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云
(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 山東 濟南 250100)
王先謙《荀子集解》是清代研究荀子的集大成之作,是荀學研究的重要資料。《荀子·勸學》為《荀子》開門第一篇,歷來是研究荀學的重要篇章。在荀子那里,“學”為“成人”必經之途、必要條件,因此要“勸學”?!俺扇恕奔仁恰皩W”之目的,那么,“成人”之“成”如何解釋,也便成為荀學研究的關鍵性問題。
《荀子·勸學》篇稱:“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應,能定能應,夫是之謂成人?!蓖跸戎t《荀子集解》對此解釋說,“內自定而外應物,乃為成就之人也”,將“成”解釋為“成就”,乍看上去很有道理,實則值得商榷,將“成”訓為“全”、“完”應該更符合《荀子》的原意?,F(xiàn)將《荀子·勸學》最后一段呈現(xiàn)如下:
百發(fā)失一,不足謂善射;千里蹞步不至,不足謂善御;倫類不通,仁義不一,不足謂善學。學也者,固學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紂盜跖也;全之盡之,然后學者也。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為美也,故誦數(shù)以貫之,思索以通之,為其人以處之,除其害者以持養(yǎng)之,使目非是無欲見也,使耳非是無欲聞也,使口非是無欲言也,使心非是無欲慮也。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聲,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是故權利不能傾也,群眾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蕩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謂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應,能定能應,夫是之謂成人。天見其明,地見其光,君子貴其全也。
這一段文字是荀子的美學追求,整段內容都是在圍繞“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為美也”而展開,突出的美學追求就是“完”或“全”,將“成”訓成“完”或“全”是符合荀子文本內容的。而且,緊接在“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應,能定能應,夫是之謂成人”這句話后面的是,“天見其明,地見其光,君子貴其全也”,前一句的“成”與后一句的“全”并舉,前后呼應,文意連貫,一氣呵成。如果將“成”解釋為“成就”,對于所在句子尚可解釋得通,但對于整段內容就顯得不甚連貫,有點突兀,前后也有失照應。
“成”訓為“全”、“完”可以獲得字書的佐證,《漢語大字典》對“成”的解釋多達27條,其中第13條解釋為“成:達到一個完整的數(shù)量單位。南朝宋鮑照《擬古八首》之七:‘秋蟄扶戶吟,寒婦成夜織。’宋陸游《何君墓表》:‘不以字害其成句,不以句累其全篇?!秲号⑿蹅鳌返谌兀骸嗌俅蠹壹瘋€成數(shù)出來。’”“不以字害其成句,不以句累其全篇”,“成”與“全”對舉,與“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應,能定能應,夫是之謂成人。天見其明,地見其光,君子貴其全也”中的情形驚人的一致,將“成”解釋為“達到一個完整的數(shù)量單位”,是一個基礎的理解,而將“成”解釋為“全”、“完”,是一個具體情形下的妥帖之舉。
“成”訓為“全”、“完”更得到了先秦典籍的佐證。《孟子·王章章句下》中孟子說:“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時也。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金聲也者,始條理也;玉振之也者,終條理也。始條理者,智之事也;終條理者,圣之事也?!币驗椤凹蟪伞痹诂F(xiàn)在社會也用得非常廣泛,所以楊伯峻先生沒有對其進行注解,幸好朱熹在《四書章句集注》中說:
此言孔子集三圣之事,而為一大圣之事;猶作樂者,集眾音之小成,而為一大成也。成者,樂之一終,《書》所謂“簫《韶》九成”是也。金,鐘屬。聲,宣也,如聲罪致討之聲。玉,磬也。振,收也,如振河海而不洩之振。始,始之也。條理,猶言脈絡,指眾音而言也。智者,知之所及;圣者,德之所就也。蓋樂有八音:金、石、絲、竹、匏、土、革、木。若獨奏一音,則其一音自為始終,而為一小成。猶三子之所知偏于一,而其所就亦偏于一也。八音之中,金石為重,故特為眾音之綱紀。又金始震而玉終詘然也,故并奏八音,則于其未作,而先擊鎛鐘以宣其聲;俟其既闋,而后擊特磬以收其韻。宣以始之,收以終之。二者之間,脈絡通貫,無所不備,則合眾小成而為一大成,猶孔子之知無不盡而德無不全也。金聲玉振,始終條理,疑古《樂經》之言。故兒寬云:“惟天子建中和之極,兼總條貫,金聲而玉振之?!币啻艘庖病?/p>
朱熹這一段分析得相當?shù)轿?,詳盡而透徹,需要點明的是,朱熹這段話里面的“成”實際包含兩層意思:從表面來講,也即從音樂角度來講,“成者,樂之一終”;從深層來講,也即從社會人生角度來講,成者,全也,完也,這一點讀者很容易忽略過去,但朱熹實際上講得是相當明確的。“集大成”中的“成”通過“集”來理解,很容易可以訓出“全”、“完”來。
每一座孔廟里面都有一座大成殿,“大成”就是來自《孟子》里面的“孔子之謂集大成”,根據(jù)上面的理解,“大成”并不是所謂的大成就,孔子在事功上是談不上“大成就”的,但是孔子的德行我們可以說他“大完”、“大全”,用朱熹的話說就是“孔子之知無不盡而德無不全也”,這也是跟孔子的美學追求相一致的。“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北M善盡美才是孔子的美學追求,這種美就是一種“大完”、“大全”之美,這樣的美才能做到“和”。先秦儒家都是追求“完美”的,他們是一脈相承的,孔子、孟子、荀子莫不如是,當然這也跟當時知識文化水平相對較低有關,放在知識爆炸的今天是難以想象的。
“成”訓為“全”、“完”還得到了大多數(shù)現(xiàn)代《荀子》譯著的佐證。方勇的《荀子》將“成人”解釋為“完美的人”;楊朝明的《荀子》將“成人”解釋為“遵循禮義具有仁德的人”:劉建生的《荀子精解》將“成人”解釋為“完美的人”;王威威的《荀子譯注》將“成人”解釋為“德才兼?zhèn)涞娜?,猶完人”;張覺的《荀子譯注》將“成人”解釋為“成熟完美的人”;褚世昌的《荀子譯注》將“成人”解釋為“學習有成就的人”;蔣南華的《荀子全譯》將“成人”解釋為“成熟的人”。在此不可能列舉出全部的《荀子》譯著,于是隨機選擇了七部有代表性的譯著進行比較,大致分為四種情況,前四條屬于第一種情況,第五條屬于第二種情況,第六條屬于第三種情況,第七條屬于第四種情況。第一種情況中的四種解釋大同小異,精神實質是一致的,都是將“成”訓為“全”、“完”的具體演繹;第四種情況完全按照現(xiàn)代的意思解釋“成人”,令人啼笑皆非,可忽略不計;第三種情況大致與王先謙的解釋一樣,但褚世昌把成就限制在了學習方面,更狹隘了;第二種情況是第一種情況與第四種情況調和的結果,想把“成”解釋為“完美”,但心里總覺得不踏實,因為不確定“成”能否解釋為“完美”,于是加了“成熟”兩字來保險起見,結果適得其反。七種解釋中有四種解釋是將“成”訓為“全”、“完”的,剩余三種解釋各立門戶,孤立無依,而且存在漏洞,不值得過分考慮。
綜上所述,《荀子·勸學》中“成人”應解釋為“完人”、“全人”,“成”訓為“完”、“全”比較合宜。通過這個解釋,我們回過頭來再反觀《漢語大字典》對“成——達到一個完整的數(shù)量單位”的解釋,發(fā)現(xiàn)這個解釋太作實了,如果再加上“完”、“全”這個解釋的話就虛實結合了,不會在具體翻譯時顯得過于生硬。
[1][清]王先謙撰,沈嘯寰、王星賢整理:《荀子集解》,中華書局,2012年版,第19頁。
[2]楊伯峻譯注:《論語譯注》,中華書局,2012年版,第46頁。
[3]方勇、李波譯注:《荀子》,中華書局,2011年版,第 12頁
[4]楊朝明注說:《荀子》,河南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76頁。
[5]劉建生編譯:《荀子精解》,海潮出版社,2012年版,第11頁。
[6]蔣南華、羅書勤、楊寒清注譯:《荀子全譯》,貴州出版集團、貴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2頁。
[7]褚世昌譯注:《荀子譯注》,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3頁。
[8]張覺撰:《荀子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10頁。
[9]威威譯注:《荀子譯注》,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14年版,第17頁。
[10][宋]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315頁。
[11]楊伯峻譯注:《孟子譯注》,中華書局,2012年版,第254頁。
[12]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撰:《漢語大字典》,湖北辭書出版社、四川辭書出版社,1986年版,第139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