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宇航
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攝影學院,江蘇南京 210000
對人像攝影師進行新聞攝影訓練的必要性探討
楊宇航
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攝影學院,江蘇南京 210000
近年來,人像攝影界廣泛存在著忽視照片的紀實性、片面強調照片的美感的錯誤觀點。再加上很多影樓的程式化操作不但加劇了對紀實性的忽視,也限制了攝影師的快速構圖取景和快速抓拍的能力。而對人像攝影師進行新聞攝影的相關訓練則可以有效地提高攝影師的相關能力,從而拍出優(yōu)秀的作品。
人像攝影;新聞攝影;新聞化訓練
長久以來,人像攝影與新聞攝影就像楚河漢界般曲徑分明。兩者的教育除了最基本的攝影技術訓練相同之外,似乎沒有任何相通之處。人像攝影強調美感大于題材,其高級專業(yè)訓練更強調拍攝背景的選取,人物動作表情的引導控制;新聞攝影則強調新聞素養(yǎng)、新聞敏感度的培養(yǎng),以及快速拍攝能力的練習等。筆者認為,人像攝影教育應該適當引入一些新聞攝影的訓練方法,來加強人像攝影師的技術水平與藝術素養(yǎng)。
人像攝影師首先應該加強類似提高新聞素養(yǎng)的訓練,結合人像攝影的實際就是除去美感考慮之外還應加入紀實考慮。人像攝影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一種新聞紀實攝影,比如模特20歲拍的照片,無論怎么美化、丑化,都是20上下的模樣,反之,60歲的模特無論用什么技術美化,始終難以重現(xiàn)20歲的風采。也就是說,不管人像照片如何加工制作,始終是反映了模特在拍攝的那個時刻的精神風貌,這就是人像攝影的紀實性。
雖然大多數(shù)模特會更感興趣自身形象表現(xiàn)是否夠美,而不會刻意要求強調紀實性。加之最近流行的“日系小清新”、“波西色”等過于強調色彩美感的拍攝風格更加加劇了對照片紀實性的忽視。模特作為外行人可以無視紀實性,但攝影師卻必須將其考慮在內,因為沒有紀實性單獨強調美感的照片也許在短期內非常討喜,但是經過時間的流逝就會顯得乏味。
比如攝影師為女模特以南京大學黃澄澄的銀杏樹為背景拍攝,如果只是為了好看,從下至上仰拍,用淺景深虛化背景,最后的照片中,人面黃葉相映,奶油般的焦外,星星點點的彌散圓,這樣美麗的照片在第一次給模特看時可能讓模特尖叫。但是若干年后,如果模特不在照片后面寫明當時的拍攝地點的話,恐怕她自己根本不會記清照片是在哪里拍的了?;蛟S是南京大學、或者是中山植物園、或者是情侶園。因為照片中那美麗虛化的黃葉背景中,根本找不到任何可以識別拍攝地點的建筑,亦或是任何身份的路人。
而一個優(yōu)秀的新聞攝影師在新聞現(xiàn)場,會最快速度確定什么是最有拍攝價值的新聞,然后迅速拍攝照片,同時還必須保證照片中確實包含了新聞內容中所需要的全部要素。比如一條新聞:“某地一貨車擋風玻璃破裂,司機邊打傘邊開車?!边@條新聞,新聞照片必須包括:可以通過某種標識確認的某地,擋風玻璃破裂的火車,打傘的貨車司機,這樣才是合格的新聞照片,如果以上任意一種或者幾種的元素不具備,就需要文字編輯添加文字加以說明,照片準確的權威性就會大大下降;新聞紀實攝影師偶爾也拍攝人像,他們就可以很好地把紀實性和美感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事實上,在攝影史上,由新聞或者紀實攝影師拍攝的優(yōu)秀人像攝影作品也是比比皆是的。比如阿爾弗雷德·艾森斯塔特拍攝的瑪麗蓮·夢露和杜修賢拍攝的周恩來肖像照等。
進行了相關訓練的人像攝影師將不但可以拍攝出美美的照片,還可以給照片添加更多的紀實內容,之前的美女臉龐與黃色銀杏葉的照片則可以通過另一種方式表達:作為標識點的南京大學北大樓隱隱約約出現(xiàn)在焦點外,道路兩邊的焦黃似火的銀杏樹衛(wèi)兵一樣的矗立在道路兩旁,來來往往的師生證明這是一個學術氛圍濃厚的地方,再適當?shù)貙⒛L氐纳碜酥糜谄渲小^了很長時間以后,這樣的照片顯然會更加耐看。
人像攝影師還應該進行培養(yǎng)新聞敏感度的訓練,這樣有助于提高攝影師的快速選景構圖能力。新聞敏感度即新聞采訪與寫作人員敏銳發(fā)現(xiàn)新聞和對新聞所具有的價值迅速作出判斷的能力。放在人像攝影這門學科的語境中就是攝影師根據(jù)模特自身的特點,周圍環(huán)境的特點,快速制定出合適的拍攝方案然后迅速選取拍攝背景與模特姿態(tài),快速構圖拍攝的能力。這恰恰是很多人像攝影師,或者說很多水平有待提高的人像攝影師亟待解決的問題。
如今很多以人像寫真為主的影樓為了使自身水平參差不齊的攝影師都能拍攝出水準接近的照片,剝奪了攝影師自身的創(chuàng)作能力。他們要求攝影師嚴格按照上層制定的詳盡的拍攝模板拍攝,無論模特形象氣質的不同,無論拍攝背景是否發(fā)生變化,這些攝影師永遠都是按“?!彼黧K。長此以往,攝影師的思維就會僵化,淪為沒有任何創(chuàng)新能力的匠人。欠缺快速選景構圖能力的攝影師面對模特與美景往往鏡頭會忽上忽下,難以取舍,這不但會大大影響拍攝效率,也會降低模特對攝影師的信賴程度。而模特擔心攝影師把自己拍丑,也會無意識地表情不自然,越是不信任,越是表情不自然,攝影師越是無法捕捉自然表情,就越是對自己的拍攝沒有信心,影像的質量就越會下降,造成惡性循環(huán)。
此外,新聞紀實攝影中的快速拍攝能力也是人像攝影師需要格外借鑒學習的。眾所周知,電光石火一般的快速抓拍能力是新聞攝影師的看家本領。羅伯特·卡帕所拍攝的《共和國戰(zhàn)士之死》就是這種能力下的巔峰之作。當然,一般提到這張照片的時候大家一般都在表揚作者大無畏的犧牲精神,因為與戰(zhàn)士近在咫尺的卡帕被敵人擊中的幾率是一樣的,但這張照片也同樣讓我們看到卡帕出色的抓拍能力。因為也許百分之秒之后由于子彈的巨大慣性,戰(zhàn)士也許會飛到很遠的地方去,而這張曠世之作也不會誕生。
當然拍人像攝影是不會有如此壯烈的,不過模特的表情是由人面部的43塊肌肉控制,不同的狀態(tài)排列組合可以做出超過一萬種表情。而控制這些肌肉的神經電流的速度和光速是一樣的,也就是說模特的表情變化在短時間內即使變化細微,也是會有百千種變化的,攝影師如果沒有及時捕捉模特適當?shù)谋砬?,也許照片就會朝著自己并不期望的方向發(fā)展。而有的人像攝影師過于強調一些不重要的細節(jié):模特的妝容有沒有花、模特的衣服造型有瑕疵、甚至模特的肩帶穿幫等,卻忽視模特轉瞬即逝的表情變化,實在是得不償失。
魯迅曾在雜文《從小孩子的照相說起》中提到“中國和日本的小孩子,穿的如果都是洋服,普通實在是很難分辨的……溫文爾雅,不大言笑,不大動彈的,是中國孩子;健壯活潑,不怕生人,大叫大跳的,是日本孩子……我曾在日本的照相館里給他照過一張相,滿臉頑皮,也真像日本孩子;后來又在中國的照相館里照了一張相,相類的衣服,然而面貌很拘謹,馴良,是一個道地的中國孩子了?!边@是由于攝影師個人喜好的取舍造成的差異,但是如果是因為攝影師猶豫不決的按快門的手指造成的,那就是另一回事了。攝影師不斷按下的快門,是對模特最好的安慰劑,加上攝影師適當?shù)剡M行的鼓勵,會使模特越來越有信心,從而在表情動作方面有著超水平發(fā)揮。
綜上所述,人像攝影師的確應該拋棄門派之爭,認真學習新聞攝影訓練中的新聞素養(yǎng)訓練、新聞敏感性訓練、快速抓拍能力訓練等,從而提高自身的技術水平與藝術素養(yǎng)。唯有這樣,人像攝影師才能創(chuàng)作出更多歷經歲月卻不會褪色的優(yōu)秀人像攝影作品,為作為被攝者的人像模特留下人生的一個個閃光的片段。
[1]盛希貴.新聞攝影(北京攝影函授學院系列教材).中國攝影出版社.
[2]貝藍品,吳錕.你就是鏡頭前的百變超模:人像攝影擺姿寶典.重慶出版社.
[3]許喜占.人像攝影(北京攝影函授學院系列教材).中國攝影出版社.
[4]盛希貴,周鄧燕.新聞攝影實務.北京大學出版社.
G2
A
1674-6708(2015)148-017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