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珊珊++李益++羅榕++江振建++吳茵茵
摘要:目的:了解大學生性別角色類型的分布及其影響因素。方法:采用分層隨機整群抽樣方法,對杭州師范大學501名大學生進行了問卷調(diào)查。結果:雙性化個體占36.3%。多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專業(yè)、發(fā)育年齡、成長過程中的交往同伴、外貌滿意程度、遇到挫折的解決方式、穿著習慣與人格類型存在關聯(lián)(P<0.05)。結論:雙性化與未分化個體比例較其他研究有所提高,專業(yè)、發(fā)育年齡、成長過程中的交往同伴、外貌滿意程度、遇到挫折的解決方式、穿著習慣是性別角色類型的可能影響因素。
關鍵詞:性別角色;大學生;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46-0087-03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男女的特征越來越復雜,傳統(tǒng)觀念對性別角色的定義已很難適應復雜多變的社會環(huán)境。性別角色是指個體在社會過程中形成的與自身性別相應的觀念、人格特征和行為模式,被分為雙性化、男性化、女性化和未分化四種。近年來的研究表明,雙性化個體有更高的創(chuàng)造性,是一種健康的性別角色類型。由范志強等譯著的《婦女心理學》將雙性化概念引入國內(nèi)后,大量國內(nèi)研究也均表明雙性化人格是理想的性別角色模型。大學是性別角色發(fā)展變化的關鍵期,尤其是二至三年級,是未分化和雙性化出現(xiàn)下降和上升的拐點,若不得到重視,將影響畢業(yè)后的工作和生活。性別角色受生理性別和性別觀念類型共同影響,父母教養(yǎng)方式對個體性別角色的發(fā)展有顯著影響,不同專業(yè)間的性別角色類型差異顯著。因此,本研究試圖了解大學生性別角色類型的分布,并分析其可能的影響因素,為在學校中更好的開展大學生的性格培養(yǎng)提供一定的科學依據(jù),使每個大學生的潛能得到充分的發(fā)揮。
一、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選取杭州師范大學在校本科生作為調(diào)查對象,運用分層隨機整群的抽樣方法,將所有專業(yè)分為文科、理科、藝術、體育、醫(yī)學、工科六大類專業(yè),然后運用隨機數(shù)字表從每大類專業(yè)中隨機抽取一個專業(yè),再在該專業(yè)1—3年級的每個年級中各選取一個班級,對選中班級的學生做整群抽樣調(diào)查。本次調(diào)查共發(fā)放問卷550份,回收問卷520份,剔除不合格問卷19份,共獲得有效問卷501份,有效率為96.3%。
(二)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問卷調(diào)查。問卷信息除性別、年齡、專業(yè)等人口學基本指標外,主要分三個維度:
1.家庭因素,包括來自城市還是農(nóng)村、是否獨生、影響最深的人及其文化程度、家庭教育類型等;
2.學校因素,包括老師期望、交往同伴、集體活動、是否受過獎勵及獲獎次數(shù)、是否有正式異性交往對象等的影響;
3.個人因素,包括運動習慣、發(fā)育年齡、外貌滿意程度、穿著習慣、人生經(jīng)歷、解決挫折的方式等的影響。
主要使用到的量表是貝姆性別角色量表(BSRI)。此量表由貝姆編制,是目前最常用的性別角色測量工具。量表按形容詞評定法編制,由60個描述性格特征的形容詞組成,其中包括男性化、女性化以及中性量表各20個,每題按1(完全不符合)到7(總是符合)回答,經(jīng)統(tǒng)計分別得出男女性度得分,一般采用中位數(shù)分類法將人歸于不同的人格類型,但很多研究也使用Bem原始的大規(guī)模樣本的平均數(shù)(男女兩性性度估計中值均為4.9)。本研究根據(jù)BSRI測試的原始分數(shù)統(tǒng)計處理得到總體的男女性度得分的中位數(shù)分別為4.4、4.9,將男性度得分>4.4,且女性度得分>4.9的歸為雙性化;男性度得分>4.4,且女性度得分4.9的歸為男性化;男性度得分4.4且女性度得分>4.9的歸為女性化;男性度得分4.4且女性度得分4.9的歸為未分化。此量表中,男性和女性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shù)分別為0.844和0.825,可認為一致性信度良好,測試的可靠性較高。
(三)數(shù)據(jù)分析
采用Epidata3.1進行數(shù)據(jù)錄入,使用SPSS 17.0進行統(tǒng)計分析,采用卡方檢驗以比較不同性別、專業(yè)、年齡間的大學生性別角色類型分布情況的差異;采用多分類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對性別角色類型可能的影響因素進行多因素分析。
二、結果
(一)研究對象的基本情況
研究對象的年齡在16~25歲之間,平均年齡為19.8±1.4歲;其中男生147人,占29.3%,女生354人,占70.7%;理科類、文科類、工科類、醫(yī)學類、體育類、藝術類分別占22.6%、14.2%、16.6%、25.9%、7.8%和13%。
按中位數(shù)分類法將501名被試進行分類,結果發(fā)現(xiàn):雙性化人格有182人,占36.3%,男性化人格有73人,占14.6%,女性化人格有69人,占13.8%,未分化人格有177人,占35.3%。經(jīng)卡方檢驗,四種性別角色類型在性別組間的分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根據(jù)調(diào)查結果顯示,被老師寄予較大希望的人中有雙性化117人,男性化45人,女性化35人,未分化87人;不被老師寄予較大希望的人在四種性別角色類型上的分布情況依次為65人、28人、34人、90人。經(jīng)卡方檢驗,四種性別角色類型在是否被老師寄予較大希望組間的分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對自己外貌的滿意程度為滿意的人中有雙性化107人,男性化45人,女性化34人,未分化73;外貌滿意程度為一般的人中有雙性化59人,男性化24人,女性化28人,未分化83人;外貌滿意程度為不滿意的人中有雙性化16人,男性化4人,女性化7人,未分化21人。經(jīng)卡方檢驗,四種性別角色類型在外貌滿意程度組間的分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穿著上追求標新立異的人中有雙性化44人,男性化16人,女性化4人,未分化36人;不追求標新立異的人在四種性別角色類型上的分布情況依次為138人,57人,65人,141人。經(jīng)卡方檢驗,四種性別角色類型在穿著上是否追求標新立異組間的分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endprint
遇到挫折自己解決的人中有雙性化143人,男性化65人,女性化47人,未分化128人;尋求幫助的人中有雙性化39人,男性化8人,女性化22人,未分化49人。經(jīng)卡方檢驗,四種性別角色類型在遇到挫折的不同解決方式組間的分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二)性別角色類型影響因素的多分類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
Logistic回歸結果發(fā)現(xiàn):男大學生與女大學生相比,是雙性化人格的概率更大(P=0.025,OR=2.047,95%CI=1.095-3.824);而成長過程中的交往同伴男生多于女生的大學生與男女基本相同的大學生相比(P=0.028,OR=0.479,95%CI=0.249-0.924),及發(fā)育過早的大學生與不清楚自己發(fā)育年齡的大學生相比,其為雙性化人格的概率更小(P=0.026,OR=0.143,95%CI=0.026-0.795)。
男性化人格方面,文科類專業(yè)與藝術類專業(yè)相比(P=0.048,OR=5.146,95%CI=1.015-26.092)、對自己的外貌滿意的與不滿意的相比(P=0.046,OR=4.078,95%CI=1.025-16.227)、一遇到挫折選擇自己解決的與選擇尋求幫助的相比(P=0.016,OR=3.078,95%CI=1.228-7.718),其為男性化人格的概率更大。
穿著追求標新立異的大學生與不追求標新立異的大學生相比,其為女性化人格的概率更?。≒=0.008,OR=0.164,95%CI=0.043-0.621)。
三、討論
本次調(diào)查中,大學生雙性化人格的比例為36.3%,未分化人格的比例為35.3%,兩者均高于張莉2003年的研究結果,提示大學生雙性化人格的比例處于上升趨勢,且與未分化型同步增長,兩者比例遠高于男、女性化人格的比例。傳統(tǒng)的單性化的性別角色類型分布狀況已被打破,基于生理差異的傳統(tǒng)性別觀念在大學生中逐漸淡化。但與此同時,未分化人格的比例也有所提高,需要引起學校、家庭、社會的重視,培養(yǎng)雙性化人格與抑制未分化滋生同樣重要。女大學生中雙性化人格比例為33.3%,高于鄒萍1999年的研究結果,但仍低于男生中的雙性化人格比例(43.5%)。且男生與女生相比,是雙性化人格的概率更大,這與已有的研究結果一致。這可能與男女對異性的期望要求有關,男生一般喜歡溫柔賢淑的女生,而女生在男生具備堅強勇敢等男性特質(zhì)的同時,更希望其具有貼心溫柔的一面,從而導致長期以來,男性的雙性化比例比女生更高。從不同專業(yè)人格類型的分布差異看,文科類與藝術類專業(yè)相比,發(fā)生男性化人格的概率增大,這可能由于藝術類的學生比較浪漫、時尚、有藝術氣息,受傳統(tǒng)的性別觀念影響較小。
根據(jù)此次研究結果可以看出,成長過程中的交往同伴男生多于女生與男女基本相同的相比,屬于雙性化人格的比例減小,提示成長過程中交往同伴性別的均衡有助于性格成熟。有無正式交往對象對雙性化人格影響不顯著,但從比例來看,沒有正式交往的異性對象的學生中,雙性化比例較低,有待于進一步調(diào)查驗證。發(fā)育年齡過早雙性化傾向減小,提示早熟并不利于性格的發(fā)展,孩子身體的成熟并不意味著性格的成熟。對自己外貌滿意的人雙性化傾向大于對自己外貌不滿意或認為一般的人,并且對自己的外貌滿意的與不滿意的相比,屬于男性化人格的比例增大??赡苁怯捎趯ψ约旱耐饷矟M意是個體的自信心的表現(xiàn),而自信是雙性化人格的重要特征,因此,對自己外貌滿意的人雙性化傾向越明顯。穿著上追求標新立異、與眾不同的人中雙性化傾向增大,屬于女性化人格的比例減小,可能原因是女生的穿著形式較男生更加多樣,中性化的打扮在女生中越來越流行,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女生的傳統(tǒng)性別觀念。遇到挫折自己解決的男性化概率較大,這可能是由于男生較女生的應對方式更加積極,受大男子主義的影響,男生遇到挫折選擇自己解決的居多。而從比例上看,遇到挫折自己解決的人中雙性化比例比尋求幫助的人較高,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赡苡捎讵毩⑿允请p性化人格的特征之一,遇到挫折選擇自己解決的獨立性更強,雙性化人格的概率也更大。因此,需要注重大學生性別角色的均衡培養(yǎng),通過學校、家庭、社會等多方面努力,逐漸培養(yǎng)大學生的雙性化人格,鼓勵學生多吸收異性的優(yōu)點,取長補短,充分挖掘每個大學生的潛能。
參考文獻:
[1]鄭麗軍,鄭涌.中國同性戀性別角色異性化傾向調(diào)查[J].中國公共衛(wèi)生,2009,25(4).
[2]Bem.S.L.The Measurement of Psychological androgyny[J].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1974,42(2).
[3]Jonssn,P.,Carlsson,I.Androgyny and Creativity: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 Balanced Sex-role and Creative functioning[J].Scandinav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0,41(4).
[4]珍尼特·希伯雷·海登,G·羅森伯格.人類經(jīng)驗的二分之一:婦女心理學[M].范志強,等,譯.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66,74.
[5]李少梅.大學生雙性化性別特質(zhì)與人格特征的相關研究[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04).
[6]王中會.雙性化大學生人格特征研究[J].心理學探新,2009,(01).
[7]馬錦華.大學生雙性化人格模式與心理健康關系探析[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1,(04).
[8]岳柳,湯幫耀.“雙性化人格理論”視野下女大學生就業(yè)能力的培養(yǎng)[J].教育教學論壇,2013,(01).
[9]劉電芝,余捷婷,黃會欣.大學生性別角色發(fā)展趨勢與關鍵期[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11,(08).
[10]王中會.性別,性別觀念對性別角色的影響[J].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07,(03).
[11]劉電芝,徐振華,劉金光,張姣,黃頎,李宇青.當代大學生性別角色發(fā)展現(xiàn)狀調(diào)查分析[J].教育研究,2009,(12).
[12]付迎春,李嬌麗,牛宏偉.大學生性別角色調(diào)查研究[J].社會心理科學,2008,(02).
[13]Shifren,K.,Bauserman,R.,Carter,D.B.Gender Role Orientation and Physical Health:A Study Among Young Adults[J].Sex Roles,1993,(29).
[14]張莉.大學生雙性化人格特征及影響因素的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03.
[15]鄒萍.女大學生性別角色雙性化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J].大連大學學報,1999,(03).
[16]錢銘怡,張光健,羅珊紅,張莘.大學生性別角色量表(CSRI)的編制[J].心理學報,2000,(01).
[17]于斌,王英,劉惠軍.醫(yī)學新生應付方式及社交焦慮與心理健康關系[J].中國公共衛(wèi)生事業(yè)管理,2009,255(9).
[18]王秀貴.大學生性別角色與職業(yè)性別刻板印象,主觀幸福感的關系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
基金項目:杭州師范大學“本科生創(chuàng)新能力提升工程”項目資助(CX2013117),杭州師范大學“挑戰(zhàn)杯”項目資助(1183XXW202),杭州市醫(yī)療衛(wèi)生科研項目計劃項目(KH12082),浙江省重點科技創(chuàng)新團隊計劃資助(2011R50021)。
作者簡介:陳珊珊(1990-),女,浙江寧波人,本科。研究方向:大學生心理健康。
通訊作者:吳茵茵(1982-),女,浙江杭州人,博士,講師,杭州師范大學醫(yī)學院預防醫(yī)學系,研究方向:流行病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