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境教學是語文教學的發(fā)展方向,是提升語文有效教學的重要理論支撐和實踐手段。但是,如何操作,一直是一個棘手的重要問題。21世紀初,蔣孔義先生提出了語境感悟法,著重談了語境感悟法理解詞語的操作程序。該操作程序加以延伸、完善,可以改造為語境教學的一般操作程序,然而,就實例而言,卻非常少見,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語境教學的運用范圍。
最近,筆者在閱讀于永正老師的課堂實錄時發(fā)現(xiàn),早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于永正的《驚弓之鳥》第一課時的教學,已經初具語境教學操作程序之雛形,可以說是語境教學操作程序的典型案例。而且教師善于運用多種語境教學方法,教給學生語境學習法,使課堂教學生趣盎然。
一、 展示語境教學操作程序
1. 熟讀課文。熟讀課文是漢語言文化對閱讀教學的基本要求,也是語境教學開展的、尤其是上下文教學法開展的前提條件。因此,課文不熟不開講成了語境教學對閱讀教學的客觀要求。
在《驚弓之鳥》一課中,于老師首先通過畫簡筆畫,讓學生形象地理解了什么叫弓、弦、箭,順理成章地引出導語,“大家知道了弓,有了箭,才能射鳥??墒枪艜r候,有個人只拉弓不射箭,就能把大雁射下來,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們學習第二十七課《驚弓之鳥》,學了這一課就明白了”。從而造成懸念,激發(fā)學生閱讀的欲望。接著便明確閱讀要求,要求讀得正確、流利,并指出閱讀方法:在閱讀態(tài)度上,“精神要集中,要心到、眼到、口到”;在閱讀方法上,“哪句讀得不流暢,就反復練習多讀幾遍”。在具體指導中,先指名讓一學生試讀第1~2自然段。當學生把第一句就讀“斷”了時,老師安慰學生說:不要緊,你再讀兩遍就流利了。當該生練習兩遍,讀通了后,教師高興地鼓勵道:“就這樣練!大家就像他這樣把課文讀一遍,做到心到、眼到、口到,讀得正確、流利?!痹鰪娏巳鄬W生讀課文的積極性和自信心。當學生讀完一遍之后,又指名讀。這樣,學生很自然地將課文讀了兩遍,基本讀熟了課文,為后面運用語境教學法解決問題奠定了基礎。
2. 明確學習任務。運用語境教學解決語文問題,首先面臨的問題,就是明確學習任務和學習內容。語文學習任務或來源于教材,或來源于教師指定,或來源于學生自己提出。二是學習任務應具體化。語文學習任務要避免大而空,應是具體的拼音、文字、詞語、句子、語段、篇章等方面的語文知識,以及閱讀、寫作、口語交際方面的語文技能問題。
在《驚弓之鳥》一課中,教學任務是由教師根據學生的情況,掛小黑板直接呈現(xiàn)的,這些詞語是“驚弓之鳥、大吃一驚、信不過、孤單失群”。與此同時,教師還指出了理解這些詞語的方法:要邊讀邊想,要想想詞語的意思,要聯(lián)系上下文,并指出有些詞語的意思課文就有,只要認真去讀,就會知道,一看上下文就懂。
3. 確定語境范圍。首先,要分析學習任務所屬的能力類型,看究竟是屬于口語交際、閱讀理解,還是屬于寫作表達。其次,再分析該學習任務屬于哪一類語境,看看和上下文、情景語境、社會文化語境以及認知語境哪一類關系更密切。最后,要具體分析學習任務與某種語境中哪一種語境因素密切相關。
《驚弓之鳥》教學中,這些詞語理解屬于閱讀類型,其語境類型主要是上下文語境。在學生認真默讀課文并經過思考后,教師分別問每一個詞語的上下文究竟是什么。如學生回答說,“驚弓之鳥”的意思可從最后一段“……它一聽弦響,心里很害怕,就拼命往高處飛”看出來;“中箭”可以從第5自然段:“……只聽得‘嘣的一聲響,那只大雁直往上飛……”看出來;“大吃一驚”可以從魏王說的話,“?。 嬗羞@樣的本事!”中看出來,也可以從“魏王更加奇怪了”看出來;“信不過”可以從“是嗎?……你有這樣的本事?”中的兩個問號看出來;“孤單失群”可以從“它離開同伴,孤單失群,得不到幫助”中看出來。
4. 感知語境和特定學習任務之間的關系。首先,要根據語境的各種功能,選擇確定其語境功能類型;其次,根據相應的語境功能類型,確定語境和特定學習任務之間的關系。在教學中可以根據需要、或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采用明示或暗會的方式說明這種關系。
在《驚弓之鳥》一課教學中,鑒于小學三年級學生還沒有學過語義關系類型,于老師沒有進一步追問相關詞語和有關句子之間的語境關系類型,而是采用暗會的方式讓學生感受。換句話說,于老師根據實際需要,省去了這一步驟。
5. 確立語義或表達方式。根據語境關系,明確表達方式,指導學生嘗試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說明。
經過上述幾個教學步驟,學生基本理解了相關詞語的意思,并在教師的點撥下用自己的話指出了相關詞語的意思。如“驚弓之鳥”的意思是:害怕弓弦響的鳥,“驚”是害怕的意思;“大吃一驚”中的“驚”是奇怪、驚奇的意思;“信不過”就是不相信;“孤單失群”就是離開同伴,“群”就是同伴,“失”就是離開。
由上可見,于老師的教學形象地揭示了在閱讀教學中語境教學的一般操作程序:熟讀課文;明確學習任務;確定學習內容的語境范圍;感知學習內容與語境的關系;根據語境確立語義或表達方式。
二、 指導運用上下文學習法
重視方法傳授是《驚弓之鳥》教學的一個重要特點,如指導學生讀正確、讀流利的方法;指導學生讀出感情的方法;這里先談指導學生運用上下文的方法。
于老師在指導學生運用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方法時,首先,運用演繹的方式,直接告知學生有些詞語理解可以運用上下文學習法;接著,讓學生找出相關語句的上下文,在討論中了解相關詞語的上下文范圍,并結合上下文理解出相關詞語的意思;最后,又問學生:“上面兩個詞語我們是怎樣理解的?”由學生歸納出理解詞語的方法是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的。
教給學生學習方法的目的,是讓學生學會運用。應該說,于老師在指導學生理解“驚弓之鳥、大吃一驚、信不過、孤單失群”時,已經做到“學教一體,融教于學”了。融學法于教法之中,讓教法體現(xiàn)學法,實現(xiàn)“教法學法化,學法教法化”,因而學生已經掌握了上下文學習法了。比如關于“驚弓之鳥”的理解,除了結合課文上下文指導學生理解該成語的本義,還結合另外提供的短文,幫助學生理解該成語的比喻義。
不過,這只是一般情況下的運用情況。在接下來的學法指導中,于老師還呈現(xiàn)了另外兩種情況:
1. 詞典完善。于老師指出:“有些詞語,特別是帶生字的詞語,從課文直接找不到答案。比如這兩個詞——(掛黑板出示:悲慘、愈合)雖然聯(lián)系上下文也能知道一點意思,但心里沒有底,這時,就應查查字典。”這就是詞典完善法,即根據上下文得出的意思和詞典中的意思結合起來,通過詞典驗證、豐富、完善相關理解。這里,于老師對“悲慘”“愈合”兩個詞語的理解,說明了詞典完善法的運用情況:他分別請左邊四排的同學查“慘”,右邊四排同學查“愈”,再聯(lián)系課文,理解“悲慘”“愈合”在本文中的意思。
2. 據文選義。據文選義法是針對一詞多義現(xiàn)象提出的方法。要確定某個多義詞語的含義,需要結合該詞出現(xiàn)的上下文,選擇出適宜的義項,請看教學片段。
師:小朋友,多數漢字一字多義。這要根據句子確定意思,也就是說,要據文選義??纯催@句里的兩個“直”字意思是不是一樣?(小黑板出示:“只聽‘嘣的一聲響,那只大雁直往上飛,拍了兩下翅膀,忽然從半空里直掉下來?!保ǘ鄶祵W生說兩個“直”字的意思不一樣,但不同在哪里,一時又說不出來。)
師:我們不妨查查字典,看看字典“直”字有幾種解釋。為了省時間,我把字典里幾種解釋抄下來,大家看看—(小黑板出示:① 不彎曲;② 使彎曲的伸開;③ 垂直;④ 爽快;⑤ 一個勁地;⑥ 漢字筆畫名稱,即“豎”;⑦ 公正的。)(生看了七種解釋,又讀一遍句子,知道第一個“直”字是“一個勁地”的意思,第二個“直”字是“垂直”的意思。)
在這里,于老師首先指出漢字一字多義現(xiàn)象廣泛存在的現(xiàn)狀,指出解決的辦法就是要據文選義。接著展示文中包含兩個“直”字的“只聽‘嘣的一聲響,那只大雁直往上飛,拍了兩下翅膀,忽然從半空里直掉下來”這句話,讓學生討論兩個“直”字是否同義,出示“直”字的七個義項,分別根據“直”字不同的上下文,“大雁直往上飛”“從半空里直掉下來”,選擇出對應的義項第一個“直”是“一個勁地”的意思,第二個“直”是“垂直”的意思。這樣,結合具體詞語理解,讓學生在語言實踐中學會據文選義法。
在教給了學生語境學習法后,于老師最后還進一步總結說:“同學們,聯(lián)系上下文是理解詞語的最根本的方法。古人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只要我們認真讀書,做到心到、眼到、口到,就能理解詞語和文章的意思?!边@就進一步加深學生印象,知道學會運用上下文教學法的妙處。
3. 據境造句指導。如果說上面談的主要是理解詞句含義,需要運用上下文學習法,那么在指導詞語運用中,可否運用上下文學習法?回答是肯定的。比如在造句指導中,于老師就一直借助上下文語境,做到據境指導造句。比如關于“悲慘”一詞造句,首先,要求學生讀讀文中“悲慘”所在的句子,看看這里的“悲慘”是說什么的,知道文中的“悲慘”是說聲音的;接著,教師說一句話的開頭,要求學生用上“悲慘”一詞,接著往下說;再請學生用“悲慘”這個詞自己造一個說聲音的句子。在此基礎上,告訴學生“悲慘”不光可以說“聲音”,還可以說別的:出示小黑板上的句子,讓學生談談該句子中的“悲慘”是說什么的,又請小朋友考慮一下,“① 舊社會,勞動人民吃不飽,穿不暖,有的賣兒賣女;② 賣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凍死了?!眱蓚€句子能不能加上“悲慘”一詞,可以在哪兒加,并要求將“悲慘”放在句中不同地方。最后要求學生說說聽于老師說的句子:“一個日本鬼子被八路軍打得頭破血流,樣子很悲慘?!彼伎加袥]有問題?幫助學生認識到“悲慘”一詞的適用范圍,避免用錯。顯然,這里的造句緊密結合相關句子,給學生提供上下文語境,幫助學生學會造句。
三、 指導掌握虛擬語境朗讀法
學會指導學生朗讀,是語文教師應該掌握的一項基本功。在這一課教學中,于老師分層次指導學生學會運用虛擬語境朗讀法。虛擬語境朗讀法指通過創(chuàng)設虛擬語境,使學生能夠設身處地地深入到作品中去,感同身受,從而將課文的語言轉化為適宜的聲氣息和體態(tài)語言。在教學中,于老師指出,要讀出感情,首先,要學會“過電影”,想想課文描寫的情景,將語言還原為生活畫面;其次,要設身處地,把握文中人物的身份,體會他們的思想感情,要把自己當作課文中的人物,讀誰的語言就把自己當作誰,比如在本課中,朗讀魏王說的話時,就把自己當作魏王,朗讀更羸說的話時就把自己當作更羸;第三,揣摩人物說話的表情動作,朗讀時加上適當的表情動作。為此,于老師還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了“看教師讀”和“看學生讀”兩種方法,指導學生具體運用虛擬語境朗讀法。
“看教師讀”,是看教師在朗讀時的動作神態(tài),通過看教師的動作神態(tài),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針對第2~4自然段讀對話比較難,于老師要求學生“看老師讀”,注意老師讀魏王和更羸對話時的語氣和表情有什么不同,并想想為什么不同。學生在看于老師讀時,發(fā)現(xiàn)于老師讀更羸的話面帶微笑,態(tài)度認真,畢恭畢敬;讀魏王的話時,則皺著眉頭,不相信更羸說的話,認識到有感情朗讀課文,需要把自己虛擬想象成作品中的人物,揣摩相關人物的語氣和表情,將人物語言轉化為聲氣息和動作神態(tài)。
“看學生讀”,是看同學在朗讀時的動作神態(tài),通過看同學的動作神態(tài),體會同學對課文的思想感情把握情況。于老師首先請同學自己練習第6~9自然段,虛擬揣摩人物語言,體會各段應該以什么樣的表情和語氣讀。然后指名到講臺前讀,要求其他同學“看同學讀”,看表情動作與所發(fā)出的聲氣息是否一致。通過看同學的讀和相互評價,認識到讀“‘啊!魏王大吃一驚,說,‘真有這樣的本事!”時,兩眼要發(fā)直,夸更羸有本事,魏王可以捋一下胡子;讀“更羸笑著說”時,要面帶微笑;讀“魏王更加奇怪了,問:‘你怎么知道的?”時,眉頭可以皺成一個大疙瘩;更羸講原因,要讀得清楚,速度稍慢一點,表情要自然;“魏王”聽了更羸的解釋,還可以再加上捋胡子、點點頭的動作等等。接著,讓學生準備分角色讀,注意加上表情動作。最后,讓學生到講臺前分角色朗讀,朗讀時要通過動作神態(tài)反映各自人物的思想感情。
如此這樣,通過有層次地指導,學生不僅掌握了虛擬語境朗讀法,而且還能夠深入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把握課文的主旨。
(孔凡成,淮陰師范學院教師教育學院教授,蘇州大學碩導,主要研究方向為語文教育學。本文為江蘇省教育廳2011年度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資金資助項目“教育名家和語境教學發(fā)展”階段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