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潔
《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提出:“幼兒的語言學習需要相應的社會經(jīng)驗支持,應通過多種活動擴展幼兒的生活經(jīng)驗,豐富語言的內(nèi)容,增強理解和表達能力”。《指南》為我們理解幼兒在語言活動中的學習與發(fā)展的價值取向及內(nèi)涵提供了幫助,為我們觀察、了解幼兒在語言教學活動中的表現(xiàn)提供了導向性指引。
一、建構(gòu)語言活動的觀察框架
1.深入了解《指南》中的語言領域目標
在應用《指南》觀察、了解幼兒時,要熟記語言領域的幾個目標,并綜合地應用理解。我們將特別反映幼兒在語言領域表現(xiàn)的觀察記錄,分析其行為意義,而非將幼兒的行為對照《指南》生搬硬套,造成對幼兒誤讀。根據(jù)《指南》,幼兒語言學習與發(fā)展目標分兩類:(1)幼兒口頭語言的學習與發(fā)展目標包括“愿意講話且能清楚地表達”“認真聽且能聽懂常用語言”以及“具有文明的語言習慣”;(2)幼兒書面語言準備的學習與發(fā)展目標,包括“喜歡聽故事、看圖書”“具有書面表達的愿望及初步的技能”和“具有初步的閱讀理解能力”。
2.掌握《指南》引領下的觀察、了解
運用《指南》,全面、客觀、積極地觀察、了解兒童?!吨改稀穾椭覀冋J知幼兒學習與發(fā)展價值取向及內(nèi)涵,對我們?nèi)绾斡^察、了解幼兒具有導向性。觀察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如個案跟蹤觀察、具體內(nèi)容觀察等。只有對班級幼兒在語言教學活動中具體內(nèi)容的觀察,教師才能深入了解幼兒語言發(fā)展情況,因材施教。
二、實施語言活動的觀察行動
教師應對班上每個幼兒做全面的了解,為他們提供適宜的環(huán)境和經(jīng)驗,幫助他們借助這些興趣或優(yōu)勢遷移到新的學習領域或弱勢方面,促進其全面發(fā)展。
1.語言活動觀察目的的確定
在語言活動中觀察幼兒要有計劃和目的,盡量避免無目的地觀察。例如,我發(fā)現(xiàn)班上萱總是跟一個幼兒交往而極少與其他幼兒交往。我想了解她在語言活動中與同伴的互動情況如何,就觀察了她在語言活動中的表現(xiàn)。記錄如下(以下所有人名均為化名):
靈妍(4歲)拿著花籃到蔬果店,對萱(4歲)說:“老板,我要買一個西瓜?!陛嬲f:“還有一個西瓜,就賣給你了!”靈妍說:“多少錢?”萱說:“兩塊錢賣給你!”萱把西瓜放到靈妍的籃子里,靈妍給她二元錢說:“給你二元錢。”萱說:“好。”靈妍搖搖手說:“再見!”萱擺擺手說:“靈妍,再見!”
以上記錄了解了萱的語言交流情況:“別人對自己說話時能注意聽并回應。”(語言目標:認真聽且能聽懂常用語言),“愿意和他人交談?!保ㄕZ言目標:愿意說話并能清楚地表達)等。從中,我們了解到萱具有一定的語言交流能力,需幫助的是促進其與更多幼兒交往。
2.語言活動觀察重點的確定
根據(jù)《指南》積極地發(fā)現(xiàn)幼兒的進步,全面觀察、了解幼兒,發(fā)現(xiàn)每個幼兒的發(fā)展優(yōu)勢、潛能,就可通過提供適當?shù)沫h(huán)境和活動,拓展與提升他的經(jīng)驗,促進其進步。
對于個體來說,觀察的重點是對其基本情況的了解來確定。在日常的語言活動中,我注意到樂樂很愛講話,但語言表達能力弱,反映了他在語言領域的傾聽與表達發(fā)展方面有一定需要,其原因是樂樂講話時語句停頓現(xiàn)象較嚴重。當樂樂每次回答問題時,我總是肯定他。當樂樂放棄講述時,我通過鼓勵的方式堅持讓他說,使他有信心,說出了好聽的詞語,再對他進行表揚,使他獲得了成功體驗。
三、做好語言活動的記錄解讀
我們對幼兒的觀察受生活經(jīng)驗、對幼兒發(fā)展的理解以及固有的思維偏向和喜好等因素的影響。我們要客觀地評價孩子在語言活動中的任何現(xiàn)象,認真去解讀孩子的表現(xiàn),才能更好地為幼兒創(chuàng)造學習環(huán)境,促進其語言發(fā)展。
1.重點記錄幼兒的行為表現(xiàn)
語言教學活動中值得觀察并記錄的有意義的表現(xiàn):幼兒第一次出現(xiàn)的特殊的表現(xiàn)、反復出現(xiàn)的行為、反常行為、個人或小組探究的興趣等。請看以下觀察記錄:
子非(5歲)一次語言游戲活動中,我們玩量詞游戲,我出示裝有東西的“魔術袋”說:“魔術袋摸一摸,你會摸到什么呢?”子非從口袋里摸出糖,我說:“請你用量詞來描述糖。”“一顆糖?!弊臃邱R上說。我又問:“還可以用什么量詞來說?”子非想了下說:“一粒糖?!蔽覍λQ起大拇指。我又對她進行啟發(fā)、引導:“如果有許多糖,可以用什么量詞來描述?”說完,我做了抓的動作。子非馬上說:“一把糖?!苯又臃沁€說出了“一袋糖”“一盒糖”……
這個觀察案例中,我在幼兒不知所措時,給了開放性的提問,引發(fā)幼兒的思考。教師的動作提示和開放性的提問為幼兒的思維打開閥門。實行了《指南》語言領域“愿意講話、能清楚地表達”的目標“引導幼兒清楚地表達”。
2.客觀記錄幼兒的行為表現(xiàn)
客觀描述的記錄要求觀察記錄與評價要分開,記錄時盡量不受價值觀或偏見的影響。下面舉一個例子:
鄭昊(5歲)在看圖講述《小猴賣圈》活動中,不停地動來動去。當我叫他回答問題的時候,只會看著我,不回答。我提醒他,要聽清楚老師的問題,他點頭同意了。他坐在位置上,聽別的小朋友回答問題,大約堅持了7分鐘。
在這個記錄中,描述鄭昊“在集體中能注意聽老師或他人講話”(語言目標:認真聽并能聽懂常用語言)還有具體的動作和表現(xiàn)以及活動持續(xù)的時間。鄭昊在這方面表現(xiàn)非常欠缺,還有待教師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以培養(yǎng)鄭昊良好的傾聽習慣。
總之,在語言教學活動中,教師了解幼兒的首要是觀察,還要將收集到的相關信息和觀察記錄進行深入分析和綜合評價。我們要在《指南》引領下轉(zhuǎn)變角度,才能比較客觀、全面、積極地看待幼兒的語言學習與發(fā)展。
參考文獻:
楊莉君,康丹.對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中教師提問的觀察研究[J].學前教育研究,2007(02).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