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路,郭彥敏,沈 洋,張會凱
急性腦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具有發(fā)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殘率高、復發(fā)率高等特點,是目前臨床上常見的缺血性腦血管疾病,尤其老年人易發(fā),嚴重危害身體健康及影響生活質(zhì)量[1]。研究發(fā)現(xiàn)人類血清抵抗素(resistin)與動脈粥樣硬化關(guān)系密切,可促進及加速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導致血管內(nèi)皮功能障礙,最終罹患心腦血管疾病;血清淀粉樣蛋白A(serum amyloid A,SAA)是一種由肝臟合成的載脂蛋白,在炎癥過程中調(diào)節(jié)高密度脂蛋白的代謝,與缺血性腦血管病關(guān)系密切,已經(jīng)成為預測此病嚴重性及預后的獨立危險因素[2]。目前關(guān)于急性腦梗死與血清抵抗素、SAA的相關(guān)性研究較少,現(xiàn)選擇急性腦梗死患者及同期健康體檢者作為研究對象進行比較,觀察急性腦梗死患者血清抵抗素及SAA與健康同齡人血清表達的差異,并探討觀察組血清抵抗素、SAA與NIHSS評分的相關(guān)性。
1.1 對象 選擇2014年1-6月我院神經(jīng)內(nèi)科住院的急性腦梗死患者53例作為觀察組,既往無腦血管疾病,無家族遺傳史等。入組標準:①符合1995年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學術(shù)會議制定的《腦血管病診斷標準》[3];②患者均行顱腦 CT(或MR)排除腦出血,并確定為腦梗死急性期;③近2月內(nèi)無外傷、手術(shù)史;④凝血機制正常,無出血性疾病。排除標準:①腦出血、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②惡性腫瘤;③嚴重心臟病、肝腎功能不全;④消化道潰瘍;⑤自身免疫性疾病(血管炎、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其中男29例,女24例,年齡40~78(58.18±10.54)歲,身高150~181(165.54 ±5.87)cm,體質(zhì)量(70.19 ±8.24)kg;35例在我院同期健康體檢者作為對照組,其血尿便常規(guī)、血脂、肝腎功能、血糖均正常,其中男17例,女18例,年齡42~74(60.05±6.74)歲,身高 151~179(164.28 ±5.69)cm,體質(zhì)量(72.30 ±8.52)kg。兩組性別、年齡、體質(zhì)量等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并簽署協(xié)議書。
1.2 方法及指標 觀察組予入院后24 h內(nèi)采集空腹肘靜脈血10 mL,對照組予體檢當日上午采集空腹肘靜脈血10 mL,所有采集標本均靜置30 min,分離血清標本并保存于-20℃冰箱備用。血清抵抗素、SAA測定均采用ELISA法,試劑盒購自廣東虹業(yè)抗體科技有限公司,標本處理、測定步驟均嚴格按照試劑盒操作規(guī)程進行。觀察組患者于入院24 h內(nèi)從運動、語言、感覺、視覺等方面進行 NIHSS評分:<5分,患者癥狀較輕,不影響日?;顒?5~15分,患者有肢體或語言或感覺障礙,影響正常的生活活動,活動部分受限制;>15分,患者癥狀較重,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并且需要臥床休息。
1.3 統(tǒng)計學處理 應用SPSS 17.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均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計量數(shù)據(jù)正態(tài)分布組間比較采用兩樣本t檢驗,非正態(tài)分布組間比較采用Mann-Whitney U檢驗;直線相關(guān)分析采用Person相關(guān)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血清抵抗素、SAA比較 觀察組NIHSS量表評分:<5分18例(33.96%),5~15分23例(43.40%),>15分12例(22.64%)。觀察組患者比對照組血清抵抗素、SAA水平明顯增高(均P<0.05,表1)。
2.2 相關(guān)性分析 觀察組血清抵抗素水平與NIHSS評分呈正相關(guān)(r=0.946,P <0.05,圖1),血清SAA水平與NIHSS評分呈正相關(guān)(r=0.978,P<0.05,圖2)。
表1 兩組患者血清抵抗素、SAA水平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血清抵抗素、SAA水平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n 血清抵抗素(μg/L) SAA(mg/L)對照組35 0.321±0.109 0.408±0.187觀察組 53 0.888±0.431* 1.784±0.739*
圖1 血清抵抗素與NIHSS直線相關(guān)分析
圖2 SAA與NIHSS直線相關(guān)分析
急性腦梗死時局部腦組織血液供應障礙,腦組織缺血缺氧甚至壞死,出現(xiàn)相應局灶部位神經(jīng)功能缺失癥狀,嚴重危害人類的健康,死亡率僅次于急性心肌梗死和惡性腫瘤[4],其發(fā)病率亦隨年齡增長逐年增高,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癥、吸煙飲酒史等都是其主要危險因素,因此控制這些危險因素對預防具有重要臨床意義[5]。
本研究顯示,觀察組血清抵抗素、SAA表達水平較對照組明顯升高,觀察組血清抵抗素、SAA與NIHSS評分均呈正相關(guān),患者病情越嚴重,血清抵抗素、SAA及NIHSS評分越高,反映出血清抵抗素、SAA可以作為篩查及評估急性腦梗死病情程度及預后的臨床指標。血清抵抗素是一種由脂肪細胞分泌的蛋白質(zhì),主要在炎癥細胞中表達,促炎因子會增高其表達,高表達的血清抵抗素使血管平滑肌細胞增殖,血管內(nèi)皮功能受損,加速泡沫細胞的形成,直接參與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生發(fā)展,與白細胞介素-1、腫瘤壞死因子-α等許多炎癥反應因子密切相關(guān),導致及加速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進程,目前成為缺血性心腦血管疾病的獨立危險因素[6]。大量研究發(fā)現(xiàn):心腦血管病患者血清中血清抵抗素水平明顯升高,并且遠遠高于健康人群水平,能夠損傷血管內(nèi)皮功能,加速動脈粥樣硬化,與心腦血管病關(guān)系密切,是急性心肌梗死的新型血清學生物標記物,為預測冠狀動脈鈣化程度的預測指標及預測缺血性心血管病的獨立危險因素[7]。曹建偉[8]對腦梗死患者行頸動脈血管彩超及血清抵抗素檢測,發(fā)現(xiàn)血清抵抗素水平及頸動脈內(nèi)中膜厚度明顯高于健康人,表明血清抵抗素與腦梗死關(guān)系密切。血清抵抗素與血清C反應蛋白水平亦呈正相關(guān),有研究發(fā)現(xiàn)C反應蛋白的主要合成物質(zhì)為白介素-6,血清抵抗素在促炎因子的刺激下大量合成并釋放到血液中,同時血清抵抗素反過來又可以刺激白介素-6、腫瘤壞死因子-α等炎癥因子的釋放,在體內(nèi)形成一個逐漸增強的炎癥正反饋途徑,使炎癥不斷被放大[9]。
SAA是一個反映機體炎癥水平的較敏感的血清特征性指標,在急性炎癥時表達水平迅速升高,甚至比C反應蛋白更為敏感,可為臨床提供較高的參考價值[10]。研究發(fā)現(xiàn),炎癥機制貫穿動脈硬化全過程,SAA參與并促進機體動脈粥樣硬化形成,在機體發(fā)生急性炎癥反應時,血清白介素-1、腫瘤壞死因子-α等炎癥因子大量合成并釋放,刺激SAA迅速上升并特異性地與高密度脂蛋白結(jié)合,置換高密度脂蛋白上的載脂蛋白A-I,通過抑制卵磷脂膽固醇酰基轉(zhuǎn)移酶的活性,減緩膽固醇的逆轉(zhuǎn)運及清除,增加脂質(zhì)沉積,加速動脈硬化進程[11];此外白介素-1、腫瘤壞死因子-α等炎癥因子還能促進單核細胞的黏附及血管內(nèi)膜平滑肌的遷移,加速動脈粥樣硬化的進程。Schillinger等[12]發(fā)現(xiàn)急性期腦梗死患者血清SAA水平明顯高于成年健康人,甚至高出1000倍以上,對其進行頸部血管超聲檢測發(fā)現(xiàn),SAA表達水平越高,其斑塊面積越大,兩者呈正相關(guān),經(jīng)治療后血清SAA水平顯著下降。雖然SAA目前已經(jīng)被公認為是心腦血管病的獨立危險因素,但急性腦梗死發(fā)病機制較為復雜,還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1] 吳金飛,陳傳琳,曾素琴,等.腦梗死危險因素及生化特征分析[J].東南國防醫(yī)藥,2014,16(3):270-272.
[2] 吳修信,李立新,廖品君,等.急性腦梗死患者血清淀粉樣蛋白A的臨床和預后價值[J].首都醫(yī)科大學學報,2012,33(2):255-258.
[3] 中華醫(yī)學會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shù)會議.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jīng)雜志,1996,29(6):379-382.
[4] 諸興明,陳 陽,杜宇平,等.急性腦梗死患者血清胱抑素C和C反應蛋白水平變化的研究[J].東南國防醫(yī)藥,2014,16(3):275-277.
[5] 耿紅蓮,仲人前.血清淀粉樣物質(zhì)A研究進展[J].現(xiàn)代檢驗醫(yī)學雜志,2010,25(4):10-12.
[6] 夏章勇,楊 華,崔可密,等.腦卒中患者急性期血漿抵抗素和瘦素水平及其相關(guān)性研究[J].中華老年心血管病雜志,2006,8:329-332.
[7] 崔海月,王慶國.缺血性腦血管病發(fā)病機制的新進展[J].長春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9,25(2):291-292.
[8] 曹建偉.急性腦梗死患者血清抵抗素水平變化及意義[J].山東醫(yī)藥,2013,53(9):50-52.
[9] Weikert C,Westphal S,Berger K,et al.Plasma resistin levels and risk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ischemic stroke[J].J Clin Endocrinol Metab,2008,93(7):2647-2653.
[10]曾素琴,熊 寧,呂仁發(fā).頸動脈粥樣硬化與腦梗死關(guān)系的探討[J].東南國防醫(yī)藥,2011,13(3):500-502.
[11]孫增強.血清淀粉樣蛋白A和血清C反應蛋白與急性腦梗死關(guān)系的臨床研究[D].青島大學,2014.
[12] Schillinger M,Exner M,Lekusch W,et al.Inflammation and Carotid Artery Risk for Atherosclerosis Study(ICARAS)[J].Circulation,2005,111(17):2203-2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