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鋒
摘要: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是正在實施的物理新課程改革所要達到的核心目標之一。但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怎樣實現(xiàn)這個重要目標,還沒有現(xiàn)成答案,急需大家深入研討。在此提供一則新設計的教學實例,以便向廣大同行討教。
關鍵詞: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運動教學;新設計
雖然創(chuàng)新能力的內涵非常豐富,但鑒于高中階段物理教育的特殊性,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可以初步概括為以下四個方面:①
首先,要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即對問題的敏感性。促使學生能夠看到常人看不到的問題。
其次,要培養(yǎng)學生的否定意識。對待前人的學說和理論,始終抱著“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的辨證唯物主義態(tài)度。
第三,要培養(yǎng)學生主動擴展思維視角,避免思維定勢,學會從多種角度考察同一問題。
最后,要培養(yǎng)學生不斷提高想象能力。
布朗運動是高中物理第十一章第二節(jié)分子熱運動里的主要內容。在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們一般把它當作陳述性知識看待,僅僅是中學生該了解的物理現(xiàn)象和物理史料。這樣處理,未免降低了它的教育價值。事實上,它對學生四個方面的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都極有益處!
布朗運動的演示,采用黃釗老師提出的實驗方法②。器材有:玩具激光器、去掉內芯和底座的小白熾燈泡、細鐵絲彎成的燈泡支架、屏幕、含有花粉的花朵、一些水。
一、設置問題情境,培養(yǎng)問題意識
把燈泡固定在支架上,倒入一些水,把一朵花放入燈泡中,讓它漂在水面上。
師問:花處于什么狀態(tài)?原因是什么?
生答:受到大小相等的重力和浮力作用,處于靜止狀態(tài)。
老師取出花朵,摘下其一片花瓣。
師問:放入該花瓣,它在水中又處于啥狀態(tài)?原因是什么?(答:同上。)
老師取出花瓣。抖落一些花粉在燈泡里。
師問:花粉將處于什么狀態(tài)?原因是什么?
學生一致回答:受到大小相等的重力和浮力作用,處于靜止狀態(tài)。
老師在黑板處掛好屏幕,開啟玩具激光器,使激光束通過燈泡照在屏幕上。同時,關閉室內電燈,拉下窗簾,使教室盡量變黑。然后,調節(jié)玩具激光器、燈泡、屏幕三者之間的距離,使屏幕上花粉小點移動盡量清晰。(裝了水的小燈泡相當于凸透鏡)
師問:請各位同學仔細觀察,有否存在反?,F(xiàn)象?是什么原因?
接下去安排足夠時間,鼓勵學生自由討論,充分發(fā)表意見。使學生深切體會對花粉的預測與實驗結果之間的尖銳矛盾。
二、培養(yǎng)多角度分析問題的能力
把學生想到的所有結論,不管其是否合理,都寫在黑板上。與此同時,鼓勵其他學生對這些結論做自由評論。
經(jīng)過充分討論,多數(shù)同學認為花粉畢竟是生物體,可能具有某種生物活性,天然會不停地運動,正像精子能在水中游動一樣。有同學提議再用非生物體做實驗。
讓學生去凈燈泡里的水和花粉,換上新的水。用筆尖沾墨水后浸入燈泡里,仔細觀察屏幕,發(fā)現(xiàn)也有小點在移動。
也有學生提議用冷水做,發(fā)現(xiàn)小點還是在運動。
在討論過程中,學生往往會提出一些荒謬的答案,比如老師在運氣功等。此時,老師要耐心解釋,不要指責,以保護學生探究的積極性和自由發(fā)言的氛圍。
三、鼓勵學生敢于大膽否定現(xiàn)有結論
在上述的分析討論中,學生的根本性缺陷表現(xiàn)為:在堅信已學結論絕對正確的前提下來探討新問題,使探究的視角受到限制,也使探究的深度大打折扣。為此,必須鼓勵和引導學生們敢于作如下懷疑:
1、牛頓定律可能不適用于小顆粒物體的運動。
2、牛頓定律是適用的,小顆粒物體除受到重力和浮力外,還受到新的未知的力。該力在促使微粒運動。
3、牛頓定律是適用的,小顆粒物體受到的重力是不變的,但其浮力在不斷變化,導致微粒不停地運動。
這三點,都是對學生已掌握的科學結論——牛頓定律——的根本性懷疑甚至是否定。培養(yǎng)學生勇于作如上的懷疑和猜測,應是本節(jié)教學的重點??蔀樗麄円院笞鞒鲈瓌?chuàng)性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以很好的啟示。
需要強調的是,1、2兩點雖不能當場解答,但也應鼓勵學生提出來,因為它們代表二個基本的分析方向。
這里順便指出,教師自身普遍有這么一種不良心態(tài):怕自己想到的和學生提出的問題沒有答案,不敢放手大膽地去追問。這是當前難以開展創(chuàng)新教育的一個重要原因!
初中時,學生學過阿基米德浮力定律。當花粉浸沒在水里,由于花粉體積和水的密度不變,認定花粉受到的浮力不變。這一思維定勢,嚴重阻礙了對布朗運動原因的探求。因此,促使學生認識到第3點的可能性并作為探索的方向,是教學的突破點。
四、通過類比聯(lián)想、形象思維找到可能的原因
老師提示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沒有見過類似的無規(guī)則的移動?
有學生回答:當電影院電影結束通過擁擠的大門時,人會不由自主地前后左右移動。
老師進一步提問:原因是什么?
生答:四周推動的不規(guī)則性。
師問:微粒的不規(guī)則移動是否有這種可能?
讓學生認真閱讀課本結論,充分想象和討論這種可能。
有學生提問:我們怎么也看不見分子在運動和碰撞???
師答:分子太小,肉眼看不見,同時速度也很快。
結論:布朗運動由分子的不規(guī)則碰撞引起。反過來,布朗運動實驗證明了分子不是靜止不動的,而是永不停息地做無規(guī)則運動。
課后思考:1、浮力的本質是什么?
2、大的物體為何不做布朗運動?
與傳統(tǒng)教學相比,本文對布朗運動這一節(jié)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點、教學過程作了較大的修改,使學生體驗了科學創(chuàng)新的多個環(huán)節(jié),對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提高有著多方面的作用。當然,這樣的嘗試,難免還有不完美之處,請各位同仁不吝指教。
參考文獻:
[1]黃釗.玩具激光器在薄膜干涉和布朗運動實驗中的巧用,物理實驗,2005(1)
[2]王秀珍.實驗設計讓學生的思維張開翅膀[J].中學物理教學.2009(12)
[3]陳英水.創(chuàng)新思維培養(yǎng)策略的研究與實踐[J].中學物理教學.20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