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一帆
關于尼泊爾地震報道的框架分析
——以《人民日報》和《聯(lián)合報》為例
程一帆
在當今世界,災難事件影響的范圍越來越廣,人們對于災難中的信息需求也越來越強烈。本文以尼泊爾地震為個案,以兩岸各具代表性的《人民日報》和《聯(lián)合報》為研究對象,對相關報道從議題框架、消息來源和報道基調三個方面進行研究,做了量化的內容框架分析。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兩份報紙受到不同的社會政治背景影響,對災難報道框架設置也不盡相同。
災難;地震報道;新聞框架;《人民日報》;《聯(lián)合報》
[作 者]程一帆,河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
一直以來,災難事件和媒體的災難報道都為社會科學研究所重視。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人類交往日益密切,麥克盧漢所預言的“地球村”已成為現(xiàn)實。新聞媒體的災難報道不僅能夠幫助人們及時了解災情、掌握信息,還能為人們的行動和決策提供切實可行的依據(jù)。
尼泊爾當?shù)貢r間2015年4月25日11時56分25秒,尼泊爾地區(qū)發(fā)生8.1級地震①《尼泊爾8.1級地震》,中國地震臺網(wǎng),2015-04-25。,波及范圍包括尼泊爾、印度北部、巴基斯坦、孟加拉國、不丹和中國西藏部分區(qū)域。截至2015年5月25日,這場地震已造成超過8600人死亡②維基百科:2015年4月尼泊爾地震詞條,2015-05-30。,多處文物、道路、建筑受損。地震發(fā)生后,在世界范圍內迅速引起了人們的關注,一時間,尼泊爾地震成為各大媒體報道的焦點。
本文以尼泊爾地震為個案,采用量化的內容框架分析,選擇大陸的《人民日報》和臺灣的《聯(lián)合報》作為研究對象。以兩份報紙一段時間內關于尼泊爾地震的新聞報道為素材,從議題框架、消息來源和報道基調三個方面進行研究,做了量化的內容框架分析。
由于尼泊爾地震發(fā)生于北京時間的4月25日下午,考慮到日報的出版周期,本文抽樣時間為地震發(fā)生的第二天到震后一個月內,即2015年4月26日到2015年5月25日。
資料搜集以“尼泊爾地震”“尼泊爾”“地震”為關鍵詞,在《人民日報》電子版和《聯(lián)合報》電子資料庫進行搜索,包括新聞報道、記者特稿與評論。經(jīng)過初步篩選,得到有效文本69份(其中《人民日報》24份,《聯(lián)合報》45份)。
在分析步驟上,經(jīng)過對所有文本的閱讀,利用excel表格將所得文本按照發(fā)表日期、新聞標題、議題框架、消息來源、報道基調進行整理。
經(jīng)過初步分析,這兩家報紙的報道涵蓋的議題框架主要有以下六個:災情報道(尼泊爾地震的基本信息、損失情況、傷亡人數(shù)等)、災難管理(政府及災難管理單位發(fā)出的指示或介紹借鑒性的災難預警措施)、救災行動(直接參與尼泊爾地震的救援,包括軍隊、救援隊等)、災難教育(不關注災難本身,主要傳達災難的背景、成因、防范措施等知識,有教育作用)、故事報道(著重描述個人或集體的典型事跡,具有故事性)和社會關懷(社會團體或個人對災難的援助,包括祈福、募捐等)。
本文采用臺灣學者鄭瑞城的消息來源分類,即當事者(受到災難事件直接影響姓名、財產(chǎn)或精神損失等受到災難直接波及者,以及身處災難現(xiàn)場的目擊者。包括:傷者、死者家屬、目擊者與圍觀者、財產(chǎn)受損者等)、處理者(各種直接救災與進行善后之相關救難人員,或依職權或角色而采取行動進行解決事件的善后問題者與捐款救助者。包括:進行救災的相關個人、組織以及衛(wèi)生醫(yī)療單位,或采取災難善后行動的組織與個人等)、評論者(除以上兩者外,針對災難相關事件提出評論者,本身并不直接采取災難事件的相關行動。包括:提出各類資訊的專家學者,或發(fā)言內容與本起災難的處理解決直接相關的組織或者人員)。
文中“報道立場”則指的是報道基調,即新聞報道敘述和評論的傾向,包括正面報道(報道內容有利于報道對象的形象,傳遞的信息表明工作取得一定進展,整個報道對事件的發(fā)展持樂觀態(tài)度)、負面報道(報道內容對災情發(fā)展表現(xiàn)出不樂觀的態(tài)度,如傷亡人員持續(xù)增加、救援工作出現(xiàn)問題等)、中立報道(報道的敘述和評論語氣中沒有明顯的正面或負面傾向,或者一篇報道中既有正面傾向又有負面傾向,整體而言顯示出報道立場比較中立。如對災情的發(fā)展不能確定,對目前的情況未加評判)。
經(jīng)過統(tǒng)計,《人民日報》和《聯(lián)合報》關于尼泊爾地震的報道數(shù)量在2015年4月26日—5月25日內隨時間而變化的情況如圖所示:
注:橫軸為報道日期,縱軸為報道數(shù)量。
作為傳統(tǒng)媒體,報紙受到發(fā)行時間的限制,無法在災難發(fā)生時向讀者同步、即時地傳遞信息,但就尼泊爾地震發(fā)生的時間來說,《人民日報》和《聯(lián)合報》掌握了新聞報道的實效性,可以看作是在第一時間對地震進行了及時的報道。
(一)議題框架
兩家報紙關于尼泊爾地震報道的議題框架分布情況統(tǒng)計如下:
注:百分比為四舍五入近似值。
從上表可以看出,《人民日報》和《聯(lián)合報》將報道的重點都放在救災行動上,災情報道為其次,故事報道也占據(jù)了較大的比例。相比而言,《人民日報》在救災行動和災情報道之外,偏重災難管理;《聯(lián)合報》則更偏重社會關懷。此外,《人民日報》的報道沒有涉及災難教育,而《聯(lián)合報》卻比較看重災難教育。《人民日報》更關心災難管理,而《聯(lián)合報》對此議題卻較少涉及。
對比兩家報紙關于尼泊爾地震的最早報道,《人民日報》刊登了兩則,一是《習近平主席向亞達夫總統(tǒng)致慰問電》(2015年4月26日第001版),二是《中國救援隊今日一早趕赴尼泊爾》(2015年4月26日第003版)?!堵?lián)合報》則在2015年4月26日A1版刊登了《尼泊爾7.8強震上千死》,在當日A3版就尼泊爾地震的基本信息、災情概況做了展開報道,還結合科學家的說法對讀者進行了此次地震的科普教育。
《人民日報》作為中國的黨中央機關報,政治色彩比較濃厚,在報道中更注重塑造國家、軍隊、國家領導人的概念,對于災情的直接描述較少。另外,此次尼泊爾地波及中國西藏部分地區(qū),相對于傳遞地震災情,《人民日報》更要向讀者傳遞一種國家領導人和權力機關對災區(qū)的重視,傳遞一種國家和軍隊的力量,在救災上給人以信心。如:
習近平主席第一時間發(fā)出的慰問電,代表著每一個心懷善念關注斯土斯民者的心聲。而第一時間,對地震波及的西藏受災地區(qū)展開全力以赴的抗震搶險;第一時間,相關部門積極調配運力前往尼泊爾接回我滯留游客,快速有力的行動,更讓受災同胞感受到祖國力量。(從尼泊爾強震看“中國行動”,2015年4月27日第005版)
《聯(lián)合報》是在臺灣地區(qū)發(fā)行的中文報紙,主要面向臺灣地區(qū)的讀者,其報道更注重讓讀者了解災情?!堵?lián)合報》更關注權力機關之外的社會慈善行為,如民間搜救隊的義舉、各界人士的募捐、明星的義唱、網(wǎng)絡上的祈福等,凸顯了社會關懷的議題。
(二)消息來源
本文對兩家報紙消息來源的統(tǒng)計結果如下:
注:百分比為四舍五入近似值。
從表中發(fā)現(xiàn),兩家報紙的消息來源是存在偏向的。《人民日報》將處理者作為最主要的消息來源,而《聯(lián)合報》則將評論者作為主要消息來源。兩家報紙在選擇消息來源時,都較少選擇當事者。
結合上文對議題框架的分析不難發(fā)現(xiàn),《人民日報》的報道偏重于救災行動,選擇直接救災的處理者作為主要信息來源,與其報道內容的傾向是一致的。通過救災的組織和人員,中國政府和軍隊的力量又一次得到了令人信服的展示。《聯(lián)合報》的報道是尼泊爾政府拒絕臺灣當局救災援助的背景下,側重社會關懷的議題框架,選擇與災難不直接相關的第三者——評論者作為消息來源也是為了增加報道信度。
尼泊爾地震作為突發(fā)災難,新聞工作者采訪寫作的時間就比較有限。為了兼顧新聞的時效性和準確性,記者往往會選擇較為熟悉且可靠的消息來源,如政府官員的話語、權力機構、科學家和其他權威媒體的觀察。事實上,政府官員和權力機構在災難發(fā)生后,為了控制輿論,也會主動向媒體提供信息。本研究中,《人民日報》和《聯(lián)合報》都大量引用了尼泊爾政府官員的話語和英美媒體的報道,為自身報道增加可信度。
《人民日報》在當事人的選擇中會塑造“中國好人”的意象,展示本國公民在災區(qū)積極開展自救與救人行動。《聯(lián)合報》在當事者的選擇中涉及演藝圈明星,如楊紫瓊,增加了報道的吸引力。
此外,兩份報紙對尼泊爾災民的選擇都較少,當尼泊爾災民作為消息來源出現(xiàn)時,他們代表的形象都處于弱勢,需要外界的救助,多附帶出現(xiàn)“驚慌”“恐懼”“茫然”“哭泣”等詞語。其中,《人民日報》的報道注重通過災民之口表達對中國救災行動的感激和認可。
(三)報道基調
在本研究中,報道基調以給受眾的心理感受為出發(fā)點,分析整篇報道對于災難事件的發(fā)展態(tài)度。
注:百分比為四舍五入近似值。
從上表得知,在《人民日報》關于尼泊爾地震的報道中,正面報道高達75%,負面報道和中立報道都比較少,其中負面報道只占全部報道的1%。而《聯(lián)合報》的報道中,正面報道、負面報道、中立報道三者分布的比例較為均勻,其中中立報道最多,正面報道最少。
《人民日報》作為核心黨報,其報道需要符合黨和國家的主旋律。在災難發(fā)生的特殊時期,將正面報道特別突出,是增強群眾信心、穩(wěn)定局面的要求所在。但忽視中立報道,缺乏負面報道,并不利于受眾客觀正確地認清事情的發(fā)展,容易使受眾產(chǎn)生審美疲勞。
《聯(lián)合報》相對《人民日報》而言,政治色彩并沒那么嚴重,更加放眼于社會民生,向讀者表明自身對于災難的關注、對于慈善活動的關注。結合前文中把評論者作為第一消息來源,中立報道自然是首當其沖。而《聯(lián)合報》中的負面報道主要是對受災地區(qū)災情描述的,未免會激發(fā)讀者的不好聯(lián)想,讓讀者產(chǎn)生惶恐感。如:
地震過后的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滿目瘡痍,救難人員為了爭取時間,徒手在瓦礫中挖掘生還者,許多當?shù)厝撕陀慰鸵布尤刖葹男辛?,但挖出來的多半是冰冷的遺體。單是加德滿都就有七百多人罹難,許多遺體置于街旁,只蓋簡單的白床單,親人一旁哭泣;公園和空地搭起臨時的火葬柴火,整個城市彌漫死亡的氣息。(2015年4月27日A3版)
我們所處的時代,是一個全球聯(lián)系越來越緊密的時代,災難不僅僅對當?shù)卦斐捎绊?,其危害也會波及其他國家,災難很容易變成一個世界性的新聞議題。尼泊爾地震作為突發(fā)性自然災難,波及范圍較廣,短時間內成為包括《人民日報》和《聯(lián)合報》在內的多家媒體關注的焦點。
《人民日報》作為中國共產(chǎn)黨的核心機關報,有著特殊的政治色彩和國際影響力。其報道的框架是為了塑造積極正面的大國形象,展示強勢有效的國家力量,向社會各界傳遞一種穩(wěn)定局面的信心?!度嗣袢請蟆吩谧h題框架上偏重救災行動,在消息來源選擇上偏重處理者,在報道基調上將正面報道放在絕對首位,這都符合其黨報的角色,符合其政治宣傳的目的。但作為新聞媒體,對災難的報道趨于千篇一律,缺乏中立,難免讓讀者提不起興趣。
《聯(lián)合報》作為臺灣地區(qū)發(fā)行量較大的日報,更關注社會民生,無論是報道的議題框架、消息來源還是報道基調,都比較平均多元,符合新聞規(guī)律。但其報道中存在對災難場面的恐怖化描述,以及多篇關于明星藝人的報道,其合理性也是值得商榷的。
[1]鄭瑞成.從消息來源途徑詮釋近用媒體權:臺灣的驗證[J].新聞學研究,1991(45).
[2]范明獻.對境外災難報道的新聞框架分析——以《中國青年報》海地、智利地震報道為例[J].當代傳播,2011(2).
[3]劉姝伶.框架理論視野下黨報災難報道觀念的演變——以《人民日報》三大地震報道為例[J].新聞愛好者,2009(8).
[4]沈嬋婧.以框架視角探析黨報集團在突發(fā)事故災難中的報道策略[D].上海:復旦大學,2012.
[5]陳海紅.新時期黨報災難報道之框架研究——以《人民日報》《甘肅日報》舟曲泥石流報道為例[D].杭州:浙江大學,2011.
[6]林中瑛.新華社、中央社報道中國四川地震災難新聞之內容分析[D].臺灣國防大學,2009.
[7]Kim S Haddow,George Haddow.Disaster Communica tions in a Changing Media World[M].Butterworth-Heinemann,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