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宗新 編輯/吳冠宇
“上善若水”是一種信仰
文/李宗新 編輯/吳冠宇
【主持人推介語】
“上善若水”可以說是我們耳熟能詳的老子名言,在家中、在辦公室,甚至在服飾上,都會經??吹竭@四個字的書法作品,但當我們深入探討時,卻發(fā)現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種對“上善若水”的解釋,甚至相當數量的人對此一知半解。當前,我們國家正在迎來中華復興的美好時代,而首先要“復興”的,就是對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尊重和傳承,“上善若水”的思想無疑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水文化專家李宗新先生在這篇文章中對“上善若水”的意義、特征、表現和效應均作了詳盡的闡述,并對其古往今來的發(fā)展予以了客觀解釋。文化的復興實際上是對當今人們精神世界的構建與洗滌,力圖幫助人們找回迷失的信仰,相信這篇文章能予我們以啟發(fā),解決一些思想和知識上的困惑。
位于中國與越南邊境的廣西德天瀑布。 攝影/彭華/東方IC
“上善若水”是當今社會上最廣泛運用的語言之一,是從文化的意義上講述水特性最精辟的至理名言,是以水喻德、贊揚水美德的經典哲言,是一種尊重水、敬畏水的民族信仰。當今,繼承和堅定這種信仰,不僅對了解中華水文化的精髓,繁榮和發(fā)展中華水文化有重要的意義,而且對傳承和弘揚優(yōu)秀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有重要的意義。
“上善若水”出自老子《道德經·八章》,原文是:“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p>
這極其精煉的50個字把水、善、道三者融為一體,詮釋了“上善若水”的深刻含義。不僅頌揚了水的美德,其中還濃縮了老子的哲學思想、政治主張和倫理觀念。因此說,“上善若水”是一種尊重水、敬畏水的民族信仰。
“上善若水”,就是說善的最高境界就像水。為弄清什么是“上善”,首先要弄清什么是“善”?“善”是倫理學中與“惡”相對立的一個基本概念。中華文化的啟蒙讀物《三字經》曰:“人之初,性本善?!鄙?,有著豐富的含義,如善良、善心、善意、善舉、友善、和善、善為等高尚的品德和品行。善,還包含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包容之心等良好的心態(tài)。
善良是人品高尚的關鍵要素,友善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都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吨芤住分姓f:“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惡之家,必有余殃?!奔从猩屏贾牡娜艘欢ㄓ性S多喜慶之事,有邪惡之心、敵交過多的人一定有許多遭殃之事。道教精典著作《太上感應篇》中的“所謂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祿隨之,眾邪遠之,神靈衛(wèi)之”,即指善良友善之人一定會有好的報應;又說“心起于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心起于惡,惡雖未為,而兇神已隨之”,就是說,心中起了善念,善事雖然還沒有做,但吉神已經跟隨著他;心中起了惡念,惡事雖然還沒有做,但兇神也已經跟隨著他。其實,行善之可嘉,不在別人夸贊,而在于自己安詳;作惡之可怕,不在被人發(fā)現,而在于自己知道。所以,要存善心,興善舉。只有這樣,才能達到坦然安詳做人的境界。而做了惡事或有惡念,心靈總是不得安寧。因此,“善”對絕大多數人來說,被視為人的天性,對“善”的追求成為絕大多數人共同的信仰。而水若是“上善”,則理應是人們共同的更高信仰。
“上善若水”之所以是人們共同的更高信仰,是因為“上善若水”具有一些重要的基本特征。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边@些話就是講“上善若水”的基本特征。其主要表現為“善利”、“不爭”、“處下”及“似道”這四個方面。
“善利”,即水善利萬物,是講“上善若水”的首要基本特征。對水的善利性我國的古代先哲有許多論述。如《管子·水地篇》中說“水者何也,萬物之本原也,諸生之宗室也”,“是以水者,萬物之準也,諸生之淡也”,這都是在說水是世界的本原,是萬物的始組,是萬物真正的依托,滋潤著萬物的生長。文中還提到了水“集于諸生,故曰水神”,這個“水神”為歷代人們所供奉和信仰?!痘茨献印ぴ烙枴氛f無水“萬物弗得不生,百事不得不成;大包群生而無好憎,澤及蚑蟯而不求報,富贍天下而不既,德施百姓而不費?!币簿褪钦f,萬物得不到水的滋養(yǎng)就不能生存,百事離開了水就不能成功;水包容眾生而沒有偏私,恩澤萬物,不圖回報;使天下富足而自身不枯竭,德澤遍及百姓而自身沒有耗損。這些都高度評價了水哺育世間萬物,周濟天下,卻不向萬物索取,善利萬物的奉獻精神?!八巧础⑽拿髦?、生產之要、生態(tài)之基”已成為當今人們的共識。
云南梯田。云南元陽哈尼梯田美輪美奐,絕美曲線成就千年仙境,鬼斧神工好似大地雕刻畫。 攝影/常旭/東方IC
“不爭”,作為“上善若水”的又一個重要基本特征,老子在《道德經》中曾多次提及?!八评f物而不爭”,“夫唯不爭,故無尤”,從這些言談之中可以看出老子贊揚了水默默奉獻卻從不爭功,也不張揚自己的品格;也提出正由于水從不去爭名逐利,所以才沒有怨咎、過失和罪過。老子將水的“不爭”之美德引申為君子圣人之涵養(yǎng),在《道德經》第二章中曾說到“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費始”,第八十一章中說“圣人之道,為而不爭”,這都是老子“無為而治”思想的體現?!盁o為”與“不爭”并不是無所作為、隨心所欲,而是順應自然,遵循事物的客觀規(guī)律去發(fā)展,是無為而無不為。
“處下”,即“處眾人之所惡”,是“上善若水”的第三個重要基本特征。這是講水總是處于別人不愿去的低下的地方?!兜赖陆洝返诹轮姓f:“江海所以能為百谷之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崩献影选疤幭隆弊鳛槌蔀槭ト撕透呱兄说囊粭l重要標準,認為圣人應該把眾人的利益放在前面,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后面。這樣人與人才能友好相處,人與自然才能融為一體;也就是教導我們,做人要低調,做事要高調,這樣才能為自己留出更大的空間。
“似道”,即水“故幾于道”,就是說水最接近于“道”。這是“上善若水”的最高基本特征。老子講“上善若水”實質上是以“水”論“道”。老子是最早把“道”作為哲學主要范疇的思想家,并以“道”作為他哲學思想的最高范疇和中心觀念,建立了博大精深的哲學體系。老子將“水”與“道”并置,因此“似道”是“上善若水”的最高基本特征。為什么水“幾于道”呢?
上面所說“上善若水”中的“善利”、“不爭”、“處下”,不僅僅是水德的基本特性,也是老子“道”的重要表現和基本特征。水是“道”的具象和實體。那么“道”是什么呢?《易經·系辭》中說“形而上者謂之道”,是指在形體之上的、抽象的、不可感觀的,又是可感世界存在的根據?!兜赖陆洝范啻握摰?,“道可道,非常道”,“道之為物,惟恍惟惚”,“道者,萬物之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不難看出,“道”是萬物的本源,是客觀存在而人們看不見、摸不著,不能用語言來表述的;是惟恍惟惚、難于捉摸的。后者則與水的特性非常相似,這樣就用水把“惟恍惟惚”,玄而又玄的“道”具體化,形象化了。
老子便借著與“道”最為相似的水,來直接論“道”:“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于江?!?。“道”是不可見的虛體,但它的作用卻無窮盡,好似汪洋大海永遠裝不滿。它又像深淵那樣的沉邃,是萬物的宗室。這里的汪洋大海和深淵,無不指水而言。而道存在于天下,就像江海,一切河川溪流都要流歸于它。
中國道教勝地陜西省周至縣終南山樓觀臺。 攝影/彭華/東方IC
老子論“上善若水”,曰其:“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边@也正是“上善若水”的主要表現。
“居善地”,即水善于找到適合自己居住的地方,引申為圣人君子之道是要找準自己的定位。水不是向高處走,而是向低處流,大海是它的歸宿。它啟示人們要有自知之明,要明確自己的定位,找準自身的位置,否則就會為自己帶來災亂?!吨熳又渭腋裱浴分姓f:“德不配位,必有災殃?!痹诂F實生活中,有些人瘋狂地追名逐利,為了官名利祿榮華富貴,不惜一切代價和手段。而這些人往往會因為自身德行的缺失,讓名利富貴成為一枕黃粱。
“心善淵”,即水的心態(tài)像深潭一樣清澈平靜,包容大度。做人要像水一樣清澈平靜,才能心若磐石不易受外界誘惑和影響,提升心靈抵御外界影響的能力。做人要像水一樣包容大度,才能擁有廣闊的胸懷,做到有容乃大、包容多樣,不狹隘封閉、小肚雞腸。
“與善仁”,即與人交往要有仁愛之心。仁者愛人。與人交往,要像水一樣,真誠、友愛、無私、厚道,有愛人之心,這樣才能形成和諧的人際關系。無論是對強者,還是對弱者都能待之以仁愛之心,就可得眾之力,無所不成。
“言善信”,即說話要恪守信用,要講誠信;要像水一樣,說到做到,流到聲到,不虛偽,不欺世盜名?!耙徽\天下動”,誠信是人立身之本,“輕諾必寡信”,一個失去誠信的人在世上是沒有立足之地的。一個沒有誠信的社會就是一個缺乏安全感的社會。
“正善治”,即以正、善之道治理國家。“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本褪钦f用“幾于道”的水原理治理國家,就像烹小魚一樣,不用費力,這樣鬼神也不會傷害人民。這反映了老子“無為而治”、政治清明的政治主張,他認為這樣民眾就不會受到傷害,就會民富國強。
“事善能”,即做事要善于發(fā)揮自身的能力,能辦事、會辦事。水有多方的能力和能量,如飲用、灌溉、發(fā)電、洗滌、觀賞、調節(jié)等,它從不失職。人的能力有大小,對人民大眾有利的事,要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盡最大努力去做,要“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這才符合“事善能”的法則。
“動善時”,即做事要善于把握時機。任何事業(yè)要成功的第一要素是“天時”。水就能很好地把握時機,“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時機,總是厚愛那些有夢想、有目標、有理想的人。因為他們懂得“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和“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的道理。
綜上所述,“上善若水”具備“善利”、“不爭”、“處下”、“似道”的基本特征,又有多種“上善”的表現。這些在人們的心理上都是神圣的,因而“上善若水”應成為一種自然和社會的法則,人們的一種崇高信仰。
信仰,是指對某種主張、主義、宗教或某人以及某種自然現象的極度敬畏、相信和尊敬,并把它奉為自己的行為準則。信仰的對象也是崇拜的對象,是人們精神寄托和道德選擇的坐標。信仰是道德行為的動力,不但可以提升人們的道德境界,而且可以塑造人們的道德人格,是人生路上的“燈塔”。一個人如果失去了信仰,就會失去心靈的約束,在危及到自身利益的時候,就會放棄道德和良心,無法無天、為所欲為、無惡不作,做出一些違背自然和社會法則,甚至喪盡天良的事情。
老子借“上善若水”論述圣人君子之道,教導人們如何為人處世,修身治國。幾千年間,中國古人始終將“上善若水”的奉為德行之規(guī)矩。在我國社會經濟快速發(fā)展的今天,“上善若水”在闡釋傳統(tǒng)道德的范疇之外也被賦予了新的內涵。在大力推進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現今社會,“上善若水”要求人們愛水、敬水、畏水,在改造自然的同時也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規(guī)律。在功利面前要經得住誘惑,不能為一時發(fā)展,放棄了整個生態(tài)的長久可持續(xù)性。如果違背了“上善若水”法則,許多地方就會出現亂砍濫伐、亂采濫挖,導致山洪、泥石流頻發(fā)等情況,嚴重破壞生態(tài)環(huán)境。一條河流在千百萬年的自然選擇中,形成了九曲十回、河岔港灣。而人為過度的“渠化”,則使河流失去了天然的調節(jié)功能,加重了干旱洪澇危害。更有甚者,由于私欲的惡性膨脹,或貪污挪用巨額工程款項,或偷工減料,造成禍國殃民的嚴重惡果。這些都是對“上善若水”法則喪失信仰付出的慘重代價。
總之,只要我們堅守“上善若水”的信仰,就能引導人們有水一樣的美德,人與人友好相處,人與自然融為一體。山青水綠、海晏河清、生態(tài)文明“美麗中國”的愿景就會實現。一個和諧、美好的社會就會展現在人們的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