鄔翠蓮
課堂教學中,教師不斷啟發(fā),學生三緘其口的現(xiàn)象時常發(fā)生,面對此種尷尬,教師該怎么處理呢?在實際教學中,筆者嘗試通過“三步曲”點燃學生的思維之花。
一、化虛為實有梯度
教師的提問是啟發(fā)學生思維的關鍵,問題設計得當與否,決定了課堂教學的流暢度和學生思考的深度。
一位新教師講授《蠟燭》一文,在初步感知文意后,便讓學生談談“你認為老婦人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本來還算熱鬧的課堂一下子陷入了僵局。在后續(xù)的教學中,教師想了很多辦法來啟發(fā),學生的思維仍然受阻。出現(xiàn)冷場的原因在于,教師的提問太空大、籠統(tǒng),而且提問時機不成熟,問題跨度大,學生根本無從答起。如果把這個問題化虛為實,化大為小,降低難度,改成“請你找出文中描寫老婦人的片段,并說說分別用了什么描寫方法,表現(xiàn)了老婦人怎樣的感情?”也許就會“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二、移花接木巧對比
賞析優(yōu)美詞句是閱讀教學的難點,很多學生都會“談析色變”。為了幫助學生突破這一難關,筆者常采用“移花接木術”來啟發(fā)學生。
教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課時,當學生讀完“掃開一塊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篩來……”這段雪地捕鳥的文字后,筆者讓學生先找出其中的動詞,接著提問:“這些動詞有什么作用?”只見學生都迅速垂下頭,生怕筆者叫到自己。學生不給力,怎么辦?筆者想起了剛剛做過的一篇閱讀《一盒假餐票》,其中有一道題目是“‘我的胸口像被什么狠狠地撞了一下句中的‘撞字能不能換成‘碰字?為什么?”是啊,把這個詞換成另外一個詞,通過對比,不就能輕而易舉地理解其作用了嗎?
想到這里,筆者賣起了關子:“有人說中國的文字中有一個字含義極其豐富,甚至可以替代所有的動詞,你們信不信?”學生一聽筆者這樣說,頓時都來了勁,坐直了腰板大聲叫道:“不信!”筆者不緊不慢地笑道:“不信!咱們來舉個例子,好嗎?”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好?!比缓蠹鼻械赝P者。筆者拿著課本慢慢地念起來:“搞開一塊雪,露出地面,搞一枝短棒搞起一面大的竹篩來,下面搞些秕谷,棒上搞一條長繩,人遠遠地牽著,看鳥雀下來啄食,走到竹篩底下的時候,將繩子一搞,就搞住了……”還沒等筆者念完,學生就大笑起來,有的甚至敲起桌子,拍起板凳,教室里的氣氛一下子變得活躍起來。筆者趁機問:“這些動詞能不能換成‘搞字?”學生齊喊:“不能?!薄盀槭裁??”“不生動?!薄安粶蚀_。”“不具體。”學生通過比較,很快就理解了原詞的作用。
三、情景表演助思維
課堂有時需要加把火,才會翻滾、沸騰。而這把火也是筆者的“殺手锏”。
《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中“我”和幾個小伙伴一起去爬懸崖,結果卻被困在半山腰進退兩難,后來在父親的引導下終于一步步地爬下了懸崖。為了讓學生理解父親的形象及其做法的意義,筆者問道:“父親這樣做好不好?為什么?”學生答了一個“好”字后就鴉雀無聲了。筆者接著耐心地啟發(fā):“如果父親親自爬上懸崖,把孩子抱下來,好嗎?”學生再次齊聲喊道:“不好!”“為什么?”學生又不做聲了。筆者繼續(xù)變換方式引導:“如果杰利叫來的不是父親,而是母親,你們覺得事情會是怎樣的結局?”依然無人應和。
筆者笑著說:“我也是一位母親,最能體會母親的心情。如果我是作者的母親,那時那景,也許會這樣做?!苯又?,筆者將手放在嘴邊做成喇叭狀,歇斯底里地叫喚:“寶貝兒,別動,你就待在那,千萬別亂動啊,不然會摔下來的。我這就找人來抱你下來啊,別著急啊,等著啊......”筆者夸張的神情、動作和語氣惹得孩子哈哈大笑起來,筆者趕緊趁熱打鐵,問道:“文中的父親和我這個山寨版母親,誰的做法更好?”孩子們邊笑邊說:“父親?!薄盀槭裁矗俊薄耙驗槟赣H的喊叫和包辦代替會讓作者以后變得更膽小?!薄耙驗楦赣H是教導作者自己一步一步爬下懸崖的,他從中也學到了寶貴的經驗,以后再遇到這樣的事情,就知道該怎么辦了?!薄案赣H的做法讓孩子體驗到了成功,是在幫助孩子成長?!薄澳赣H的做法只會培養(yǎng)出膽小懦弱的孩子……”孩子們說得頭頭是道。
(作者單位:襄陽市第四十五中學)
責任編輯 劉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