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劑量瑞舒伐他汀對冠心病患者頸動脈內-中膜厚度及C反應蛋白水平的影響*
胡迅建
(江蘇省江陰市第三人民醫(yī)院心內科,江蘇江陰214442)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劑量瑞舒伐他汀對冠心病患者頸動脈內-中膜厚度及C反應蛋白水平的影響。方法:選取2012年7月至2014年9月診治的經冠脈造影后符合入選和排除標準的冠心病患者160例,分為A、B兩組,對兩組患者基本情況進行比較后,均給予瑞舒伐他汀口服,A組患者10mg/QN,B組患者20mg/QN,治療2周后比較兩組患者頸動脈內-中膜厚度和血清C反應蛋白水平。結果:治療2周后,兩組患者各病變組頸動脈內-中膜厚度以及血清C反應蛋白水平與治療前相比均有所降低,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B組患者各病變組頸動脈內-中膜厚度以及血清C反應蛋白水平與A組相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或P<0.01)。治療中兩組患者均未出現(xiàn)嚴重不良反應,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瑞舒伐他汀可以顯著降低冠心病患者頸動脈內-中膜厚度以及血清C反應蛋白水平,使用大劑量治療時具有更加理想的的療效,其安全性與低劑量相比無明顯差異,但應遵循個體化治療原則,值得臨床上進一步應用研究。
關鍵詞:瑞舒伐他?。还谛牟。活i動脈內-中膜厚度;c反應蛋白
文章編號:1006-6223(2015)12-1975-04
基金項目:*江蘇省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編號:BK2012561)
文獻標識碼:B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Doses of Rosuvastatin on 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 and CRP of Patients with CHD
HUXunjie
(The Third People's Hospital of Jiangyin, Jiangsu Jiangyin 214442,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doses of rosuvastatin on 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 and C reactive protein (CRP) of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CHD). Method: Collected 160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from July 2012 to September 2014 of our hospital,who conformed to the inclusion and exclusion criteria after coronary angiography,divided into group A and B, after comparison of basic situation of two groups, were given oral rosuvastatin, patients in group A of 10mg/QN, and patients in group B of 20mg/QN, after two weeks, compared two groups of patients on 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 and CRP.Result: After two weeks of treatment, the 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 and CRP of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various lesion group were reduced, 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Compared with group A, the difference of the 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 and C reactive protein of group B ha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or P<0.01);During the treatment, patients of two groups had no serious adverse reaction occurred,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 Conclusion: Rosuvastatin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 and C reactive protein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t has a more ideal curative effect when using high-dose drug, and no obvious difference is found in the safety comparing with low-dose drug,but should follow the principle of individualized treatment,it is worthy to research in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 words:Rosuvastatin;Coronary heart disease;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C reactive protein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是冠狀動脈血管發(fā)生動脈粥樣硬化病變而引起血管腔狹窄或阻塞,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壞死而導致的心臟病,常常被稱為“冠心病”,但是冠心病的范圍可能更廣泛,還包括炎癥、栓塞等導致管腔狹窄或閉塞[1,2]。冠心病的臨床表現(xiàn)癥狀有典型胸痛、合并心力衰竭、發(fā)熱、驚恐等,甚至有患者首次發(fā)作即猝死,其誘因與年齡、情志變化、體力勞動、季節(jié)、生活習慣(如吸煙、飲酒)等都有密切關系。已經有研究證明,冠心病患者頸動脈內-中膜厚度和C反應蛋白較之正常者都會有所變化[3],本文通過對160例冠心病患者應用瑞舒伐他汀,探索不同劑量瑞舒伐他汀對冠心病患者頸動脈內-中膜厚度以及血清C反應蛋白水平的影響。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2年7月至2014年9月行冠脈造影術后確診為冠心病的患者,符合入選和排除標準160例,分為A、B兩組。A組80例患者,男43例,女37例,平均年齡63.5±5.7歲,單支病變37例,雙支病變29例,三支及以上病變14例;B組80例患者,男44例,女36例,平均年齡65.2±6.3歲,單支病變39例,雙支病變25例,三支及以上病變16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在性別、平均年齡、吸煙史、飲酒史、家族史、高血壓病史、糖尿病史、高脂血癥、斑塊發(fā)生率比較無顯著性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
1.2入選標準:①冠脈造影后確定為冠心病的患者;②同意接受研究中的特定藥物治療,并簽定知情同意書。
1.3排除標準:①嚴重肝腎功能不全者;②具有嚴重自身免疫性疾病且需要大量藥物不斷維持治療者;③合并嚴重感染、惡性腫瘤者;④近期具有嚴重外傷或者行外科手術治療者;⑤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者[4]。
1.4治療方法:兩組患者在一般治療和臨床護理的基礎上,均于飯后口服瑞舒伐他汀鈣片(阿斯利康制藥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J20090092),A組患者10mg/QN,B組患者20mg/QN。比較兩組患者治療2周前后頸動脈內-中膜厚度及C反應蛋白水平。
1.5檢測項目:①冠脈造影:使用西門子數(shù)字血管造影機和特定計算機分析系統(tǒng),多體位投照完成冠狀動脈造影,測定患者的主要血管(左主干、左前降支、回旋支、右冠狀動脈以及主要分支)病變數(shù)量(左主干病變即為雙支病變)。②超聲檢查:使用美國GE公司彩色多普勒超聲儀(vivid7)對患者進行檢測,測取兩組患者在治療前后雙側頸總動脈超始段和球部的厚度。③C反應蛋白:患者進行超聲檢查的同日清晨空腹采血分離血清,運用自動生化儀用免疫透射比濁法測定血清中的CRP含量,操作按照試劑盒(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提供)說明書進行。
2結果
2.1頸動脈內-中膜厚度的變化:治療前兩組患者各病變組同組內比較,頸動脈內-中膜厚度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治療2周后,兩組患者各病變組頸動脈內-中膜厚度與治療前相比均有所降低,變化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B組患者各病變組頸動脈內-中膜厚度與A組同病變組相比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或P<0.01),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頸動脈內-中膜厚度的變化與比較 (mm, ±s)
與同組治療前相比,*P<0.05
2.2C反應蛋白:治療前兩組患者各病變組同組內比較,C反應蛋白水平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治療2周后,兩組患者各病變組C反應蛋白與治療前相比均有所降低,變化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B組患者各病變組C反應蛋白與A組同病變組相比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或P<0.01),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C反應蛋白變化與比較
與同組治療前相比,*P<0.05
2.3不良反應:兩組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均未發(fā)生嚴重的不良反應,所有患者于啟動治療后一個月復查肝腎功能及肌酸激酶未見明顯升高。A組發(fā)生不良反應4例,其中頭暈2例,惡心1例,全身無力1例;B組發(fā)生不良反應3例,其中頭痛1例,惡心2例。兩組患者發(fā)生不良反應例數(shù)進行卡方檢驗,兩組比較無顯著性差異(χ2=0.1494,P=0.6991)。
3討論
目前,選擇性冠脈動脈造影術(CAG)是臨床上用于診斷冠心病的金標準,但CAG為有創(chuàng)性檢查,其手術過程可能引起嚴重的并發(fā)癥,在診斷和治療冠心病的過程中為患者增加了風險,使受術者的身體和心理都受到不良影響,增加了治療的難度[5]。研究表明,冠狀動脈出現(xiàn)粥樣硬化的同時頸動脈也發(fā)生病變,兩者具有相似的病理生理基礎和相同的發(fā)病機制,在冠狀動脈硬化發(fā)病初期,頸動脈血管內膜厚度即發(fā)生改變,因此頸動脈內-中膜厚度可作為冠狀動脈是否硬化以及病變程度的指標[6]。而且頸動脈因其處于身體淺表位置,可以很容易運用超聲對其血管壁情況等進行檢測,超聲檢查屬于無創(chuàng)性檢查,檢查結果可靠、重復性良好且檢查費用相對較少,是一種簡單有效的觀察動脈疾病的方法,值得臨床上廣泛應用[7]。C反應蛋白(CRP)是一種在肝臟中生成的血漿蛋白,是一個極靈敏的炎癥指標,當組織受損、感染、心梗等病變時,可在數(shù)小時內迅整升高,急性心梗時可達正常水平上千倍,病情改善、穩(wěn)定時又可恢復正常,CRP是目前臨床上重要的動脈粥樣硬化炎性標記物,與冠心病的發(fā)生、發(fā)展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被廣泛用于臨床疾病的早期診斷和鑒別診斷[8]。
對于冠心病,控制其危險因素和改進心肌梗死是主要治療手段,近幾十年來,通過各個國家對于降低冠心病危險因素的不斷努力,有些國家冠心病死亡率已有下降的趨勢[9]。瑞舒伐他汀是一種選擇性、競爭性的HMG-CoA還原酶抑制劑,HMG-CoA還原酶是3-羥-3-甲戊二酰輔酶A轉變成甲羥戊酸過程中的限速酶,而甲羥戊酸是膽固醇的前體。研究結果顯示,瑞舒伐他汀在體內被肝臟攝取率高,并具有選擇性,而肝臟是降低膽固醇作用的靶器官。此藥適用于經飲食控制和其它非藥物治療仍不能適當控制血脂異常的原發(fā)性高膽固醇血癥或混合型血脂異常癥[10]。
治療2周后,兩組患者各病變組頸動脈內-中膜厚度以及血清C反應蛋白水平與治療前相比均有所降低,變化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經過治療,患者病情均有所改善;治療后B組患者各病變組頸動脈內-中膜厚度以及血清C反應蛋白水平與A組同病變組相比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或P<0.01),說明大劑量的瑞舒伐他汀可以達到更加理想的治療效果。研究中發(fā)現(xiàn),頸總動脈中的內膜厚度隨著患者病變程度的增加而增厚,其厚度可以反映出患者病變的程度,但不能有效反映具體的病變范圍,需臨床進一步研究。治療中兩組患者均未出現(xiàn)嚴重不良反應,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相比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發(fā)生不良反應的患者,經過合適的處理,患者不良反應均痊愈,對患者沒有造成其他的后果,而在后續(xù)的用藥中,針對發(fā)生不良反應的患者進行了劑量的調整,調整后患者身體狀況良好,繼續(xù)用藥也未再發(fā)生類似的不良反應,因此,在應用藥物時,應根據(jù)患者具體情況(膽固醇水平、預期的心血管危險性以及發(fā)生不良反應的潛在危險性等)具體定制給藥劑量,遵循個體化治療原則,并在給藥過程檢測患者身體適應性,調整劑量,以找到最適合患者服用的劑量,提高用藥的安全性。
綜上所述,瑞舒伐他汀可以顯著降低冠心病患者頸動脈內-中膜厚度以及血清C反應蛋白水平,使用大劑量治療時具有更加理想的的療效,其安全性與低劑量相比無明顯差異,但應遵循個體化治療原則,值得臨床上進一步應用研究。
參考文獻:
[1]程磊,湯小芳,張學鋒.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危險因素分析[J].中華全科醫(yī)學,2013,11(11):1721~1741.
[2]顏敏,鄭衛(wèi)東.冠心病與C反應蛋白的相關性研究[J].臨床和實驗醫(yī)學雜志,2012,11(6):441~442.
[3]楊東偉,劉新葉,許富英,等.頸動脈內-中膜厚度與冠狀動脈病變嚴重程度相關性研究[J].臨床與實驗醫(yī)學雜志,2013,12(10):745~749.
[4]Polak JF, Tracy R, Harrington A, et al. Carotid artery plaque and progression of coronary artery calcium: the multi-ethnic study of atherosclerosis[J].Am Soc Echocardiogr, 2013,20(13):133~138.
[5]陸敏莉,吳安,王瑩瑩.冠心病45例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彩色多普勒超聲分析[J].中國鄉(xiāng)村醫(yī)藥雜志,2013,20(2):66~67.
[6]楊玉華,李颯.超聲檢查評估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與冠狀動脈硬化相關性研究[J].人民軍醫(yī),2012,55(8):738~739.
[7]劉火,郭君,郭德穎,等.頸動脈硬化斑塊及其新生血管的超聲造影研究[J].中華臨床醫(yī)師雜志,2013,7(12):5244~5247.
[8]楊庭樹.慢性穩(wěn)定型冠心病患者的管理[J].中華保健醫(yī)學雜志,2013,15(3):209~213.
[9]吳自強,謝志泉,周培毅,等.運動訓練對老年冠心病患者左心室舒張功能的影響[J].中華保健醫(yī)學雜志,2011,13(6):447~449.
[10]王亞利,胡申江.不同劑量瑞舒伐他汀對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血清高敏C反應蛋白和白介素-6的影響[J].心腦血管防病防治,2013,13(5):366~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