題目的積累、歸類和思考,本題一般按照折痕的位置進行分類,如圖2~圖7.
圖2
圖3
圖4
圖5
圖6
圖7
同時對解題方法進行歸納:通過翻折得到全等三角形(圖4中可能有兩對)、等腰三角形(如圖5中的△AFC),然后應用勾股定理解題.
例2(2015泰州卷第25題)如圖8,正方形ABCD的邊長為8cm,E、F、G、H分別為邊AB、BC、CD、DA上的動點,且AE=BF=CG=DH.
(1)求證:四邊形EFGH是正方形;
(2)判斷直線EG是否經過一個定點,并說明理由;
(3)求四邊形EFGH面積的最小值.
簡析:(1)易證△AEH≌△BFE≌△CGF≌△DHG,所以EH=EF=FG=GH,所以四邊形EFGH是菱形,易證∠HEF=90°,所以四邊形EFGH是正方形.
(3)設正方形EFGH的面積為y,AE=x,則AH=8-x,所以EH2=AH2+AE2,所以y=(8-x)2+x2,即y=2x2-16x+64,即y=2(x-4)2+32.所以當AE=4時,四邊形EFGH面積的最小值為32.
感悟:問題(1)是取材于蘇科版教材八年級下冊第九章“中心對稱圖形——平行四邊形”例5原題,問題(2)中直線EG過正方形ABCD的中心,這一點在平時的學習中很容易知道,但如何證明需要思量,本題除了“簡析”中的證法外,還可以先證明梯形AEDG和梯形CGEB全等,且關于正方形ABCD的中心對稱,其中點E、G是對稱點,則直線必經過對稱中心.問題(3)構建面積關于邊長的函數關系,并利用函數關系式求出面積的最小值,這是求最值的通法,在平時的學習中就應該深刻理解,牢固掌握.本題從課本原題出發(fā),對思維進一步拓展,堅持通法解題,這就要求我們平時要加強對課本例、習題的重視,要對其教學價值進行挖掘,對其解題通法進行研究,舉一反三.
2.通法解題,簡約而不簡單
數學壓軸題難,通常體現在知識點間的跨度大、聯(lián)系廣,圖形復雜、閱讀量大、干擾因素多,解題思路靈活,數學思想綜合運用難度大,所以不少學生對壓軸題望而生畏,只感覺到數學的“冰冷”,從沒感受到數學的“美麗”,進而影響著學習數學的興趣,這固然與數學本身較難有關,但我們的命題導向也加劇了數學的難度,增加了學生學習數學的困難,如果命題者立足于知識跨度小一點,圖形簡單一點,閱讀量少一點,解題思路多一點的價值取向,試題就會變得簡約而不簡單,但思維會更加深刻.這一點,泰州試題的壓軸題可圈可點!
例3(2015泰州卷第26題)如圖9,已知一次函數y=2x-4的圖像與x軸、y軸分別相交于點A、B,點P在該函數的圖像上,點P到x軸、y軸的距離分別為d1、d2.
(1)當P為線段AB的中點時,求d1+d2的值;
圖9
(2)直接寫出d1+d2的范圍,并求出當d1+d2=3時點P的坐標;
(3)若在線段AB上存在無數個P點,使d1+ad2=4(a為常數),求a的值.
簡析:(1)易知OA=2,OB=4,由三角形中位線定理得d1+d2=3.
(3)因為點P在線段AB上,所以d1+ad2=4可以轉化為-y+ax=4,即-(2x-4)+ax=4,所以(a-2)x=0.因為在線段AB上存在無數個P點,即x有無數個解,所以a-2=0,即a= 2.
感悟:本題呈現方式比較簡潔,閱讀量小,三個問題梯度明顯,且以上一小題為鋪墊,逐層深入,著重考查函數的本質和科學的探究方法,題目簡約,但思想卻不簡單,對學生思維的深刻性有較高要求.問題(2)的轉化思想和分類思想比較明顯,首先,要把d1、d2轉化為在不同的象限對應的x和y;其次,要分類討論點P在不同位置時d1+d2的范圍.而問題(3)中轉化思想的運用比較隱蔽,考生可以從問題(2)中得到啟迪和借鑒,在數學思想上問題(2)、(3)是一脈相承的,本題三個問題層次分明,對數學知識、解題方法、數學思想層層深入.在今后的學習中,我們不能僅滿足于會解具體的題目,而應該在解題中體會數學思想的運用,本題中知識的難點不多,只要把函數轉化為一元一次方程即可,但這一轉化過程對學生的思維要求較高,所以,轉變我們的學習方法刻不容緩.
相比較往年,泰州中考數學試題壓軸題的閱讀量小了(全卷總字數只有1949個),區(qū)分度也降低了,通篇看不到難、新、奇的題目,試卷少了一份高冷,多了一份清新和熟悉.在目前的大背景下,泰州的數學試題無疑是大膽的,也許會遭到一些人的詆毀(創(chuàng)新不夠,難度不大),但這卻是數學教育前行的方向,切實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yè)負擔,讓數學回歸本真,讓數學學習走出重復,讓學生跳出題海,讓笑容重新回到孩子們的臉上,也許這才是數學教育的歸屬.泰州今年的數學中考試題至少在教法、學法、解題方法三個方面影響著我們.
1.理解課標,用好教材是教學的底線
章建躍教授說:“教之道在于‘度’,學之道在于‘悟’.”在課改實驗中,許多老師覺得這個“度”不好把握.筆者認為這主要是對課標、教材的研讀還不夠深入所致,不領悟教材就不可能把握好“度”.課本、課本,一科之本.課堂教學應“以課本為本”.理解好教材是當好數學教師的基本前提.教師組織教學本應深刻理解課程標準,理解教材,用好教材.現在許多“講學稿”、“導學案”已經完全拋開課標和教材,變成了赤裸裸的習題集,學生在重復、機械的訓練中變成了學習工具.2015年的泰州中考試題在命制過程中尊重課本,凸顯教材的主體地位,90%的試題源于課本題內容的挖掘、整合、拓展與延伸.如第16題是比較常見的課本題的改編,第25題取材于蘇科版教材八年級下冊第九章“中心對稱圖形——平行四邊形”的例5原題等,所以教學的底線必須是理解課標,用好教材.
2.積累題組,形成數學思想是學習的主線
學生該如何學習?是跳進題海,大量訓練,所謂見多識廣,還是精練多思,積累題組,歸納解題方法,形成穩(wěn)定數學思想呢?顯然,前者有做不完的題目,且學而不思,即使相同、相似的題目也不會歸類,找不到共同的解法,學習效率必然低下,永遠也跳不出題海,從而苦不堪言,通過2015年泰州的數學試題,我們發(fā)現90%的試題源于課本題內容的挖掘、整合、拓展與延伸,這就告訴我們不必跳進題海,以課本例、習題為根,把每次見到的新題目進行歸類,形成題組,不斷豐富題組,歸納題組的解題方法,進而養(yǎng)成用數學思想解題.科學學法如圖10所示.如例1,我們平時注意對基本題目進行歸類,形成圖2至圖7的題組,找到解決這類題目的規(guī)律就是全等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勾股定理,這樣有利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而不必跳進題海不能自拔.
圖10
3.掌握通法,少玩技巧是解題的核心
如何解題?方法和理論很多,但最核心的方法還是掌握解決問題的通性通法,運用通法解題,再難的題目我們都可以“回到原點,從概念出發(fā)”解題,在宏觀層面上運用數學思想解題是我們追求的目標,但靈活運用數學思想解題非一日之功,需要平時的不斷積累,在解題過程中不斷感悟和內化,形成穩(wěn)定的思維模式.本案例中的通法比較明顯,例2、例3的幾個問題都是以上一小題為鋪墊,逐層深入,通過轉化、分類等思想解題.尤其是例3先通過把d1、d2轉化為在不同的象限對應的x和y,再分類討論點P在不同位置時d1+d2的范圍,然后再把函數巧妙地轉化為一元一次方程,從而求出參數a的值,這樣的解題方法不是通過簡單的多做題就可以習得的技巧,而是通過長期的訓練形成的良好的數學思維,是內化的數學思想在此處的靈活應用.這不是簡單的技巧,是數學思想,是解決數學問題的通法,我們學習解題一定要拋開玩技巧的心態(tài),立足通法解題,唯有大視界才有大智慧.
1.章建躍.中學數學課改的十個論題[J].中學數學教學參考(中),2010(1~2).
2.蔡映紅.數學加工,讓教材“活”起來——以蘇科版八年級上“1.3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條件(1)”為例[J].中學數學(下),2015(6).
3.蔡新春.回歸數學本真富含數學韻味——2013年南通市中考數學第28題賞析[J].中學數學(下),2013(10).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