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紅慧,徐峰杰 ,宋 閃,戚雅茜
打腿能力的好壞對游泳運動員成績至關重要。打腿不僅能保持身體的平衡和穩(wěn)定,還能提高前進速度。因此,本研究利用上海游泳水槽提供的優(yōu)異的訓練和監(jiān)控條件對上海一線運動員水下潛泳腿進行分析和診斷,找出他們水下潛泳腿技術的優(yōu)缺點,并針對不足之處提出水槽的訓練方案,從而幫助他們提高競技水平。同時讓教練員以及運動員了解水下潛泳腿的重要性,更好地為游泳教學和訓練提供服務。
本研究主要以水槽進行潛泳打腿能力的訓練、測試與評價,客觀有效地反映出運動員的打腿能力和進步情況,為教練員實施針對性的訓練計劃提供有效依據(jù)。
通過游泳水槽和水下攝像系統(tǒng)對游泳運動員的水下打腿動作進行測試錄像,利用圖像解析軟件(水槽特有的三線運動分析系統(tǒng),DARTFISH,EDUIS)對技術圖像進行分析。
上海游泳隊運動員7名(見表1),其中3名為優(yōu)秀運動員唐奕、龐佳穎、朱倩蔚,4名為一線運動員。
表1 7名研究對象的基本情況Table I Basic Information of the 7 Subjects
水下潛泳打腿(也叫海豚腿,dophin kick)被用于自由泳、仰泳和蝶泳的出發(fā)和轉身的水下滑行中,同時是這些階段中前進動力的主要來源。從距離上講,按規(guī)則運動員須在比賽出發(fā)和轉身后15 m內(nèi)出水,即各種項目的比賽水下潛泳腿距離與全程的最大比例可達到30%。如果是短池比賽,水下潛泳腿距離與全程的最大比例更可高達60%。因此,“水下潛泳腿”除蝶泳、仰泳、蛙泳、自由泳外,被業(yè)內(nèi)人士稱作“第五種姿勢”,在所有比賽項目中被運動員廣泛運用。好的水下潛泳腿技術能夠幫助運動員減小波浪阻力、提高泳速,成為他們的競爭優(yōu)勢,優(yōu)良水下潛泳腿技術成為游泳運動員奪取獎牌的制勝因素之一[1,2]。
游泳時激起的波浪越大,人體克服阻力做功而喪失的能量就越多。波浪總是在水面附近形成的,越往深處波浪就越小,興波阻力也越小。而水下潛泳腿技術可以依靠腰腿力量帶動腳踝進行波浪式的水下鞭狀打腿獲得較大的推進力。Cossor[3]發(fā)現(xiàn)2000年奧運會上男子100 m蝶泳、100 m仰泳、100 m自由泳和200 m蝶泳的決賽選手15 m出水時間和水下游進距離呈顯著的負相關關系。女子100 m仰泳、200 m蝶泳、200 m蛙泳和200 m自由泳決賽也呈現(xiàn)同樣的負相關關系,這表明出發(fā)后的水下游進距離對比賽出發(fā)時間有很大的影響。而出發(fā)轉身技術差歷來是我國運動員的軟肋,無疑“水下潛泳腿技術”好壞將直接影響出發(fā)轉身技術及比賽成績。在當今日趨激烈的僅以0.01 s決出勝負的比賽中,水下潛泳腿技術和能力的優(yōu)劣就顯得極為重要[4]。
2.2.1 水槽中兩組隊員的打腿測試與分析
從表2看出,完成一次完整打腿的用時比較,優(yōu)秀組一次打腿的速度要比一線組一次打腿的速度要快,用時要短,相比較一線組最快的隊員和優(yōu)秀組最快的隊員的一次完整打腿時間,最快的相差0.03 s,最慢的要相差0.06 s。
表2 優(yōu)秀組和一線隊員打腿用時統(tǒng)計(單位:s)Table II Statistics of the Time for Leg Kick by the Elite Swimmers and Senior Group Athletes(s)
水下潛泳腿動作分為上打和下打兩個部分。上打部分:水下蝶泳打腿動作是鞭狀打腿動作,也就是說,當下打接近結束時,大腿為克服腿部自下而上的慣性,開始上打。繼續(xù)伸髖使腿部向上,上打結束時,開始下打。上打是通過伸腿實現(xiàn)的。小腿應放松,處于被動狀態(tài),使其在水的自上而下的壓力下保持伸直狀態(tài),水的壓力也使放松的足部處于半伸半屈的自然狀態(tài)。下打部分:鞭狀下打動作開始于上打,當兩腳上打過身體縱線之后大腿開始向下。水的自下而上的壓力使小腿上屈,兩腳內(nèi)上轉。當兩腳接近水面時,小腿由腰腿發(fā)力帶動小腿有力下打,直至完全伸直為止。踝部柔韌性的好壞對水下蝶泳打腿動作是至關重要的。
從表2中向上與向下的用時來分析,優(yōu)秀組隊員打腿較為積極,上下打腿用時的差僅為 0.07~0.08 s,動作的連貫性以及速率較好。而一線組隊員普遍的屬于下打有力型,上打與下打的速度差為0.11~0.13 s。雖然一線組隊員下打腿時與優(yōu)秀組隊員用時非常接近甚至比有的優(yōu)秀組運動員快,但是因為向上過慢影響了打腿的連貫性與整體性,不利于勻速的游進并會破壞技術動作,一般來說打腿動作的速率是會影響到速度的,在不改變力量的情況下加快打腿動作的速率會提高運動員的成績。
當今水下潛泳腿技術特點表現(xiàn)為幅度小、頻率快,要求運動員有很好的腳踝柔韌性和較強的腰腹及腿部力量。從上述打腿分析來看,優(yōu)秀組隊員的水下潛泳腿符合現(xiàn)在提倡的快頻率、連貫性好的技術特點,這也為優(yōu)秀組隊員在出發(fā)、轉身環(huán)節(jié)中建立了很好的優(yōu)勢,而一線組隊員的水下潛泳腿屬于下打用力型,連貫性較差,頻率較慢,推進力不均勻,制約了她們在出發(fā)轉身水下潛泳腿上的成績。
2.2.2 水槽中主要打腿訓練的模式
2.2.2.1 水下潛泳腿遞增負荷和訓練
訓練要求:按照出發(fā)、轉身水下潛泳打腿的要求進行訓練,要求打腿的速率必須快,幅度小,上下打腿都要用力。
2.2.2.2 水槽游泳池結合訓練
2.00 m/s×4 1 min包干 2組 +
訓練要求:在水槽訓練完成后,第一時間回到游泳池訓練,要運動員把水槽所練的速度感覺充分反應到正規(guī)的游泳池中去。
2.2.2.3 出發(fā)水下潛泳腿+速度
訓練要求:(1)潛泳腿,按照比賽時所需快速打腿。(2)配合游,以25 m沖刺的速度進行訓練。(3)所有動作必須完全按照比賽要求去做。
2.2.2.4 4個方向的水下潛泳腿訓練
訓練要求:(1)出發(fā)水下潛泳腿要求貼近水面,不要太深。(2)幅度要小,上下打腿都要用力。(3)側面打蝶泳腿時要注意保持身體的平衡。
水下潛泳腿技術要求上下打腿動作幅度小、頻率快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要求運動員不但具備很好的腳踝柔韌性,還要有強大的腰腹和腿部的爆發(fā)力,所謂的“鞭狀打腿”就是柔韌性和爆發(fā)力的綜合體現(xiàn),因此在水槽訓練中我們有針對性的重點發(fā)展這些素質。每周的小周期訓練計劃(見表3):每周1次水槽訓練,打腿和有氧訓練交叉,輔助陸上的瑞士球練習,小器械練習,對青少年運動員的無支撐點的平衡能力、柔韌性、協(xié)調(diào)性都十分有效。特別突出4個方向的蝶泳腿訓練對軀干腰腹一帶的力量訓練效果,是對腰腹肌群大范圍的調(diào)動。
表3 每周小周期訓練計劃表Table III Program of Small Cycle Training Each Week
水下潛泳腿力量訓練應突出專項力量特點,在打好最大力量練習的基礎上,著重強調(diào)完成動作的速度,應盡可能在短時間內(nèi)完成最大力量的練習。游泳運動員的最大力量不僅與極限游速關系密切,而且在相當?shù)某潭壬蠜Q定耐力工作能力。力量貯備值越高,運動員完成負重相當于肌肉最大用力的50%~90%動力工作的能力越高[5,6]。經(jīng)過一個冬訓周期的針對性最大力量和速度力量訓練,結合力量素質和柔韌素質的專項訓練,一線組受試者從剛開始練習時的4個方向打腿身體位置,下肢下沉,打腿次數(shù)少,完成不到5次,到后來的能力提高,能夠完成10次,水流控制速度也從1.00 m/s提高到1.20 m/s,身體力量的控制、水感控制、平衡能力、完成情況逐步提高,見表4。
表4 訓練前后水下潛泳腿的用時對比Table IV Comparison between the Time for Leg Kick in Underwater Diving before and after the Training
通過專項速度力量訓練,迫使運動員以更快的頻率和力量進行練習,有利于快速游技術風格的形成。通過對這幾名隊員的訓練,可以看出運動員在每次打腿的頻率上有明顯的提高,特別是在向上打腿上的用時上,如WJL,從訓練前的0.291 s減少到 0.258 s、再如 ZYS,從訓練前的0.285 s減少到 0.258 s,分別減少用時 0.033 s和 0.027 s,完整的一次打腿時間與優(yōu)秀組運動員基本一致,基本達到0.43~0.45 s。
通過個性化的分析與針對性的訓練,運動員經(jīng)過長時間有周期性的系統(tǒng)訓練取得了較好的結果,她們主觀感覺良好,訓練刻苦認真,訓練中互幫互助,課后主動完成陸上身體位置的訓練,自主地與教練溝通。這種具有針對性的水下潛泳腿的技術與能力訓練讓運動員們100 m自由泳比賽成績得到了充分的提高,水下潛泳腿占100 m全程的30%(出發(fā)15 m,轉身15 m的潛泳腿),可見這部分的提高對運動員最終成績的提高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見表5)。
表5 訓練后比賽成績的對比(單位:s)Table V Comparison between the Performance Results before and after the Training(s)
3.1 水下潛泳打腿的連貫性與身體流線型位置的保持是影響水下潛泳腿速度的重要因素。
3.2 專項的技術訓練,能力訓練、核心力量訓練等,要針對運動員的實際水平制定個性化的訓練方法,才能有利于打腿能力的提高,為運動成績的提高起到促進作用。
[1] 仰紅慧.海洋動物與仿生運用[J].游泳,2005,2:34-35.
[2]水下蝶泳打腿技術的理論與實踐——運動學特征,渦流的產(chǎn)生以及在出發(fā)、轉身、劃水過程中的應用[J].體育科研,2005,26(6):58-63.
[3] Cossor.J.M.&Mason.B.R.(2001).Swim start Performances at the Sydney 2000 Olympic Games.Paper Presented at the XIX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Biomechanics in Sports.Proceedings of Swim Sessions.San Francisco.June26.
[4] 陳雄山,李慧玲.“水下蝶泳打腿技術”的生物力學特征及發(fā)展途徑相關問題的研究[J].浙江體育科學,2008,30(4):116-119.
[5] 宋琦勍,封旭華,仰紅慧.核心肌群訓練在游泳訓練中的應用[J].醫(yī)用生物力學,2009,24(3):233-236.
[6] 徐峰杰,熊國鳴,潘佳章,等.水下潛泳腿技術的分析與訓練模式的探索,2009年第13屆全國運動生物力學學術交流大會論文匯編(摘要)[R].2009年11月: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