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霜葉
摘 要:青少年的成長對于祖國建設有著重要的意義,其健康成長對我國的發(fā)展前景有著非常直接的影響。初中是青少年成長的重要階段,這個階段對初中生社會認知能力的塑造極為重要。首先分析了現(xiàn)階段初中生社會認知的現(xiàn)狀,并有針對性地提出了通過思想品德課程來塑造學生社會認知能力的途徑。
關鍵詞:思想品德教學;社會認知能力;評價
社會認知能力的組成包括多個方面,不僅包括對社會各種人和事物的認知,還包括對社會意識、社會本質以及社會行為的感知及反應等。而目前我國的教育工作者在進行思想品德教學時,往往忽略了學生社會認知的內在聯(lián)系,從而對思想品德教學效果造成了影響。但究其根本,思想品德教學與學生的社會認知水平休戚相關、影響深遠。下面本文圍繞兩者協(xié)同發(fā)展的路徑展開
探討。
一、當前初中生社會認知的現(xiàn)狀
1.價值觀錯位
目前社會經(jīng)濟發(fā)生的劇烈變化對人們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初中生的價值觀出現(xiàn)了一些錯位現(xiàn)象。學生在某些不利外界環(huán)境的影響下,生活態(tài)度變得更加現(xiàn)實、世俗、功利。很多學生缺乏理想與信念,更不知道先輩們的豐功偉績以及我們祖國的光榮歷史,也不尊重模范人物,而對影視明星盲目崇拜。
2.個人主義至上
當前,初中生中多數(shù)是家中的小霸王,父母對其呵護有加,在此環(huán)境下,很多學生養(yǎng)成了跋扈、任性、懶散的性格。其中有一部分人,在生活中表現(xiàn)出自私自利,自我中心思想嚴重,也不會為別人考慮,與他人分享。在他們眼里,只有自己是最重要的,所有人都應該為自己服務,而對于班級活動與集體活動,通常視而不見,道德感與責任感不強。
3.品德觀念模糊
很多初中生僅僅從理論層次來理解道德觀念,卻不懂得道德最起碼的要求,僅依靠個人能力還不足以判斷出品德情景中的善惡美丑。多數(shù)學生對身邊發(fā)生的事通過自身感官難以做出客觀、公正的評價,是非對錯沒有清晰的界線。比如,對于考試作弊,很多學生都有這樣一種認識,作弊沒被發(fā)現(xiàn)體現(xiàn)出高超的技術,這
是一種令人擔憂的現(xiàn)象,對青少年未來的發(fā)展十分不利。
4.缺乏抗誘惑能力
當前,初中生是網(wǎng)絡的主要受眾,與學生的學習、生活關聯(lián)十分緊密。但網(wǎng)絡的利弊一直難以得到公斷,網(wǎng)上教程、網(wǎng)絡習題、網(wǎng)上講解以及休閑娛樂,為學生帶來了學習便利和生活調劑,這
些益處顯而易見。但其也存在諸多不利的影響,網(wǎng)絡中充斥著大量的暴力信息以及色情資源等等,直接沖擊了初中生的道德觀。
很多學生沒有足夠的抵抗力,成天沉迷于網(wǎng)絡,而對本來的學業(yè)沒有投入應有的關注和精力。
二、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學生社會認知能力培養(yǎng)的路徑
1.貫徹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兩個教學相長的因素
在新課標背景下,需要對學生主體與教師主導有正確的認
識,認識到兩者之間教學相長的關系。教師需要將最新的學科理論通過課堂授課的方式教給學生,讓學生具備正確認識社會的能力,避免學生認識上的差錯,同時也需要對學生的思維偏差進行糾正。不僅如此,教師還需要認識到青少年知識框架能力薄弱的情況,理解能力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因而對于理論知識的接受過程較為艱難。基于上述問題,教師應采取相應的措施予以改善,將正確的認知理念根植于學生心中,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理念會在學生的社會生活中付諸實踐,并在長期的實踐中不斷修正認知中的偏差,最終使這些正確的認知在學生的人生軌跡中開出絢爛之花。
2.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社會認知思維培養(yǎng)
現(xiàn)階段很多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者在考核時仍然采用考試的方式進行,這就讓老師在教學時將應試作為教學的主要目的,使
得思想品德教學的教育意義喪失。在這種模式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通常將重點放在應試技巧以及習題演練方面,要求學生背誦重要的知識點,以取得較好的分數(shù)。這會使學生對思想品德教學的目標產(chǎn)生偏差,使其認為考試最為重要,而忽視社會認識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升。其實,思想品德教學具有較強的實用性,能夠使學生具備認知社會、融入社會以及適應社會的能力,從而能夠在接人待物中表現(xiàn)得圓融自如。所以,教師應將社會認知能力培養(yǎng)與思想品德教育相結合,使學生在社會中表現(xiàn)出正確的行為,對身邊的人或事做出正確的判斷,以便日后能夠更好地融入社會。
3.延伸教學內容,注重認知能力的培養(yǎng)
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認知力以及社會判斷力,是目前教育工作者工作的重點,也是一個意義重大的課題。為此,教師不能把課本當作教育的重點,也不能僅局限于教材。教師應該在對教材理解和把握的基礎上,結合社會實踐中的課外材料進行教育,幫助學生從宏觀的層次上來認識社會。通過讓學生了解這些課本外的材料,不僅能夠彌補教材本身的缺陷,還能夠讓學生真正學會明辨是非,學會正確看待自己、看待他人、看待自己的人生。
立足教材、延伸內容的具體方法是:首先,將教材中的內容有效地傳遞給學生,讓學生對教材的內容進行充分理解,對思想品德學科進行系統(tǒng)、全面的學習;其次,要從身邊的時事和事件開始,加強對這方面知識的補充,讓學生能夠分析出事件的本質,并養(yǎng)成關心國家大事的良好習慣,社會認知能力也會變得更強。
4.借助網(wǎng)絡平臺開展科學化和人性化的教育
網(wǎng)絡對于學生來說似乎弊端要大于益處,但學生對網(wǎng)絡的熱情卻從未減少過。基于此,教師可以將思想品德教育與網(wǎng)絡相融合,不再采用灌輸式的教育方式,將網(wǎng)絡變成現(xiàn)代的工具與教育媒介,形成平等對話式的教育方式。通過網(wǎng)絡也能夠讓青少年多渠道參與社會實踐,通過實踐來體驗與感悟社會現(xiàn)象。
對于青少年來說,無一不喜歡上網(wǎng)這一休閑活動,思想品德教育可以以此為契機,將教學與學生的愛好相結合,使學生樂于接受教育,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比如,教師可以將豐富生動的社會實踐內容加入青少年教育網(wǎng)站,并進行大力推廣,來達到對青少年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政府也應該出臺相關政策,支持對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有利的游戲與軟件的開發(fā),利用初中生的愛好來對他們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5.及時對學生的認知做出評價
評價也是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教師應對評價予以充分重視并妥善利用,合理的評價能夠讓學生了解其社會認知水平的高
低,對其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及時糾正。當然,在評價過程中,教師需要注意言辭,不僅要有足夠的說服力,同時還要能夠讓學生接受。評價方法的運用要得當、適度,恰如其分地運用評價方法能夠對學生認知中的偏差進行有效調節(jié)。與此同時,由于學生的家庭背景各不相同,個人性格特點大相徑庭,社會經(jīng)歷也全然不同,一些學生會存在較為頑固的認知偏差,這就需要老師有足夠的耐
心,能夠運用多種手段來引導學生,從生活和學習過程中找到切入口,做到深入人心。
初中階段的學生最容易被外界影響,同時這個階段也是塑造其社會認知能力的最好階段。目前大部分初中生身上體現(xiàn)出來的問題,需要教育工作者給予高度的關注,通過思想品德教學來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社會認知能力。所以,將思想品德教學與學生社會認知能力培養(yǎng)相結合,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社會融入能力,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全面提高。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少年強則國家強,因此,思想品德教學中融入社會認知能力培養(yǎng)意義十分重大。
參考文獻:
[1]溫一鳴.芻議初中政治教學與學生社會認知力的有機融合[J].赤子:上中旬,2015(02):227-228.
[2]劉巧梅.認知建構活動體驗:初中歷史與社會一次學科活動的課例研究[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2(04):129-130.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