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美玲
(華東師范大學 對外漢語學院,上?!?00062)
?
晉南地區(qū)節(jié)日面食與歷史傳說考源
——以煎饃、子福饃為例
姚美玲
(華東師范大學 對外漢語學院,上海200062)
摘要:晉南地區(qū)曾是中華民族的發(fā)祥地之一。當?shù)匕傩赵谏町斨斜容^重視傳統(tǒng)節(jié)日,每個節(jié)日都會制作不同的食品,這些食品承載著濃厚的民俗寓意。聞喜縣有“正月二十三,攤煎饃搬棗山”的俗語,揭示了煎饃與女媧補天傳說的關系。臨猗、萬榮等地有寒食送子物、子福等習俗,其俗與歷史人物介子推相關。在調(diào)查當?shù)氐墓?jié)日習俗中,把節(jié)日食品與方言民俗結(jié)合起來,并與歷代歷史文獻相印證,探討它們與歷史傳說間的關系,探尋與之相關的民俗演變軌跡,發(fā)掘這些節(jié)日食品中蘊含的民俗意義,將有益于民俗學、文化學、方言學的研究,也是非物質(zhì)文化遺保護的要事之一。
關鍵詞:晉南;節(jié)日面食;歷史傳說;方言民俗
山西西南部,主要指運城、臨汾一帶,人們習慣上稱之為晉南。該區(qū)域農(nóng)作物主要以小麥為主,民眾日常生活也以面食制品居多。這一地區(qū)曾是中華民族的發(fā)祥地之一,當?shù)匕傩毡容^重視傳統(tǒng)節(jié)日,每個節(jié)日都會制作不同的食品,用來祈福求安,紀念那些遠去的人物,傳頌那些遠古的故事。近些年,由于城市化的快速擴展,傳統(tǒng)節(jié)日趨于淡化,食品更加大眾化和簡易化,一些節(jié)日食品所蘊蓄的民俗、文化寓意也趨于淡化和模糊。如果能從田野調(diào)查入手,在調(diào)查當?shù)氐墓?jié)日食品、方言民俗中,與歷史文獻相印證,探討這些節(jié)日面食制品與歷史傳說間的關系,整理和發(fā)掘這些節(jié)日食品中蘊藏的民俗意義,將有益于民俗學、文化學的研究。今嘗試以煎饃、子福饃為例,揭示其所傳承的文化意義。
一、煎餅(煎饃)—女媧補天—正月二十三
煎餅,是一種常見食品,流行于北方大部分地區(qū),如山西、山東、河南、天津等地。山東等地的煎餅一般用雜糧制成,顏色發(fā)黃,口感香脆。而山西南部的煎餅,一般是用白面攪成糊狀,加入花椒葉碎末等調(diào)料后,在平底鍋上攤成圓形,薄厚均勻,口感柔軟,老百姓稱之為“攤煎饃”。見圖1,圖2。兩種煎餅在原料、色澤、脆性方面完全不同。
圖1 萬榮婦女在攤煎饃
圖2 山東臨沂煎餅
“煎餅”一物,至晚在漢魏時代就已經(jīng)有了,是一種常見食品。其制作特點是過程簡單,花費時間短。例如:
(1)南朝三藏譯《百喻經(jīng)》卷上:“欲食半餅喻:譬如有人,因其饑故,食七枚煎餅。”《百喻經(jīng)》,全稱《百句譬喻經(jīng)》,原作者是古代天竺國的高僧伽斯那,南朝蕭齊天竺三藏法師求那毗地翻譯成白話故事。由此說明至晚在南朝時已經(jīng)有了煎餅。
(2)唐王定寶《唐摭言》卷十三:“段維晚富辭藻,敏贍第一。常私試八韻,好吃煎餅,凡一個煎餅成,一韻粲然?!睌偝梢粋€煎餅,即可賦詩一首,以此贊揚段維的思維敏捷,說明制作一張煎餅用時很短。
(3)元無名氏《劉千病打獨角?!啡郏骸拔液湍阍俅騻€譚,如今部署扯開藤棒,我一腳踢做你個煎餅。(折拆驢云)休題那煎餅,俺孩兒打起來,嚇的你軟癱。(部署云)甚么軟癱?(折拆驢云)煎餅可不軟癱?”“煎餅”,比喻“軟癱”,說明“煎餅”是軟和的樣子,而不是又薄又脆的樣子,這與現(xiàn)在的山西煎餅相似。
煎饃,因制作方法簡單便捷,為農(nóng)家常見食物,只要具備基本的原料和工具,就可隨時隨地制作。但是在山西南部,有些日子一定要吃煎饃,卻是遠古風俗的遺存了。
現(xiàn)在的聞喜有“正月二十三,攤煎饃搬棗山”的風俗。當?shù)匕傩找呀?jīng)不能說出此風俗的意義,只能籠統(tǒng)地說為了祈求新年的風調(diào)雨順[1]。其實,正月二十三攤煎饃,是用來紀念女媧補天的。女媧,是中國神話傳說中人類的始祖,傳說她曾用黃土造人,煉五色石補天,斷鰲足支撐四極,平治洪水,驅(qū)殺猛獸,使人民得以安居樂業(yè)。攤煎饃時,一般用鏊,其底部有四足或三足支撐,取火用麥秸干。將面糊舀到鏊上后,搖動面糊,使其平整,薄厚均勻,一把火后,圓而平整的煎饃就攤好了。在面糊中加入青色的花椒葉,表示找到五色石中的“青石”;攤煎饃用的鏊四足,象征“斷鰲足支撐四極”;將面糊弄平整,象征“平治洪水”;制成的煎饃圓形以象征“補天”?!膀?qū)殺猛獸”的意義是通過“搬棗山”來表示的[2]。棗山,是山西南部“花饃”的一種,用棗和面粉制成,聞喜正月二十三做的棗山,上面有用面捏成的老虎、兔子,象征山上的猛獸,把棗山放在案板上,切成塊,叫做“搬棗山”,即取驅(qū)逐猛獸之意?!皵偧屦x搬棗山”,預示剪除惡魔,驅(qū)逐猛獸,新年之后將風調(diào)雨順。見圖3,圖4。
煎饃用來紀念女媧補天的風俗,應當流行于宋代以前,后來慢慢失傳了。例如:
(1)宋李覯《正月二十日俗號天穿日以煎餅置屋上謂之補天感而為詩·次韻陳屯田途中所寄》:“媧皇沒后幾多年,夏伏冬愆任自然。只有人間閑婦女,一枚煎餅補天穿?!?/p>
圖3 攤煎饃
圖4 棗山
(2)元楊維楨《鐵崖樂府》卷三《皇媧補天謠》:“圣媧巧手煉奇石,飛廉鼓鞲虞淵赤。紅絲穿餅補天空,太虛一碧玻璃色。”
(3)明楊慎《詞品》卷五《驀山溪》:“葛魯卿有驀山溪一曲,詠天穿節(jié)郊射也。宋以前,以正月二十三日為天穿節(jié)。相傳:女媧氏以是日補天,俗以煎餅置屋上,名曰補天穿。今其俗廢久矣。”明代楊慎所記“補天穿節(jié)”為正月二十三日,其俗制“煎餅”,名曰“補天穿”,與聞喜遺俗相同。
煎餅,以面制成,北方以面食為主,而南方較少食面,故以煎餅為食應當源于北方民俗。例如:
(1)梁朝宗懔《荊楚歲時記》:“近代以來,南北同耳,北人此日食煎餅,于庭中作之,云薰天,未知所出也?!薄肚G楚歲時記》記錄了以江漢為中心的古代楚地風俗,文中指明“北人此日食煎餅”,說明至晚在南朝時用煎餅紀念女媧補天,已經(jīng)由北方傳到楚地了。
(2)唐李林甫《唐六典》卷四《尚書禮部》:“又有節(jié)日食科。謂寒食麥粥,正月七日、三月三日煎餅,正月十五日、晦日膏糜,五月五日粽,七月七日斫餅,九月九日麻葛糕,十月一日黍臛,皆有等差,各有配食料?!?/p>
(3)元王禎《農(nóng)書》:“(蕎麥)北方多種。磨而為面,作煎餅,配蒜食?!?/p>
宋代以后,“天穿節(jié)”吃煎餅的風俗在北方逐漸消失了,卻保留在南方一帶,具體日子也不那么確定了,有的傳為正月十九日、正月二十日,也有的傳為正月三十日。例如:
(1)南朝梁代宗懔《荊楚歲時記》:“江南風俗。謂正月三十日為補天日,以紅絲縷系煎餅,置屋上,謂之補天穿?!?/p>
(2)南宋陳元靚《歲時廣記》卷之一:“《拾遺記》江東俗號正月二十日為天穿日,以紅縷系煎餅餌置屋上謂之補天穿。”南宋陳元靚,福建人。
(3)明高濂《遵生八箋·四時調(diào)攝箋》:“江東風俗,于正月二十日為天穿日,以紅絲縷系煎餅置屋上,謂之補天漏?!备咤?,明代浙江人。
(4)明李一輯《月令采奇》卷之一:“二十日,南斗星君降。又曰,天穿節(jié),不宜蓋屋。又謂天饑日,俗以紅縷系餅置屋上,謂之補天漏?!崩钜惠?,為明代廣東人,曾在福建晉江為官。
(5)明程羽《清閑供·月令演》:“正月:天臘歲旦,油卜人日,金吾馳夜十五,耗磨日十六,買兩夜燈十七、十八,補天穿十九,送窮二十九。”程羽,為明代歙縣人,據(jù)此知道明代安徽補天穿在正月十九日。
(6)明張岱《夜航船》卷一《天文部》:“天穿日:正月二十日為天穿,以紅彩系餅餌投屋上,謂之補天?!?/p>
古人不僅在“天穿節(jié)”吃煎餅,在其他日子,也會吃煎餅。如正月初七人日節(jié)。例如:
(1)南朝梁代宗懔《荊楚歲時記》:“正月七日,近代以來。南北同耳,北人此日食煎餅,于庭中作之。云薰天,未知所出也?!?/p>
(2)宋張鑒《賞心樂事》:“正月,歲節(jié)家宴、立春日春盤、人日煎餅會、玉照堂賞梅?!?/p>
(3)南宋葉隆禮《契丹國志》卷之二十七:“人日,京都人食煎餅于庭中,俗云‘薰天’,未知所從出也”。
(4)元脫脫《遼史·禮志六》:“人日。凡正月之日,一雞、二狗、三豕、四羊、五馬、六牛、七日為人。其占,晴為祥,陰為災。俗煎餅食于庭中,謂之‘薰天’”。
人日節(jié)吃煎餅的風俗,似乎沒有在山西保留下來,其他地方尚待調(diào)查中。
二、子?!游铩獥椀啊又哟埂油啤场迕?/p>
山西南部一帶過清明節(jié)時,人們習慣用白面蒸一個大饃,大饃要用白面一斤二兩,即十二兩重,取其數(shù)字十二,代表一年的意思。中間夾有核桃、棗子、豆子,外面盤成蛇形,蛇身中間扎一個雞蛋,名為“子福”。全家要蒸一個很大的總子福,象征一家團圓幸福。然后,還要為每個孩子蒸一個小子福,男孩、女孩的子福頂子不同,小男孩是老虎樣,小女孩是花朵樣?!白痈!钡淖x音,在山西南部一帶并不完全相同,如萬榮、永濟叫“子?!?。臨猗叫“子物”,與當?shù)胤窖浴白油被颉爸竿敝C音。子福饃的主要裝飾物是雞蛋和棗子,夏縣、聞喜方言直接稱之為“棗蛋”。而臨汾鄉(xiāng)寧一帶叫“子柱”,俗稱“志忠”。與山西相鄰的陜西,也有此俗。如韓城、延安等地,清明祭祖也要有子福,延安當?shù)厝俗x為“子垂”。
無論是叫“子福”、“子物”、“子柱”,還是“子垂”,其實都是“子推”的讀音變體。
清明節(jié)蒸子福饃之俗,當源于寒食節(jié)紀念介子推。但因流傳時間久遠、流傳地域廣闊,各地所蒸子推饃,形制并不完全相同。但基本要素卻大同小異,其核心內(nèi)容可概括如下。
1.主體材料都用面粉制作,裝飾點集中在核桃、蛇、棗、蛋等上面。例如:
(1)鄉(xiāng)寧的子柱大饃里包三顆核桃,兩個紅棗,饃上要塑蛇、蝎、蜈蚣、蟾蜍、八寶、龍鳳、飛雀、麥穗、豆角等五毒或者吉祥物,前者希望祖先顯靈能滅害除毒,保佑子孫平安,后者則是希望子孫成龍變鳳,五谷豐登。
(2)陜北綏德、延安等地,也有“子推饃”,陜北讀為“子垂”。其樣子也是大白花饃,狀如龍鳳饃,上面有花草、燕雀,也點綴有紅綠花點。
2.掃墓時用作祭品,掃墓后分食。例如:
(1)在萬榮,清明節(jié)的前一天,娘家要給初嫁的女兒準備一對“子?!?,由長輩親自送到女家,女婿抱著這對“子?!鼻迕骷雷?,實際上也是告訴祖先,家里添丁添口了[3]。
(2)這種饃祭獻以后,由墳頭滾下,后輩們搶著分食,取沾染先祖靈氣、祈求祖先庇護之意[4]。
(3)陜北延安,上墳時,將總子福獻給祖靈,掃墓完畢后全家分食之。
3.蒸子推饃時,附屬制品有“子推燕”等。例如:
(1)子推燕就是一只面塑的燕雀,一般用柳條串起懸于門上或用錐子綰在墻壁[5]。
(2)“和子推饃一塊蒸的還有燕燕、雀雀花饃。這些花饃用面僅一兩左右,有老燕負雛、春燕展翅、喜鵲高唱、金雀鳴叫、靈猴獻瑞、吉羊送喜、肥豬賀節(jié)、春牛伏臥、老虎跳躍、石榴牡丹、雙魚戲水、蛇盤玉兔、鼠鬧葡萄、佛手屈指,等等。蒸熟后再點綴上紅綠花點,或稚嫩可愛,或憨態(tài)可喜,或活潑可親,或小巧可玩,個個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神態(tài)各異,頗富詩意?!盵6]
歷史上,寒食與清明曾經(jīng)是兩個節(jié)日,到唐代才合二為一[7]。子福作為寒食的主要食品,用面蒸制而成,總體樣式為蛇形、小的為燕形,其上要附棗、蛋、核桃等物。其基本形制、構(gòu)成要素,來源已久,歷代古籍多有記錄。例如:
1.棗與棗糕
魏晉至唐宋時,寒食節(jié)所制的面食品,叫棗糕。用面做成蒸餅樣,周圍裹一圈棗。這種棗糕在山西南部非常流行,結(jié)婚、蓋房上梁、祝壽等都要用到。但現(xiàn)在寒食節(jié)已經(jīng)不用棗糕,只是用面蒸饃,點綴幾顆棗子。
(1)晉孫楚《祭介子推文》:“醴酪二盂,棗飯二盤。太原咸奉介君之靈,至三月清明,斷火寒食,甚若,先后一月,府君僑耳?!?/p>
(2)晉陸翙《鄴中記》:“寒食以面為蒸餅樣,團棗附之,名曰棗糕?!?/p>
(3)南宋陳元靚《歲時廣記》卷二十一:“《歲時雜記》:自寒食時曬棗糕及藏稀餳,至端五日食之,云治口瘡?!?/p>
(4)明高濂《遵生八箋·四時調(diào)攝箋》:“寒食日,煮粳米及麥為酪,搗杏仁煮作粥,以面裹棗蒸食,謂之棗糕?!?/p>
2.子推燕
用面捏成燕子的形狀,稱為“子推燕”,蒸熟后掛在門上,風干后再吃,至晚在宋代已十分流行,鄉(xiāng)寧等地至今留存此俗。綏德稱之為“寒燕燕”。
(1)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之七《清明節(jié)》:“尋常京師以冬至后一百五日為大寒食。前一日謂之炊熟,用面造棗食固、飛燕。柳條串之,插于門楣,謂之子推燕?!?/p>
(2)宋莊綽《雞肋編》卷上:“寒食火禁,盛于河東,而陜右亦不舉爨者三日。以冬至后一百四日謂之‘炊熟日’,飯面餅餌之類,皆為信宿之具。又以糜粉蒸為甜團,切破暴干,尤可以留久。以柳枝插棗糕置門楣,呼為‘子推’,留之經(jīng)歲,云可以治口瘡?!?/p>
3.雞蛋
現(xiàn)在民間清明節(jié)有“碰雞蛋”之童戲。山西南部民間除了在總“子?!鄙戏胖秒u蛋外,小的子福饃里也要包裹雞蛋。此俗當源于唐宋時寒食節(jié)斗雞子或鏤雞子之風。例如:
(1)唐駱賓王《鏤雞子》:“幸遇清明節(jié),欣逢舊練人??袒幠槕B(tài),寫月競眉新。暈罷空馀月,詩成并道春。誰知懷玉者,含響未吟晨?!?/p>
(2)唐元稹《寒食夜》:“紅染桃花雪壓梨,玲瓏雞子斗贏時。今年不是明寒食,暗地秋千別有期?!?/p>
(3)宋王溥《唐會要》卷二十九:“顯慶二年四月十九日,詔曰:比至五月五日,及寒食等諸節(jié)日,并有歡慶事,諸王妃公主,及諸親等營造衣物,雕鏤雞子以進。貞觀中,已有約束,自今以后,并宜停斷?!碧茣r寒食節(jié),需向?qū)m內(nèi)進獻雕鏤雞子。
(4)宋龐元英《文昌雜錄》三卷:“寒食則有假花雞球、鏤雞子、子推蒸餅、餳粥”。
(5)南宋陳元靚《歲時廣記》卷十五:“《玉燭寶典》:寒食節(jié)城市尤多斗雞卵之戲?!薄队駹T寶典》為隋朝杜臺卿所撰,可見隋朝已流行斗雞卵之風。
4.蛇
現(xiàn)在的子福形狀是蛇形,而不是龍形。因為介子推稱晉文公是龍,臣子是蛇,自己是五蛇之一。五蛇,指五位大臣。例如:
(1)西漢司馬遷《史記·晉世家》:“子推從者憐之,乃懸書宮門曰:龍欲上天,五蛇為輔,龍已乘云,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獨怨,終不見其處所。”
(2)唐盧象《寒食》:“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為一人。深冤何用道,峻跡古無鄰。魂魄山河氣,風雷御宇神。光煙榆柳滅,怨曲龍蛇新??蓢@文公霸,平生負此臣?!?/p>
寒食節(jié)發(fā)展到現(xiàn)在,主題已經(jīng)有所轉(zhuǎn)移,由紀念介子推為主,轉(zhuǎn)為期望子孫平安幸福,興旺發(fā)達。與子福的相關民諺或諧音、或寓意,主題大多如此[8]。以山西南部各縣為例:
(1)萬榮縣。子福的意思是希望子女得到先輩的護佑,有福氣[3]。見圖5,圖6。
圖5 萬榮子福
圖6 萬榮子福
(2)臨猗縣。子福諧音讀為子物、指望,意思是希望子孫富貴,父母有所依靠。見圖7,圖8。
圖7 臨猗子
圖8 臨猗子
(3)鄉(xiāng)寧縣。清明時祭祖的獻食有子推燕、子柱、頂子、滾紋魚魚、上墳娃娃、十字子柱、圓饃等。子柱的制作城里和城西片有很大區(qū)別。城里的子柱是在大圓饃上盤蛇蛇子,圓饃中包麥麩、三個核桃和兩個棗。取多子多福之意。子柱上要有一個狀似石榴的頂子,內(nèi)包一個雞蛋[9]。見圖9,圖10,圖11,圖12。
圖9 鄉(xiāng)寧的各樣子柱、子推燕
圖10 鄉(xiāng)寧的各樣子柱、子推燕
圖11 鄉(xiāng)寧的各樣子柱、子推燕
圖12 鄉(xiāng)寧的各樣子柱、子推燕
(4)介休縣。當?shù)胤窖浴吧弑P兔”與“必定富”諧音,寄托著人們追求富裕、美好生活的向往,這就是現(xiàn)在流傳下來人們一直念叨的老話“蛇盤兔,一定富”[10]。
(5)臨縣。清明有“捏燕燕”、“蛇盤盤”的風俗。認為是吃了蛇盤盤,就不會被蛇咬。
(6)霍縣。當?shù)厝松蠅灱雷嬗玫拿媸吃煨褪恰吧弑P盤”。有的還分單頭蛇、雙頭蛇。舊時民俗,祭祖時晚輩吃掉“蛇頭”,表示“滅毒頭、免災禍”[11]。
(7) 夏縣、聞喜一帶。寒食食品與子福相類,但卻稱為“棗蛋”,當?shù)胤窖宰x為“棗攤”?!皸椀啊庇腥^大小,里面包著紅豆、瓜子仁、柿餅碎、花生碎、麻花碎等不同口味的餡料,皮薄餡多,外焦里嫩,無任何添加劑。夏縣人清明節(jié)時,拿著棗蛋去親人墳前祭奠,寄托對親人的思念,拿這些棗蛋,從墳上滾過去,然后大家就分吃了這些棗蛋,吃過之后會得到親人的祝福,也稱滾棗蛋[12]。見圖13。
圖13 夏縣棗蛋
總之,現(xiàn)在山西南部清明所吃的子福,綜合了歷代寒食食品的諸多特性,其形制應當是歷代寒食食品的混合體。寒食節(jié)發(fā)源山西,后來以山西為中心,延伸擴大到各地。之后,又與當?shù)氐娘嬍辰Y(jié)合起來,產(chǎn)生了適合不同地域的寒食節(jié)食品,但寒食的核心要素并未改變。
參考文獻:
[1]山西網(wǎng)絡廣播電視臺.煎饃,棗山[DB/OL].[2014-02-22](2014-12-11).http://www.sxrtv.com/content/news/ms/2014-2-22/1393034290175.shtml.
[2]趙建民.煎餅補蒼天[J].民俗研究,1999(2):85-86.
[3]野火.萬榮的“子福”[DB/OL].[2013-04-25](2014-12-11.)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8b7e5501018t4y.html.
[4]薛引生.韓城清明的民間祭祀習俗[DB/OL].[2009-06-15 ](2014-11-11)http://blog.ifeng.com/2286839.html.
[5]子推燕的做法[DB/OL].(2014-11-13).http://www.meishij.net/zuofa/zituiyan.html.
[6]子推饃——延安特色小吃[DB/OL].[2013-01-27](2015-01-15)http://www.zgya.com/2013/0127/8369.html.
[7]劉曉峰.寒食與山西[J].文化研究,2007(2).
[8]叢振.唐代寒食、清明節(jié)中的游藝活動——以敦煌文獻為中心[J].敦煌學輯刊,2011(4):103-104.
[9]云丘山面食饃文化[DB/OL].[2012-08-07](2015-01-15).http://blog.sina.com.cn/s/blog_abbe9701010150jl.html.
[10]蛇盤兔[DB/OL].(2015-01-15).http://baike.baidu.com/view/3279642.htm?fr=aladdin.
[11]米克.山西民間面塑、山西太原面塑文化簡介[DB/OL].[2011-12-11](2014-12-15).HTTP://WWW.ROUDING.COM/MINJIANYISHU/MIANSU/55475.HTML.
[12]夏縣特產(chǎn)“棗攤饃”的古往今來 [DB/OL].(2015-01-11).http://tieba.baidu.com/p/2476338999.
(責任編輯張楠)
Textual Research on Holiday Pasta and
its Historical Legends in Southern Shanxi:
Taking Fried Pancakes and Zifu Steamed Buns as the Cases
YAO Mei-ling
(International College of Chinese Studies,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China)
Abstract:Jinnan district is one of the cradles of Chinese nation.Local people there take traditional festivals so serious that they will make different foods for each festival,each of them carries the certain strong folk custom.For Example, the saying in Wenxi county goes, "On lunar January of xxiii, fried pancakes and steamed buns like date mountains should be made." It reveal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ried buns and the Legend of NvWa.On Hanshi Day,the customs in Linyi and Wanrong are to present steamed buns with child images,which are associated with the historical figures of Jie Zitui.In the survey of local festival customs,this paper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oliday pasta and historical legends tracking the evolution of them with ancient historical documents in order to excavate the food folklore for the further studies in culturology and dialectology which are beneficial for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Key words:Jinnan district; holiday pasta; historical legends; dialect folk
基金項目:教育部社會科學規(guī)劃一般項目“思想政治教育元問題研究”(09YJA710057)的階段性成果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3571(2015)04-0092-06
作者簡介:姚美玲(1965- ),女,山西運城人,華東師范大學對外漢語學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漢語史、訓詁學研究。
收稿日期:2015-05-21 2014-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