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彥山 劉鐵鋼閻春梅郭軍趙全東韓澤兵劉曉峰別佃動于新海
(1吉林省水產科學研究院 吉林 長春130033)
(2吉林省白城市月亮湖水庫管理局 吉林 白城137000)
斑鱖魚種培育技術的研究
徐彥山1劉鐵鋼1閻春梅1郭軍1趙全東1韓澤兵1劉曉峰2別佃動2于新海1
(1吉林省水產科學研究院 吉林 長春130033)
(2吉林省白城市月亮湖水庫管理局 吉林 白城137000)
本文通過用孵化環(huán)道培育斑鱖夏花,共進行18d的培育,育出夏花21萬尾,成活率77.8%,夏花的規(guī)格為0.063g(全長2.8cm)/尾。探索出催產餌料魚與斑鱖開口時間相配套的技術措施。用1.2畝池塘進行秋片培育,飼養(yǎng)期共66d,秋片平均規(guī)格為11.8g/尾,成活率為81.4%,飼料系數(shù)6.62。出塘14652條,單產144.1kg/畝(12210尾/畝),總產172.89kg;增重倍數(shù)187倍。特定生長率3.7;產值34578元,利潤11848元,畝利潤9873.33元/畝。投入產出比為1∶1.52。
斑鱖 魚種 培育 技術
斑鱖(SinipercascherzeriSteindachner)是名貴淡水經濟魚類,屬鱸形目、鮨科、鱖魚屬。在國內主要分布在長江、珠江、閩江和鴨綠江,在國外主要分布于朝鮮和越南。該魚以其肉質細嫩、無肌間刺、味道鮮美、營養(yǎng)價值高而深受國內外消費者喜愛;同時,該魚還具有清熱、療毒等藥用價值,市場售價較高,需求量日益增大。近年來隨著該魚自然種群數(shù)量逐漸減少,加之該魚懷卵量少,靠天然苗種遠滿足不了養(yǎng)殖需求。關于斑鱖生物學及其繁殖生物學的研究已有報道,并進行了斑鱖人工繁殖和網箱及池塘養(yǎng)殖試驗,但對于池塘養(yǎng)殖條件下,斑鱖的人工繁殖及苗種培育技術綜合研究報道較少。為此,筆者在吉林省梅河口市共安水產良種場于2013年6月27日到7月15日,開展斑鱖水花到夏花培育試驗;7月15到9月20日進行秋片魚種培育技術的研究;這對于恢復其魚類資源、開發(fā)我省土著魚類品種、調整我省池塘和網箱養(yǎng)殖品種結構,滿足養(yǎng)殖所用苗種,解決生產瓶頸問題具有重要意義,取得了預期效果,現(xiàn)將試驗情況報告如下。
1.1 斑鱖的夏花培育
1.1.1 試驗地點
于2013年6月27日在梅河口市共安水產良種場試驗,在孵化環(huán)道中進行。7月15日夏花培育結束,共試驗18d。
1.1.2 環(huán)道條件
孵化環(huán)道為橢圓形,長直徑5m,短直徑2.5m,高1.5m,材料為磚混建筑。蓄水深1.4m,在周邊排水,設置80目篩絹布防止卵苗流失;環(huán)道底部有10個噴水鴨嘴,向環(huán)道內供水,水流的方向是一致的,蓄水量15噸。見圖1。在環(huán)道內均勻地設置10個充氣石,由大型充氣機充氣。
1.1.3 魚苗放養(yǎng)
1.1.3.1 魚苗來源:2013年6月21日在梅河口市共安水產良種場人工繁殖斑鱖魚苗,6月27日獲水花魚苗27萬尾,以此來進行該項試驗。
1.1.3.2 魚苗放養(yǎng)前的準備:將孵化環(huán)道的各進水管路、排水管路和閥門等進行檢查。用20mg/1濃度的高錳酸鉀對試驗環(huán)道進行消毒,消毒時間30min。
1.1.3.3 魚苗放養(yǎng):6月27日在孵化環(huán)道內放養(yǎng)斑鱖水花魚苗27萬尾,每立方米1.8萬尾。用10mg/L濃度的高錳酸鉀溶液,對放入環(huán)道的魚苗進行消毒,消毒時間10min。見圖2。
1.1.4 飼養(yǎng)管理
魚苗入環(huán)道后,以微流水循環(huán),環(huán)道周圍設置80目篩絹圍住排水部位,環(huán)道內排出的水全部從這里經過過濾后排出。由于過濾網目較細,很容易將篩絹孔堵塞,所以,飼養(yǎng)期間由專人管理,每天要經常地刷洗過濾篩絹,避免流水不暢,堵水后跑苗,造成不應有的損失。
1.1.5 催產與斑鱖魚苗適口的飼料魚苗
當斑鱖魚苗破膜后,立即催產團頭魴親魚,在25℃溫度下,約經36h,團頭魴魚苗就可以破膜。此時斑鱖魚苗的卵黃剛好吸收完,這時將團頭魴魚苗投入孵化環(huán)道內,用來作為斑鱖的開口飼料。斑鱖破膜后的第三天開始催產白鰱魚苗。斑鱖破膜后的第五天催產白鰱,將獲得的魚苗用來投喂。斑鱖魚苗破膜后的第七天、第九天、第十一天開始催產花鰱或草魚苗用來投喂。將這前五次催產的魚苗除投喂斑鱖魚苗外,將剩余的魚苗放在發(fā)花池內培育烏仔魚苗。以后隨斑魚苗個體的增大,將開始投喂鰱、鳙、草小烏仔魚苗,斑鱖魚苗越大,投喂飼料魚的個體也隨之加大。
1.1.6 斑鱖魚苗的投喂量
斑鱖魚苗在整個飼養(yǎng)期間,每天投喂水花或烏仔的量為1:5-8尾。每條斑鱖每天必須保證5條以上的飼料魚,才能滿足斑鱖魚苗的生長需要。試驗中必須保證飼料魚的充足。
1.1.7 倒環(huán)
魚苗在飼養(yǎng)期間,環(huán)道內由于投喂的水花苗、斑鱖魚苗的排泄及部分飼料魚的死亡,導致水質很快腐敗。后果將使大量的魚苗死亡。采取倒環(huán)的措施,來解決水質污染嚴重的問題。
將閑置的環(huán)道洗刷干凈,用高錳酸鉀30mg/1溶液消毒,排空,注入新水,備用。將環(huán)道內的斑鱖魚苗放出,在塑料大盆內,用4%鹽水浸泡10min,內放二個氣石,將魚苗與臟物分離后,放入準備好的環(huán)道內,繼續(xù)培育。每次倒環(huán)后,池內黑泥都有5cm的厚度。每隔一天倒環(huán)一次。每次斑鱖魚苗在一個環(huán)道內的時間不超過48h,就要將斑鱖魚苗倒入其它的環(huán)道內。
1.1.8 水質管理
環(huán)道內的水流的交換量先期控制在5h交換一次,在水中設置氣石10個,經常地注入空氣,使培育用水氧氣充足,達6mg/1以上,保證魚苗的正常生理活動。
1.1.9 對培育魚苗環(huán)道水質的監(jiān)測
對培育環(huán)道內進水口、池內水質、出水口采水樣,測定硝酸鹽、亞硝酸鹽、氨氮、總氮、磷酸鹽、總磷等。詳見試驗結果中《2013年試驗環(huán)道內污染因子測定表》。
1.1.10 魚病防治
由于魚苗密度較大,魚病的防治主要是針對寄生蟲和細菌性疾病。沒有病時,也要用藥進行防治。尤其到第五天以后,每倒一次環(huán)道,就要用藥一次。寄生蟲類病用硫酸銅和硫酸亞鐵合劑,濃度為0.7g∕m3;細菌性疾病用二氧化氯藥物0.2-0.5g∕m3。用藥的方法就是在環(huán)道內以點滴流的方式進行,將藥物裝在塑料袋內,用點滴管接下來,通入環(huán)道底部,約三個小時點完10kg藥液。水體按水流交換量計算,約每小時交換出水流為3噸。總水量以24噸計。
1.2 斑鱖的魚種培育
1.2.1 試驗地點
于2013年7月16日在梅河口市水產良種場試驗,池塘面積1.2畝,9月20日出池,試驗66d。
1.2.2 池塘條件
池塘水深1.5m,池底有淤泥約30㎝。斑鱖夏花入池前10d,7月6日采取生石灰干法清塘,用量100㎏/畝。池塘注入井水,注水深達50㎝。夏花入池后陸續(xù)加深水位。每天注入新水,注水深度5cm,到7月底將水注到最大深度。
1.2.3 夏花魚種放養(yǎng)
夏花魚種來自本場自繁魚苗。魚種入池前用食鹽水浸洗魚體消毒,其濃度為4%。消毒時間為10min。放養(yǎng)量15000尾/畝,共放養(yǎng)18000尾。夏花規(guī)格為0.063g(全長2.8cm)/尾。
1.2.4 飼養(yǎng)管理
在本項試驗中,每天投喂白鰱小烏仔10萬尾,隨個體增大,投喂的飼料魚的規(guī)格也加大。待魚苗長到4cm以上時,開始捕撈水庫里的小型雜魚飼養(yǎng)。每天晚上投喂,二天吃光為宜。隔一天投喂一次。這時也投喂死魚,如冰鮮海魚。
1.2.5 水質調節(jié)
培育池每三天注水一次,每次注水深度在20-30㎝,進入8月份每周將池水排出10-20㎝,按水的肥度確定排水的量,肥則多排,反之少排。使池塘內水質達到肥、活、爽的標準。
1.2.6 魚病防治
除魚苗入池前徹底清塘外,投喂新鮮飼料,不投喂變質的小魚。每周潑灑溴氯海因一次,每次用量為0.03mg/1。
1.2.7 測定及觀察項目
每天早、中、晚各巡塘一次,觀察魚類的活動和攝食情況;測定水溫和透明度一次;每三天測定溶氧和pH值一次;不定期測定魚類的生長情況,同時檢查魚體是否有寄生蟲及其它疾病發(fā)生。
2.1 水花-夏花培育情況
2.1.1 水質情況
供水池中水的透明度40cm,水溫25℃,溶氧6.24mg/L,pH8.4。培育夏花的孵化環(huán)道,進水口、環(huán)道中、出水口分別測定了NH4-N、NO2-N、∑N、∑P等四項。數(shù)據(jù)詳見下表。
2013年試驗環(huán)道內污染因子測定表mg/L
2.1.2 夏花出環(huán)道數(shù)量及培育成活率
2014年7月15日斑鱖夏花魚苗出環(huán)道,共進行18d的培育。共出夏花21萬尾。成活率77.8%。夏花的規(guī)格為0.063g(全長2.8cm)/尾。
2.2 夏花-秋片培育情況
2.2.1 試驗池水質
池塘透明度30㎝,溶氧4.4-8.9mg/1,pH值7.8-8.4。
2.2.2 魚種出池產量、出池規(guī)格、成活率飼養(yǎng)期共66d。秋片規(guī)格為11.8g/尾,成活率為81.4%,出塘14652尾,核計單產144.1kg/畝(12210尾/畝),總產172.89kg。
2.2.3 生長情況
增重倍數(shù):11.8g/尾÷0.063g/尾=187倍。
特定生長率:SGR(%)=Ln(Wt-Wo)/T×100=Ln(11.8-0.063)/66×100=2.4627/66×100=3.7
(式中SGR∶特定生長率;Ln:自然對數(shù);Wt:出池規(guī)格;Wo:放養(yǎng)規(guī)格;T:試驗天數(shù)。)
2.2.4 飼料系數(shù)及魚病情況
試驗池飼料系數(shù)為6.62。由于防病措施到位,未發(fā)生魚病。
2.2.5 經濟效益
產值: 172.89kg×200元/kg=34578元
成本:
夏花費 18000尾×1元/尾=18000元
人工費 1000元
水電費 200元
飼料費 1140kg×2.5元/kg=2850元
藥品費 200元
池面費 480元
合計 22730元
利潤: 11848元
可獲得畝利潤9873.33元/畝。投入產出比為1∶1.52。
3.1 關于夏花在環(huán)道內培育的技術要點
魚苗在環(huán)道內培育,由于飼料魚、斑鱖魚苗的排泄物和死餌料魚,對水質造成特別嚴重的污染。在前期工作中,魚苗的死亡率達50%以上,嚴重時魚苗全部死亡,主要是感染寄生蟲和細菌性疾病。本試驗測定了培育環(huán)道中NH4-N、NO2-N、∑N、∑P等四項指標,均高于進水口很多。試驗用水僅一天,其污染指標就很高。如果不及時將魚苗倒到其它的環(huán)道,將會導致魚病的發(fā)生,而且無法治療,大大地增加其死亡率,更有甚者是會導致魚苗的全軍覆沒,后果不堪設想。本試驗采取了倒環(huán)的措施,能夠及時將魚苗移到清整好的環(huán)道內進行培育,這樣使魚苗總保持在清新的水質環(huán)境內生活,使其生長良好。一般魚苗在一個環(huán)道內的時間不超過48h,就要倒環(huán),將魚苗移到另一環(huán)道內培育。這樣大大地提高了魚苗的培育成活率。
3.2 關于夏花培育飼料魚的催產配套技術
斑鱖魚苗卵黃囊吸收完后,開始攝食細嫩的小魚苗。為使其開口時,有適口餌料魚,適時催產餌料魚,將成為提高魚苗成活率的關鍵。枝角類、豐年蟲幼體、魚苗寶A1魚苗寶C2均不如團頭魴魚苗的養(yǎng)殖效果。
在本試驗中,斑鱖魚苗破膜后,立即催產團頭魴親魚,在25℃溫度下,約經36h,團頭魴魚苗就可以破膜。此時斑鱖魚苗的卵黃剛好吸收完,這時將團頭魴魚苗投入孵化環(huán)道內,用來作為斑鱖的開口飼料。斑鱖破膜后的第三天(72h)開始催產白鰱魚苗。斑鱖破膜后的第五天(120h)催產白鰱,將獲得的魚苗用來投喂。斑鱖魚苗破膜后的第七天、第九天、第十一天開始催產花鰱或草魚苗用來投喂。將這前五次催產的魚苗除投喂斑鱖魚苗外,將剩余的魚苗放在發(fā)花池內培育烏仔魚苗。以后隨斑鱖魚苗個體的增大,將開始投喂鰱、鳙、草小烏仔魚苗,斑鱖魚苗越大,投喂飼料魚的個體也隨之加大。
這是一項完整的餌料魚的催產、投喂配套技術,使魚苗的成活率達到了77.8%,可為今后斑鱖魚苗的產業(yè)化發(fā)展奠定了技術基礎。
3.3 關于培育斑鱖秋片魚種水質的調節(jié)
斑鱖魚對水質要求較嚴格,在培育魚種過程中,除了具備充足的飼料外,還要注重水質的調解,保證水質的清新,沒有有機污染。由于池塘內投入大量的飼料魚,加之魚類排出的糞便,水質極易腐敗。應經常將池塘內的老水排掉一部分,加注一些新水,確保魚類有一個優(yōu)良的生存環(huán)境。有條件時,最好每天都能加注一些新水,這更有利于保持良好的水質,魚類不僅不得病,生長會更好。在魚種培育中,調節(jié)好水質,是培育好秋片魚種的技術關鍵。
3.4 關于斑鱖魚種的生長
斑鱖屬于吉林省產于鴨綠江的獨有土著魚類,按產卵的時間在6月中旬為產卵高峰期。6月下旬開始進行魚種培育時期。本試驗經66d的培育,秋片魚種個體達到11.8g/尾,增重倍數(shù)187倍,特定生長率3.7。以上的生長數(shù)據(jù)與花魚骨(出池規(guī)格5.64g/尾,增重倍數(shù)107倍,特定生長率1.756。此數(shù)據(jù)來自花魚骨魚鑒定材料)和黃顙魚(出池規(guī)格5.6g/尾,增重倍數(shù)106倍,特定生長率1.75-3.36。此數(shù)據(jù)來自黃顙魚鑒定材料)相比,生長上快很多。斑鱖屬于小型成魚,但其食用規(guī)格沒有明確的界定,所以該規(guī)格的魚種用于成魚養(yǎng)殖,均能達到食用魚的規(guī)格。
圖1
圖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