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元剛
摘要:自2006年廣東省歷史高考命題率先使用SOLO分層評價法以來,近年來SOLO分層評價法已經被全國新課標地區(qū)的許多高考試題采用。筆者擬談談SOLO分層法在高考重慶卷歷史試題中的應用情況,及一些應對策略。
關鍵詞:SOLO分層法;高考;應用;對策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28-0250-02
SOLO分層法,也稱為SOLO分析法,是“香港大學教育心理學教授比格斯首創(chuàng)的一種學生學業(yè)評價方法,是一種以等級描述為特征的質性評價方法”,他“把學生對某個問題的學習結果由低到高劃分為五個層次:前結構、單點結構、多點結構、關聯(lián)結構和抽象拓展結構”。由于這一分層評價方法使人文學科的評分從單純的采點評分向采點和采意相結合的評分方法過渡的優(yōu)勢,自2006年廣東省歷史高考命題率先使用SOLO分層評價法以來,近年來SOLO分層評價法已經被全國新課標地區(qū)的許多高考試題采用。以2014年為例,全國15套高考歷史試題就有全國新課標Ⅰ、Ⅱ卷、北京、上海、江蘇、安徽、四川、重慶等8套試題直接或間接引入SOLO分層評價法,比重高達53.3%。筆者擬談談SOLO分層法在高考重慶卷歷史試題中的應用情況,及一些應對策略。
一、應用——大膽引入,穩(wěn)步推進
(一)2012年:牛刀小試
重慶高考歷史試題第一次引入SOLO分層法是在2012年,那是老人教版高考(通稱“老高考”)歷史的最后一年,是承上啟下的一年。當年第37題的第四個問題設問“簡要說明在新的歷史時期應如何發(fā)揮留學歸國人才的積極作用”,分值4分。設問本身沒有什么特別之處,關鍵是評分體系的變化。在評分參考中明確指出:“本題采用分層評分法,按以下三個遞進的層次評分:第一層次,所給答案與所要求回答的問題沒有任何關聯(lián),給0分;第二層次,提出的措施得當,但未進行分析論證,給1~2分;第三層次,提出的措施得當,并能就此進行必要的分析、論證和深化,給3~4分?!彪m然沒有嚴格按照SOLO分層評價法的五個層次區(qū)分,只區(qū)分為三個層次,降低了評分的難度,但其試水之意已經相當明顯。
(二)2013年:質的飛躍
2013年是重慶新課程改革高考的第一年,當年歷史卷第14題的第四個問題設問“綜合以上材料,請你提煉其中蘊含的主題并進行簡要論證”,分值4分。這一設問成為當年新課改高考的一大亮點,被稱作是近幾年來重慶開放性問題設置的飛躍。雖然基于評卷難度考慮,分值仍舊是4分,但設問的方式發(fā)生了重大的變化——讓學生綜合材料提煉主題并進行論證。相比2012年只是簡單地聯(lián)系現(xiàn)實談措施,它已跳出了以往開放性試題以啟示性設問為主的命題思路。要求考生綜合提煉所給材料中蘊含的主題并進行論證,這就要求考生既要能宏觀、全面地把握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又要能深刻領會各則材料的內涵及脈絡,最終還要求用精練準確的語言加以表述并進行充分的論證。
在具體的評分中,將SOLO的五個思維層次細化為:“第一層次,所給答案與所要求回答的問題沒有任何關聯(lián)(0分);第二層次,提煉的主題能體現(xiàn)‘服飾與社會的單向關系,但未進行論證(1分);第三層次,在第二層次的基礎上進行了簡要論證(2分);第四層次,提煉的主題能體現(xiàn)‘服飾與社會的相互關系,但未進行論證(2分);第五層次,在第四層次的基礎上進行了簡要的分析、論證和深化(4分)?!蔽鍌€層次的劃分相比于2012年更加具體、科學,有操作性,也更能體現(xiàn)出SOLO分層法的理念。遺憾的是,受限于4分的分值,這樣的劃分方式更多地體現(xiàn)對學生綜合材料提煉主題,以及多維思考能力的考查,對學生嚴密論證和語言表達能力的考查則體現(xiàn)得不是很充分。以至于出現(xiàn)了部分考生只簡單提煉出“服飾與社會相互影響”的雙向主題,沒有任何論證,得分為2分;而另一部分考生對所提煉的主題進行了充分的論證,語言表達能力也比較優(yōu)秀,但因為所提煉主題的單向性,得分也只能為2分。
(三)2014年:趨于完善
2014年是重慶新課程改革高考的第二年,經過前兩年的摸索和實踐,在今年的歷史卷第14題的第四個問題設問“結合以上材料,請自選一個角度,談談你對當前我國教育考試改革的認識”,分值6分。這一設問的出現(xiàn)意味著重慶高考歷史卷引入SOLO分層法這一評價方式正趨于完善。在繼續(xù)堅持2013年考查考生論從史出、史論結合,多維思考、嚴密論證和語言表達能力的基礎之上,“自選一個角度”的開放性設問方式考查了學生獨立地對歷史問題和歷史觀點提出不同看法的能力,“對當前我國教育考試改革的認識”這一主題更能考查學生將歷史與現(xiàn)實相結合、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正面和反面相結合等多角度論證觀點,從而認識歷史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的能力,回歸了歷史學科以史為鑒、學以致用的學科本質。
6分的分值設定也讓具體的評分細則更加合理、科學。它將SOLO的五個思維層次細化為:“第一層次,觀點正確但只是單向觀點(1分);第二層次,觀點正確且是綜合性觀點(2分);第三層次,觀點正確且是綜合性觀點(2分),運用一則材料的史實進行論證(1分);第四層次,觀點正確且是綜合性觀點(2分),運用多則材料的史實進行論證(2分);第五層次,觀點正確且是綜合性觀點(2分),運用多則材料的史實進行論證(2分),結合現(xiàn)實進行思考且文字表達邏輯清晰、流暢(2分)?!边@樣的分層方式和分值設定明顯更符合SOLO分層法的基本理念,在考查了考生論從史出、史論結合,多維思考能力的同時,也兼顧對學生嚴密、多角度論證和語言表達能力的考查。
總的來說,從2012年的牛刀小試,到2013年的質的飛躍,再到2014年的趨于完善,SOLO分層法在高考重慶卷歷史試題中的應用正越來越合理。并呈現(xiàn)出以下特點:第一,設問的開放性。從談措施、提煉主題到“自選一個角度”,設問的變化反映出評價理念的進步。設問的開放性意味著對考生的束縛越來越少,讓考生能夠在更大的空間中充分發(fā)揮出自身的水平。第二,能力要求的全面性。與設問的開放性成正比的是對考生能力要求的全面性。從簡單的多維思考和語言表達能力,到論從史出、史論結合,嚴密論證的能力,再到獨立地對歷史問題和歷史觀點提出不同看法的能力,歷史與現(xiàn)實相結合、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正面和反面相結合的能力,認識歷史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的能力,對考生的要求越來越全面,也更能夠區(qū)分出不同認知水平的學生。第三,分值的遞增性。SOLO分層法的引入體現(xiàn)得是高考評價體系的一種變化,這是新課程改革的一大進步。4~6分的增長反映的正是這種評價理念的變化和命題者對評卷水平的自信。endprint
二、對策——知己知彼,百戰(zhàn)百勝
伴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和評卷能力的提高,筆者大膽預測,重慶卷歷史今后的非選擇題將會堅持引入SOLO分層評價法,而且其設問的開放性、能力要求的全面性還會不斷提升,分值上升到8~10分的可能性很大,甚至更高。研究其對策就成為廣大師生的必修功課。
(一)知彼:有的放矢
SOLO分層評價法對重慶的廣大師生都是比較新鮮的事物,考生要想在這一評價體系中表現(xiàn)優(yōu)異最根本的辦法當然是提升自己的思維層次水平,這是一個長期積累訓練的過程。要在短期內有明顯的進步,筆者認為,首先要對SOLO分層評價法由低到高劃分的五個思維層次有充分的認識,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簡單地說,就是要成為優(yōu)秀,首先要知道優(yōu)秀的標準是什么。
筆者認為,前結構層次強調的是無法解決問題,單點結構層次強調的是解決問題的單一性,這都是較低的思維層次,絕大部分高考考生是高于這兩個思維層次的,這不應該成為研究的重點。多點結構強調的是解決問題的多角度,但缺乏有機整合,這正是大部分考生所具備的思維層次,它應該成為研究的基礎和重點。關聯(lián)結構層次強調的是多角度思考基礎上的有機整合,抽象拓展結構層次強調的是理論高度的分析深化,這是絕大部分考生不具備而正在努力達到的思維層次,它們應該作為最終的奮斗目標來重點研究。由此可見,要提升考生的思維層次,關鍵就是要提升多維思考、有機整合、總結提升的能力。
(二)知己:專項訓練
有了明確的思維層次目標,僅僅是做到了知彼,更為關鍵的是知己——針對自身實際通過專項的訓練提升相應的能力。筆者的做法是在充分地了解了學生已經具備的思維層次后,開展針對性的“三位一體”專項訓練法。
第一,日常積累。思維能力屬于隱性知識的范疇,絕非一朝一夕的突擊可以一蹴而就,日積月累才是正途。筆者在每次課后布置一個與歷史相關的當前熱點話題點評的作業(yè),讓學生課后思考,可以形成文字也可以只是一個思路;在下一次課的課前3分鐘,由一位主講人做主題發(fā)言,其他同學做補充發(fā)言,老師適時點評,不強調觀點本身,而注重對學生在史論結合、思維邏輯、理論深度方面表現(xiàn)的點評。
第二,定期提升。筆者在每一學月布置一個200字的歷史小論文,主題可以是與教學進度相匹配的專題研討,也可以是時政熱點的話題討論。從中選拔出優(yōu)秀的小論文,附上思維層次的點評,并制作成專欄展示,發(fā)揮榜樣的示范作用。
第三,考前突擊。在高三二輪復習過程中,筆者準備了一個“SOLO分層法專項訓練”,主要從方法上突擊提升思維層次。具體細分為“多維思考”、“史論結合”、“思維邏輯”、“理論提升”四個小專項。精選各套高考試題中出現(xiàn)的開放性試題,從以上四個方面進行方法指導。比如以2012年重慶卷“簡要說明在新的歷史時期應如何發(fā)揮留學歸國人才的積極作用”,2013年江蘇卷“多角度論述‘新政的機遇與挑戰(zhàn)”為例學習“多維思考”;以2013年重慶卷“提煉論證主題‘服飾與社會”,2013年北京卷“論述‘海洋與人類文明進步”為例學習“史論結合”;以2012年全國新課標卷“評析‘沖擊—反應模式”,2013年全國新課標Ⅰ卷“說明漢唐間的歷史變遷”為例學習“思維邏輯”;以2012年安徽卷“論證‘物質活動和精神與制度發(fā)展的關系”,2013年重慶卷“提煉論證主題‘服飾與社會”為例學習“理論提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