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協(xié)定》中的權勢關系
——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視角
鮑柳伢
(上海交通大學,上海,200240)
摘要:《慕尼黑協(xié)定》是綏靖政策的一個產(chǎn)物,表面上體現(xiàn)的是英法兩國維護地區(qū)和平、避免戰(zhàn)爭的意識形態(tài)。但本質上,作為各個國家勢力不均衡下的產(chǎn)物,它體現(xiàn)的是不同國家的權勢關系,揭示的是英法德意對捷克斯洛伐克的控制和壓制。本研究從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的角度出發(fā),運用三大元功能理論,解讀《慕尼黑協(xié)定》是如何在詞匯-語法層面體現(xiàn)這種控制和壓制的不平等權勢關系的。具體來說,運用概念功能分析及物性和語態(tài);運用人際功能分析情態(tài)動詞的言語功能和語氣隱喻;運用語篇功能分析主位。語言和權勢息息相關,語言是反映社會權勢關系的首要載體,語言即力量(體現(xiàn)權勢)。因此,通過對法律語篇《慕尼黑協(xié)定》詞匯-語法的語言特征分析可以很好地展現(xiàn)該協(xié)定所體現(xiàn)的參與者之間的權勢關系。通過分析可以得出,對語篇的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分析可以有效地揭示語言中隱藏的社會關系和意識形態(tài)。
關鍵詞:三大元功能,權勢關系,《慕尼黑協(xié)定》
[中圖分類號]H0-06
doi[編碼] 10.3969/j.issn.1674-8921.2015.06.003
作者簡介:鮑柳伢,上海交通大學外國語學院2012級在讀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法律語言學。電子郵箱:liuya1989929@163.com
1. 引言
《慕尼黑協(xié)定》(TheMunichPact,以下簡稱《協(xié)定》)是二戰(zhàn)前夕英、法兩國為避免戰(zhàn)爭爆發(fā),犧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將蘇臺德區(qū)割讓給納粹德國的一項協(xié)定。表面上《協(xié)定》體現(xiàn)的是英法兩國維護地區(qū)和平、避免戰(zhàn)爭的意識形態(tài),但本質上它體現(xiàn)的是不同國家的權勢關系,是強權一方對弱權一方的權威性和強制性的權勢關系。
國內(nèi)外對《協(xié)定》的研究主要是從政治和歷史角度進行的,從語言學角度研究的很少見。洪聚堂(1988)認為《協(xié)定》產(chǎn)生的根本原因是當時歐洲的形勢和英法所面對的國內(nèi)外法西斯處境,其后果是破壞了捷克斯洛伐克經(jīng)濟,削弱了政治軍事以及動搖了東南歐小國對英法的信任,從而削弱了潛在的反法西斯力量。齊世榮(1979)認為《協(xié)定》的真相就是軟弱的表現(xiàn)和縱容戰(zhàn)爭而致使歐洲國家不堪一擊,并不是西方資產(chǎn)階級認為的維護和平。周尊南(1981)概括了《協(xié)定》的六個歷史教訓:對侵略者不能縱容姑息、和平不能用祈求來取得、戰(zhàn)爭不能用退讓來防止、侵略者貪得無厭、要敢于與侵略者做斗爭、要結成統(tǒng)一戰(zhàn)線對抗侵略者,以及任何國家都必須學會自衛(wèi)和抵抗。國外對《協(xié)定》的研究多是從綏靖政策展開,研究其背后的各國意識形態(tài)。Parker(1995)分析了《協(xié)定》中英國采用綏靖政策的歷史背景(張伯倫為維護地區(qū)和平)以及二戰(zhàn)爆發(fā)的原因(綏靖政策)。Steven(2007)運用“安全的第二面”模式來分析當時英國的綏靖政策,結論是其目的是加強國內(nèi)政治經(jīng)濟建設以及控制德日重整軍備和極端的封閉經(jīng)濟。
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是一個研究語言功能的語言學理論,主要關注語言與社會的關系以及語篇與語篇使用環(huán)境(包括社會文化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黃國文2010:3)。三大元功能是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中研究語篇詞匯-語法的重要理論。本文從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出發(fā),運用三大元功能,旨在探尋《協(xié)定》如何從詞匯-語法層面體現(xiàn)這種權勢關系和意識形態(tài)。
2. 分析框架
韓禮德和麥蒂森(Halliday & Mattiessen 2004)認為語言既是系統(tǒng)的,也是功能的。他把語言的功能概括為三大元功能,即概念元功能、人際元功能和語篇元功能。任何語言實例都能同時實現(xiàn)這三種元功能,而且相互之間并不獨立或排斥。三大元功能分析語言的詞匯-語法層面,而詞匯-語法實現(xiàn)語義,所以通過分析語言的詞匯-語法,可以有效地解讀語言所蘊含的社會意義。
2.1概念元功能
概念元功能指語言是對存在于主客觀世界的過程和事物的反映。及物性和語態(tài)是概念元功能的兩個重要方面。從及物性系統(tǒng)看,小句表達經(jīng)驗(experiential)意義和邏輯(logical)意義。韓禮德和麥蒂森(Halliday & Mattiessen 2004:176)提出,及物性系統(tǒng)的中心是過程動詞與參與者之間的配置,這種配置是語言使用者要表達的主要意思。語態(tài)分為“中動”(middle)語態(tài)和“非中動”(non-middle)語態(tài),非中動語態(tài)又劃分為主動與被動語態(tài),其中被動語態(tài)在表述時以動作的目標作為談話的出發(fā)點或話題(胡壯麟等2008)。被動語態(tài)關注焦點在動作目標上,轉移讀者對施動者的注意力,拉開他們之間的距離。本文著重分析被動語態(tài),所以不對中動語態(tài)和主動語態(tài)做介紹和分析。
2.2人際元功能
人際元功能指語言表達講話者的身份、地位、態(tài)度和建立社會關系等功能。語氣系統(tǒng)包括情態(tài)(modality)和語氣(mood)。情態(tài)系統(tǒng)是位于肯定和否定兩極之間的一個連續(xù)體,分為兩類:一類是情態(tài)化(modalization),包括概率(probablility)和頻率(usuality);而另一類是意態(tài)化(modulation),包括義務(obligation)和意愿(inclination)。值得注意的是,意態(tài)化中的義務可以通過被動謂詞來實現(xiàn)。韓禮德(Halliday 1994/2000:89)認為義務和意愿可以用謂語的延伸部分表達,通常由被動詞詞組表達。
情態(tài)具有量值,不同量值的情態(tài)動詞,所產(chǎn)生的意義也不盡相同。在英語中,具有情態(tài)值的情態(tài)動詞請見下表:
表1 情態(tài)量值(Halliday 1994/2000:342)
Fung和Watson(1994)強調(diào)指出,在法律語言學中shall的言語功能相當于must、haveto、beto(do)、berequiredto,所以shall在法律語篇中具有高量值。
助動詞will既能實現(xiàn)表未來時態(tài)的邏輯元功能(Logical-future),也能實現(xiàn)作為中量值情態(tài)動詞的人際功能(Interpersonal-modal)(Matthiessen 1996:474)。兩者的重要區(qū)分標準是表未來時態(tài)的will通常出現(xiàn)在有時間狀語的句子中(Halliday 1985:182)。
語氣主要由語氣成分和剩余成分構成。韓禮德和麥蒂森(Halliday & Matthiessen 2004:632)指出,對語氣的分析能較好地揭示對話參與者之間的人際關系。用陳述語氣代替祈使語氣來表達命令功能屬于語氣隱喻,也是一種人際隱喻。用含有義務情態(tài)動詞的陳述句來表達祈使句的命令語氣是語氣隱喻,可以展現(xiàn)說話者的話語權,規(guī)約受話者承擔義務量的大小。
情態(tài)與權力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lián)系。情態(tài)是實施明顯控制的法則,人們通過它來約束所要表達的內(nèi)容或對所指事態(tài)的觀點(Fowler 1996:168)。人們在一定的語言場內(nèi)因語言而導致不同的地位,稱之為言語優(yōu)勢。言語優(yōu)勢關系主要通過控制/失控言語過程來實現(xiàn)。語法手段中的情態(tài)和語氣是控制/失控言語過程的一個有效手段(Martin 2000;王振華2001)。
2.3語篇元功能
語篇元功能指的是語言自身前后連貫,包括主位-述位(Theme-Rheme)結構,信息結構(information structure)和銜接系統(tǒng)(cohesion)。主位是話語的出發(fā)點或話題,是信息結構談論的焦點,述位是圍繞主位所說的話。主位是信息的起點,述位是信息的延續(xù)。主位是已知信息,述位是新信息。按其功能,主位分主題主位,由主語或一般狀語充當;人際主位,由情態(tài)狀語或評注狀語充當;以及篇章主位,由連接詞充當。主題主位陳述事實,具有一定的客觀性。
3. 《協(xié)定》的元功能分析與討論
3.1分析
3.1.1概念元功能
人們用語言來表達現(xiàn)實世界中的各種經(jīng)歷和經(jīng)驗,包括所發(fā)生的事情、人物以及相關的時間、地點等因素?!秴f(xié)定》概念元功能的研究能從語言方面清楚地展現(xiàn)《協(xié)定》所涉及到的歷史事件(慕尼黑陰謀)、參與者(英法德意和捷克斯洛伐克)、占領的時間和領土范圍(蘇臺德地區(qū))。經(jīng)分析,《協(xié)定》中含有大量的物質過程和被動語態(tài),所以本文著重分析這兩方面。
表2 《協(xié)定》過程類型數(shù)量及其比例
從表2中可以看出,不同的過程類型使用比例是不同的,其中物質過程使用比例要遠遠高于其他幾類過程。本文只分析物質過程,因為物質過程的主要功能是構建“做”這個經(jīng)驗實體,“做”是檢驗人類行為好壞的一個基礎,是評價人們行為的一個重要手段(王振華2004b:44)。
表3 物質過程小句中的施動者和利益代表方
經(jīng)統(tǒng)計,22個物質過程小句中,所有施動者所實施的行動代表著英法德意利益。值得注意的是,在以捷克斯洛伐克為施動者的三個句子中,實施的是“釋放”蘇臺德地區(qū)的德國人的行動,所以最終還是有利于英法德意。
《協(xié)定》的33句小句中,被動句有21句,占63.64%。被動句使用不僅比例大,而且有三處出現(xiàn)連續(xù)使用3個被動句和一處連續(xù)使用6個被動句。
3.1.2人際元功能
講話者運用語言來進行社交活動以確立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建立一定的社會關系?!秴f(xié)定》人際元功能的研究能從語言方面揭示參與者之間的地位差別,反映出參與者之間的社會等級關系。經(jīng)分析,《協(xié)定》含有大量的情態(tài)動詞和語氣隱喻,所以本文著重分析這兩方面內(nèi)容。
表4 《協(xié)定》中情態(tài)動詞的言語功能和情態(tài)量值
注:(1) 《協(xié)定》中無否定情態(tài)動詞
(2) 上表中不包括表示未來時態(tài)的will
從表4中可以看出,不同量值的情態(tài)動詞使用情況是不平衡的。中量值和高量值情態(tài)動詞使用比例高,占絕大部分,而這些正好是表提議的義務情態(tài)動詞。表命題的情態(tài)動詞只有may一個,比例很低。
《協(xié)定》的33句小句中,語氣隱喻小句有11句,占33.33%。這個比例雖說不占主導比例,但也是一個較高的使用比例。
3.1.3語篇元功能
語篇功能運用語言使文章前后連貫,為概念功能和人際功能提供物質基礎?!秴f(xié)定》中,主位全部都是主題主位,包括英法德意及其代表組成的國際委員會,《協(xié)定》的條款、領土及占領或疏散行為,蘇臺德的德國人和捷克斯洛伐克政府。這些主位同時也是信息的起始點和關注點。前四種主位占大多數(shù),為87.9%,最后一種主位占極小比例,為12.1%。以表格形式呈現(xiàn)如下:
表5 《協(xié)定》中的主位
3.2討論
如果一個人能控制另一個人的行動,前者對后者就具有權勢,體現(xiàn)的是一種不對稱的社會關系。Kress和Hodge(1979)認為,應該通過分析語言來理解權力的社會分布,因為語言為社會等級結構中的權勢差異的細微表現(xiàn)提供了最精確的表述方式。
3.2.1概念意義
Fairclough(1989)指出,選擇某一種過程來表達一個現(xiàn)實世界中真正發(fā)生的過程具有重要的文化、政治和意識形態(tài)意義。不同過程類型的使用情況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語篇生成者的意識形態(tài)?!秴f(xié)定》中,物質過程小句占絕大多數(shù),為67.67%。其中,施動者是英法德意(或國際委員會)的占81.8%,說明絕大多數(shù)動作過程都是由他們所為。這些施動者是英法德意(或國際委員會)的物質過程小句都涉及目標(《協(xié)定》規(guī)定的條款內(nèi)容或具體行動),而且英法德意(或國際委員會)是支配者,所以他們也是權勢者。
過程成分之間的相互作用能較多地揭示小句體現(xiàn)的評價價值(王振華2004b:45)。施動者、目標和過程動詞的詞匯意義之間的配置揭示小句的評價意義?!秴f(xié)定》大多數(shù)物質過程的施動者是英法德意,他們通過一系列物質過程動詞影響目標(Goal)——捷克斯洛伐克,以完成“做”事這個過程。“做”是檢驗人類行為好壞的一個基礎,“做”指過程動詞,過程動詞的詞匯意義是檢驗英法德意行為的一個重要評價標準?!秴f(xié)定》中物質過程的過程動詞大多有“施動者規(guī)約條款內(nèi)容或支配另一參者”的含義,所以施動者是支配者,目標是被支配者,也即施動者是強勢者。如:
(1) The four territories marked on the attached map will be occupied by German troops in the following order.
(2) The United Kingdom, France and Italy agree that the evacuation of the territory shall be completed by the 10th October
這里的occupied和completed是物質過程動詞,詞匯意義分別是“占領”和“完成(任務)”,具有較強的“控制和規(guī)約”含義。例(1)中施動者Germantroops通過occupied來控制和支配目標thefourterritories(捷克斯洛伐克的領地);例(2)中目標theevacuationoftheterritory通過completed被英法德意限定“完成”的日期。兩個“做”事動詞都明確展現(xiàn)出英法德意支配捷克斯洛伐克,代表了權勢者。
聚焦主位(focusing the theme)是被動語態(tài)的功能(Givon 1979:186)。被動語態(tài)讓讀者聚焦于句首的動作目標,轉移對句末或省略的施動者的注意力,無形中拉開了讀者與施動者之間的社會距離。黃永平(2004)提出法律語篇與其讀者之間應是一種疏遠的關系,這樣才能保證法律的正式性、權威性和莊重性。被動語態(tài)疏遠了法律語篇施動者與其讀者之間的關系,保證其正式性和權威性,增強了法律語篇的客觀性。語言揭示的態(tài)度越客觀,說服力越強,越能反映言語者的優(yōu)勢。相反,態(tài)度越主觀,說服力越差,言語者越處于劣勢(王振華2004a:53)。因此,被動語態(tài)能增強語篇說服力和言語者的優(yōu)勢。如:
(3) The remaining territory of preponderantly German character will be ascertained by the aforesaid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forthwith...
施動者internationalcommission代表英法德意的利益,代表著強勢者。被置于句末自然而然地減弱了讀者對它的注意力,更多將讀者的注意力轉移到具有相對客觀詞匯意義的句首主位remainingterritory上,使它成了關注焦點。這樣的語言策略拉遠了捷克斯洛伐克及國際社會輿論與internationalcommission之間的距離,有利于增強《協(xié)定》的客觀性和說服力,體現(xiàn)出作為《協(xié)定》制定者英法德意的言語優(yōu)勢。
3.2.2人際意義
《協(xié)定》中的情態(tài)動詞多是表示義務的提議功能,意味著說話者向聽話者提出要求或下達命令,并且聽話者履行義務,所以說話者比聽話者有優(yōu)勢,如:
(4) A German-Czechoslovak commission shall determine the details of the option...
在例(4)中,《協(xié)定》制定者(英法德意)以較高的姿態(tài)向聽話者(捷克斯洛伐克)規(guī)定他們負責的疏散行動在規(guī)定日期前必須完成的義務,顯然英法德意是權勢者,控制著話語主導權。
選擇不同量值的情態(tài)動詞所揭示的意義也不一樣。低量值帶有不確定性,置說話者于守勢;高量值帶有強烈的確定性,置說話者于攻勢;中量值置說話者于保守地位(王振華 2004a:53)?!秴f(xié)定》中高量值和中量值情態(tài)動詞分別占很大比例。如:
(5) ...the evacuation of the territory shall be completed by the 10th October...
(6) Czechoslovak Government will be held responsible for carrying out the evacuation without damage to the said installations.
高量值情態(tài)動詞shall確保了英法德意的決定權和話語權,使他們處于權勢關系中攻勢一方。而中量值情態(tài)動詞will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英法德意的攻勢變得過于強大,這樣做是出于《協(xié)定》是綏靖政策下的產(chǎn)物,使用過多高量值容易使英法德意太具攻擊性而引發(fā)國際社會潛在的反對聲音。但與使用低量值情態(tài)動詞相比,中量值情態(tài)動詞保證了《協(xié)定》的權威性卻不至于處于守勢地位。
(7) The Czechoslovak Government will...release...any Sudeten Germans who may wish to be released...
在例(7)中,作為本《協(xié)定》唯一低量值的情態(tài)動詞may表示概率的命題功能,提供較大的可能性和商榷空間。May修飾的主語是SudetenGermans,也就是說SudetenGermans有較大的空間選擇是否脫離原來的軍隊??此频土恐当容^緩和,但修飾對象是蘇臺德德國人,決定權還是在德國,這也是體現(xiàn)德國處于權勢關系的決定地位。
被動謂詞的功能是表義務的提議,與表義務的提議情態(tài)動詞功能相似,也意味著說話者向聽話者提出要求或下達命令?!秴f(xié)定》中含有被動謂詞的小句比例較高,說明《協(xié)定》命令性較強,雙方地位有著明顯的強弱之分。如:
(8) GERMANY, the United Kingdom, France and Italy, taking into consideration the agreement, which has been already reached in principle for the cession to Germany of the Sudeten German territory...
(9) The conditions governing the evacuation will be laid down in detail by an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上兩例中被動謂詞beenreached和belaiddown的功能是表義務的提議。例(8)表明了《協(xié)定》條款是由英法德意提議并規(guī)定,而并非捷克斯洛伐克;例(9)則表明約束疏散行動的條件是由國際委員會(英法德意的利益代表者)確立,捷克斯洛伐克并沒有決定權,有的只是實施“疏散”行為的義務。它們都明確地表明了英法德意支配捷克斯洛伐克的權勢關系。
《協(xié)定》中高比例的語氣隱喻緩和了祈使句的強硬語氣,提供了更多的磋商空間,這是由于《協(xié)定》其實是綏靖政策產(chǎn)物的結果。如:
(10) ...the territories in which a plebiscite is to be held.
例(10)中的情態(tài)動詞提供一定的磋商空間,與它所對應的祈使句Holdtheplebisciteintheterritories相比,顯然后者語氣更加強硬,也就更凸顯英法德意作為施動者的強勢者形象。英法德意知道這樣對《協(xié)定》實施有弊無利,所以使用語氣隱喻的言語策略,弱化其咄咄逼人的形象。這種語言策略反映了作為《協(xié)定》制定者英法德意的話語優(yōu)勢權和強勢地位。
3.2.3語篇意義
主題主位簡單陳述事實,客觀性較強,相對應的正式性和權威性也較強,英法德意的作為權勢者的控制力也就較強,如:
(11) The final determination of the frontiers will be carried out by the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上例中的thefinaldeterminationofthefrontiers是一個主題主位,陳述的是有關邊界的處理條款問題,客觀性很強。而如果這句話表述為Theinternationalcommissionwillcarryoutthefinaldeterminationofthefrontiers,主位就是代表英法德意利益的internationalcommission,主觀性強,《協(xié)定》的權威性減弱,英法德意的控制力也隨之減弱。
語言的線性特征使得說話者不得不對主位進行選擇,主位的選擇受制于作者的意圖和情感?!秴f(xié)定》中大多數(shù)主位代表著英法德意的利益,體現(xiàn)的是英法德意保護本國利益的意識形態(tài),這種言語策略體現(xiàn)了英法德意與捷克斯洛伐克之間的不同權勢關系。
3.3三大元功能和權勢關系
經(jīng)以上討論得出,《協(xié)定》在詞匯-語法層面上的語言策略旨在實現(xiàn)兩種功能。一是確保英法德意的話語權,以及在與捷克斯洛伐克關系中的強勢地位,確保其利益的實現(xiàn);二是淡化英法德意過于強勢的侵略者形象。
概念元功能方面,《協(xié)定》制定者英法德意使用大量物質過程動詞控制捷克斯洛伐克;大量被動語態(tài)疏遠了英法德意和讀者之間的距離,增強《協(xié)定》正式性和權威性,從而體現(xiàn)出《協(xié)定》制定者的言語優(yōu)勢和話語權。人際元功能方面,英法德意用表提議的義務情態(tài)動詞命令捷克斯洛伐克,體現(xiàn)前者支配后者的權勢關系;大量高量值情態(tài)動詞確保了英法德意的強勢地位,同時大量的中量值情態(tài)動詞和語氣隱喻緩和了其咄咄逼人的氣勢。語篇元功能方面,話題主位客觀性較強,英法德意的控制力也較強;主位的選擇大多代表英法德意的利益,這種話語權也是不同權勢關系的表現(xiàn)。
可以看出,除了中量值情態(tài)動詞和語氣隱喻是實現(xiàn)第二種功能,其余的語言資源都實現(xiàn)第一種功能,而且本質上淡化強勢者形象也是為了增強英法德意的控制權,保障其利益的實施。所以總的來說,《協(xié)定》在在詞匯-語法層面上的語言策略都表明了英法德意控制和壓制捷克斯洛伐克的權勢關系。
4. 結論
本文運用三大元功能,從詞匯-語法層面分析了《協(xié)定》是如何體現(xiàn)其參與者之間不同權勢關系的。概念元功能的及物性和被動語態(tài)分析、人際元功能的情態(tài)動詞和語氣隱喻分析以及語篇元功能的主位分析,明確地揭示出了英法德意控制和壓制捷克斯洛伐克的權勢關系。通過分析可以看出,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分析可以有效地揭示語言中隱藏的社會關系和意識形態(tài)。
參考文獻
Fairclough, N. 1989.LanguageandPower[M]. London: Longman.
Fowler, R. 1996.LinguisticCriticism[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Fung, S. & B. A. Watson. 1994.TheTemplate:AGuidefortheAnalysisofComplexLegislation.InstitutesofAdvancedLegalStudies[M]. London: London University. Press
Givon, T. 1979.OnUnderstandingGrammar[M].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Halliday, M. A. K. 1985.AnIntroductionofFunctionalGrammar(1st ed.) [M]. London: Arnold.
Halliday, M. A. K. 1994/2000.AnIntroductionofFunctionalGrammar[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Halliday, M. A. K. & C. M. I. M. Matthiessen. 2004.AnIntroductiontoFunctionalGrammar[M]. London: Edward Arnold.
Kress, G. & B. Hodge. 1979.LanguageasIdeology[M].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Martin, J. R. 2000. Beyond exchange: Appraisal systems in English [A]. In S. Hunston & G. Thompson (eds.).EvaluationinText:AuthorialStanceandtheConstructionofDiscourse[C].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42-75.
Matthiessen, C. M. I. M. 1996. Tense in English [A]. In M. Berry, C. Butler, R. Fawcett & G. Huang (eds.).MeaningandForm:SystemicFunctionalinterpretations[C]. New Jersey: Ablex. 431-98.
Parker, R. A. 1995. Chamberlain and appeasement: British policy and the coming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J].CanadianJournalofHistory30(2): 289-321.
Steven, E. L. 2007. The second face of security: Britain’s “Smart” appeasement policy towards Japan and Germany [J].InternationalRelationsoftheAsiaPacific7(1): 73.
洪聚堂.1988.慕尼黑協(xié)定產(chǎn)生的根本原因及其后果[J].西北師大學報(4):79-83.
胡壯麟、朱永生、張德祿、李戰(zhàn)子.2008.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黃國文.2010.語篇分析與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理論的建構[J].外語與外語教學(5):1-4.
黃永平.2004.法律英語文體學[M].沈陽:遼寧少數(shù)民族出版社.
齊世榮.1979.慕尼黑危機的真相不容歪曲[J].世界歷史(1):34-45.
王振華.2001.評價系統(tǒng)及其運作[J].外國語(6):13-20.
王振華.2004a.法庭交叉質詢中的人際關系[J].外語學刊(3):51-59.
王振華.2004b.“物質過程”的評價價值——以分析小說人物形象為例[J].外國語(5):41-47.
周尊南.1981.慕尼黑悲劇的歷史教訓[J].史學月刊(4):83-91.
(責任編輯甄鳳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