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東平
美的盛宴
——我看美國國家藝術博物館
文/劉東平
作為世界四大博物館之一的美國國家藝術博物館(National Gallery of Art),其魅力始終吸引著世界各地人們的目光。不久前,筆者也帶著仰慕之情來這里觀賞,一探這座世界級藝術圣殿的奧秘。
國家藝術博物館坐落于美國國會山附近,背依賓夕法尼亞大道,面向國家廣場的寬闊綠色草坪。進入門內,你便被帶入了濃厚的藝術氛圍之中。
精美的畫作,優(yōu)雅的藝術品,一幅幅,一件件,或懸掛,或安放在敞亮的藝術展廳內,在聚焦燈光下,讓你凝神靜心地欣賞……
這座浩瀚的國家藝術博物館藏品多達4萬余件,從意大利文藝復興初期、印象派、巴黎派到現代美術,幾乎包羅了各時期的精華作品,收藏精品有凡·愛克、達·芬奇、拉斐爾、提香、格列柯、羅丹等諸多大師的作品。
其中鎮(zhèn)館之寶,要數達·芬奇的畫作《珍妮維拉·德·本茨》。這幅畫表達了一位貴族女性的氣質和美,人物的嘴角、眼角細膩傳神,讓人沉醉。畫作雖然不大,卻在美國人心中享有和《蒙娜麗莎》一樣的尊榮。因此每天慕名來一睹這件作品風采的游客和藝術愛好者絡繹不絕。有許多人甚至只為參觀此畫而來。這幅珍貴畫作是國家藝術博物館于1967年花費了當時創(chuàng)紀錄的500萬美元從列支敦士登王室購得并永久收藏的。
這些精心收藏的藝術作品,并非像早期歐洲藝術博物館那樣,以珍奇異趣作招徠,僅供少數特權階層觀覽,而是以美國建立博物館的初始理念——吸引和服務普通大眾為目標,因此藝術博物館不僅免費參觀,而且允許拍照。這對熱愛藝術的普通大眾,以及藝術研究者來說,是極其難得的便利條件,他們能夠與藝術精品親密接觸與交流,在藝術的熏陶中深化對作品的理解、對美的感受力。
不僅普通參觀者如此,就連美國總統(tǒng)也不例外。據說,當年杜魯門總統(tǒng)就有在早餐前參觀藝術博物館的嗜好,博物館也允許總統(tǒng)在清晨單獨出入。杜魯門總統(tǒng)常會在巡賞一番名畫后才匆匆趕去白宮處理公務。也許政治家也會從藝術欣賞中汲取智慧和靈感呢。
藝術博物館之美不僅在于藏品的精美浩瀚,它的建筑本身即是美的載體,莊重大氣又新穎靈動,彰顯了藝術博物館70多年的發(fā)展歷史和引人入勝的美麗個性。
誕生于1937年的美國國家藝術博物館由美國國會創(chuàng)建,其第一幢建筑,外形有著古希臘的建筑風格,被稱為西館,而這座建筑東側,是一幢充滿現代風格的玻璃三角形建筑,被稱為東館。西館建筑由建筑師約翰·盧梭·派普設計,于1941年建成對外開放;東館建筑則由著名華人建筑師貝聿銘設計,于1978年落成。
提起別具一格的東館建筑,還有貝聿銘大師的一段佳話。1968年,國家藝術博物館將進行擴建,新建東館置于國家廣場最后一塊空地上,它包括陳列館和學術研究中心兩部分,這個館既要適宜展覽和研究功能,還要與老館銜接、與周邊環(huán)境和諧,這無疑給設計者出了一系列難題。
貝聿銘大師巧妙構思,將一個梯形分割成兩個三角形,大的等腰三角形建筑做陳列館,小的直角三角形建筑做研究中心。整座建筑都由三角形變化而來,外觀是大理石立面,造型簡潔厚重,堅實銳利,步入展館,內部空間高大寬敞,通透明亮,避免了一些傳統(tǒng)藝術館內部的陰沉壓抑之感。新館老館之間由地下通道相連,地面廣場上凸起的三角形玻璃塔即是地下通道頂部的采光天窗,這種用現代材料構成的金字塔式結構成為貝聿銘建筑設計的風格特征之一。
1978年,國家藝術博物館東館落成開幕時,美國總統(tǒng)卡特親自剪彩,并稱贊這座建筑是世界上最好的藝術博物館。正是這座被譽為“現代藝術與建筑充滿創(chuàng)意的結合”的杰作,一舉奠定了貝聿銘世界級建筑藝術大師的地位。2003年,美國建筑師協(xié)會宣布,貝聿銘設計的藝術博物館東館榮獲“AIA25年建筑獎”,這是一個專門用來表彰經歷了25年到35年時間考驗的優(yōu)秀建筑設計的重要獎項。如今,國家藝術博物館東館的“精美三角形玻璃塔建筑”,已被公認為20世紀下半葉世界現代建筑史上標志性的經典作品之一。
走進藝術博物館那布置精當、光線和諧的展廳,你的心會頓時沉靜下來,聽憑眼睛和心靈在藝術作品間穿行,尤其當你靠近名作時,燈光會感應聚焦,讓你眼前一亮,愈發(fā)凝神屏氣地去欣賞。在展廳一隅,有一位舉止優(yōu)雅的中年女士,她站在畫架前,不時瞇起眼睛,仔細端詳作品,再揚起畫筆在畫布上涂抹,那陶醉于藝術之態(tài),極富感染力;又走過幾個展廳,看到一位白發(fā)蒼蒼的老先生緩慢推著坐輪椅的老太太在一幅幅作品前挪步欣賞,還有幾個花季少女干脆跪在地上仰目凝神觀看名畫。這情景和氛圍,不由得讓人內心有所觸動。
來到藝術博物館東西兩館之間的大廳花園,中心有一個男孩銅像,他右手食指揚起指向天空,左手手執(zhí)蛇杖,左腳足尖踏在水面上,右腳向后彈起,向上跳躍,渾身充滿了歡樂氣氛。這個歡樂男孩與周圍池水噴泉、綠樹花草交相映襯。
花園周圍還擺著一些長椅,人們走累了,就在椅上小憩。運氣好的人,還能趕上小型音樂會:珍貴的名畫,悠揚的音樂,再佐以香醇紅酒,那真是人間難得的美的享受。
鎮(zhèn)館之寶達·芬奇畫作《珍妮維拉·德·本茨》
為了方便觀眾,館內不僅可免費寄存衣服和各類物品,還提供兒童、殘疾人、老年人使用的兒童車和輪椅,為滿足世界各地觀眾的不同語言需求,博物館還為觀眾配備了多種語言解說工具。對一些需要細看的展品,展廳備有供觀眾使用的高倍放大鏡??紤]到讓觀眾更好欣賞和仔細品味展品,展廳內專設了角度最佳的觀賞藝術品的座位。這些細節(jié)的營造,無微不至的服務,無不帶給觀眾方便和輕松愉悅的心情。
看到這景象,不由得也會想起國內博物館一些常見的怪象:大聲喧嘩,躁動追跑,到處留影,甚至污損藝術品……兩相對比,反差強烈??梢姞I造氛圍之美,不僅在于環(huán)境,更在于意識和人的文明素質。
館內時??梢娝囆g家臨摹經典作品
美國國家藝術博物館因擁有大量文藝復興以來的大師作品而躋身于世界一流美術館之列,然而它的創(chuàng)立卻是始于一個美國人的個人理想。
1937年,曾任美國財政部長和駐英國大使的安德列·W·梅隆,將他的私人藝術收藏品全部捐獻給了國家并出資建造藝術博物館。1941年當藝術博物館的主建筑落成之際,美國總統(tǒng)羅斯福代表美國人民正式接受了梅隆先生的慷慨捐贈,此后美國許多收藏家和私人機構也紛紛將藏品捐獻出來,使得藝術博物館的館藏迅速增加,形成規(guī)模。盡管與歐洲歷史悠久的大博物館相比,美國國家藝術博物館的歷史短暫,但它的藏品之精美豐富卻毫不遜色??梢哉f,是一群美國人的理想和奉獻,烘托出了一個美輪美奐的國家藝術博物館,也為全世界更多的人們帶來永久的美的享受。
美國向來有個人藏品向社會機構捐贈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美國許多藝術博物館也都是依賴于社會私人捐贈而建立和發(fā)展的。如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僅1965至1975年10年間所收藏的1.5萬件藝術品中,就有85%來自于禮品捐贈或私人遺贈。據統(tǒng)計,1986至1988兩年間,個人捐贈藝術品價值占美國所有藝術博物館購藏藝術品價值的一半以上,如果包括個人捐贈現金用于博物館購藏繪畫藝術品的話,這個比例還會更高。
我在東館參觀期間,正趕上一位大收藏家的遺贈作品展覽,這位收藏家將數量可觀的西方現代藝術收藏全部捐贈給了國家畫廊,其中包括美國抽象表現主義、色域繪畫、波普藝術等多門類的藝術收藏。
美國人將個人財富捐獻社會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由來已久,通過藝術博物館所展現的這種人類精神之美,不是也帶給我們有益的精神啟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