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非(日照職業(yè)技術學院 山東日照 276826)
高校乒乓球俱樂部式教學模式中分層教學法的有效應用①
韓非
(日照職業(yè)技術學院山東日照276826)
摘 要:俱樂部模式教學被廣大高校體育教學所采納,其相比于傳統(tǒng)課堂教學在課堂管理組織方面更加科學和全面,而將分層教學法運用到乒乓球俱樂部模式教學之中,不僅符合乒乓球教學的規(guī)律和特點,同時更能夠體現出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乒乓球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考核評定方式,更凸顯教學的人性化一面,同時,在此過程中更有助于學生乒乓球技術的掌握,是一種較好的教學模式。該文先對俱樂部模式教學的特點進行了闡述,然后對分層次構建普通高校俱樂部的實施情況進行了探析,分析分層次俱樂部教學符合高校乒乓球教學的優(yōu)勢。
關鍵詞:分層教學乒乓球教學俱樂部教學模式應用
體育俱樂部模式教學方式是依據學校人才培養(yǎng)的大目標制定出來,該模式教學中,學生有著更多的自主權選擇課程內容,充分體現出以人為本的培養(yǎng)理念,同時能夠充分挖掘個體的體育潛能,調動學生的體育參與積極性,促進學生體育專業(yè)技能的成長,以此養(yǎng)成良好的鍛煉習慣,促進終身體育觀念的形成。
分層教學方法是指在充分考慮學生個體差異的基礎之上,合理安排教學內容、采取相應教學手段、教學方法,對學生區(qū)別式教學。此方法能夠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每一名學生都能夠在此方法中獲得運動技能、運動知識、運動能力、運動意識等方面的完善與提升。
分層教學法能夠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群體的需求,俱樂部模式教學能夠讓學生更大程度的發(fā)揮自主性,將兩者有效的結合在一起,勢必會對體育教學效果起到助推作用,為此,文章以乒乓球教學為例,將分層次教學法應用到乒乓球俱樂部模式教學之中,探討其所能夠達到的預期效果,為其他學科奠定理論基礎,以期能夠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1.1“素質教育”發(fā)展的需求
素質教育強調教育的全面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新性,俱樂部式教學模式正是從面向全體學生的角度出發(fā),重視對學生體育參與興趣的培養(yǎng),強調培養(yǎng)學生體育運動參與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新性,注重以學生發(fā)展為本,促進學生整體身心素質的和諧發(fā)展。
1.2“健康第一”的核心教育理念
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明確指出:“健康體魄是青少年為祖國和人民服務的前提,是中華民族旺盛生命力的體現,學校教育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這句話告訴我們任何的體育教學內容、方法、模式,都應圍繞促進學生健康發(fā)展為目標,注重學生的體能發(fā)展,注重引導學生樂于參與體育運動。
1.3“終身體育觀”的形成特點
任何體育教學的總體目標都是定位于促進學生終身體育觀念的形成。終身體育觀念是指人一生的體育習慣,它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是在長期的體育鍛煉之中形成的行為習慣,所以,俱樂部式教學模式讓學生有了更多的選擇性,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體育運動項目,并樂于投身于其中。分層教學法針對不同類型的學生制定教學內容、手段,考核評定方法等,兼顧不同層次的學生,更容易提升學生參與的主動性,加強學生運動技能的形成,符合終身體育觀的形成規(guī)律。
1.4符合當代體育發(fā)展的潮流
實踐證明,只有當體育運動發(fā)展成為其生活的一部分,才能真正的發(fā)揮體育運動自身的作用,體育不但具有健身功能,同時具有社會化功能,體育已成為了提升人社會適應性的一種方法手段,所以,任何適合的方法,模式引導人主動參與到體育運動中來,都符合時代發(fā)展的訴求。
將分層次教學法應用到高校的乒乓球教學之中,教學以學生為中心,教師能夠正視學生的個體差異,教學之中對于學生的教育充分體現出因材施教的原則,更充分的體現出教學的靈活性。分層教學法為處于不同層次的學生量身定做了教學方案和練習計劃,為每一名學生制定了相應的學習策略,使學生能夠明確自己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即低技能水平的學生設立低的學習目標,高水平技能的學生設立高水平的學習目標,讓每一名學生都有著適合自身的清晰目標,讓大部分學生能夠通過努力就能夠完成自己的任務。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亦應該注重學生在技能學習方面的差異,注重觀察,對教學計劃實施及時作出動態(tài)的調整,以促進個體在不同成長區(qū)域的快速成長,并不斷的給學生制定更高一層次的成長目標,該調整應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之中,讓每一名參與到乒乓球運動中的學生都獲得大幅度的技能提升。
分層次教學符合教學的階段目標性,對每一名學生的能力要求更多的是側重對學生能力質上的提升,而不是追求強調在量上的提升,即讓學生都能夠得到充分的發(fā)展,為學生的乒乓球學習營造良好的空間環(huán)境,并時刻關注各階段中學生學習和掌握乒乓球運動技能水平的情況,對不同的技術標準來說,學生如何達到,也應有不同的方法可以選擇,因此選擇體育教學方法,要符合階段的目標性,教師在具體的教學操作過程中,從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角度出發(fā),制定能觀察學生行為結果的教學目標,使之貫穿于教學過程的始終,體現階段的目標性,使其成為教學的出發(fā)點和依據。
2.1因材施教,區(qū)別指導
俱樂部分層教學模式有效的解決了班級教學的因材施教問題,其核心思想是努力尋找班級教學與個別教學兩者之間的共同點,個別教學強調不同層次學生在自身原有基礎上的成長,這一點也是分層教學的核心理念,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教學要求亦應該體現出差異性原則,實施不同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讓技能較好的學生能夠得到進一步完善,技能較差的學生能夠獲得進一步提高。
2.2注重考核評價方法
(1)總結性評價。這一評價原則適用于初學選手,因為對于初學選手乒乓球教學內容設置的相對簡單,僅要求學生能夠掌握乒乓球的基本知識與技術即可,重在激發(fā)學生參與乒乓球運動的興趣,側重于引導效果,所以,采用總結性評價對于學生來講更為行之有效。
(2)形成性評價。這是一種相對性的評價方式,適用于對有一定乒乓球技術基礎的學生,這種方式更多的側重于評價學生習練過程中技能與知識體系的成長,是一種過程性評價方式,同時也是動態(tài)的評價方式,更有助于促進學生乒乓球知識與技術的提升。
(3)絕對評價與相對評價適度融合。評價方式并不是絕對的,教師要靈活掌握,并學會科學運用,對學生的技能掌握情況要做到真實準確的評價,然學生能夠清楚的認識到自己目前動作的優(yōu)缺點,能夠及時的調整并提升。
2.3打造一體化的課內外課堂
俱樂部式教學模式可以有效的促進課內學習與課外學習的結合,學生不僅可以在課內學習乒乓球知識與技術,同時在課外也能夠獲得指導與鍛煉的機會,讓課內、課外形成大的教學課堂,讓學生的練習能夠變得更加有效、高效。
2.4促進終身體育健身觀念的形成
在高校乒乓球俱樂部教學教學模式中應用分層教學法,滿足了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讓教學目標更具針對性,教學內容安排與教學手段的實施更具有效性。學生都需通過努力完成教師制定的教學目標,并可從中體會到完成目標的成功喜悅,進而讓學生更加喜歡乒乓球運動,增加其參與乒乓球運動的學習興趣與熱情,并以此進一步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乒乓球運動的價值,將其作為自身長期從事的運動項目之一,以此更好的解決課堂中“吃不飽”與“吃不了”的現象。
傳統(tǒng)教育評價理念更加注重表面的一些分數、合格率等問題,因此,課堂也只成為了學生完成考試的一個練習過程,完全抹殺了項目本身的趣味性,學生的學習目標也都定位于完成考試,獲得高分,而不是從內心想要去從事乒乓球運動。更有甚者,乒乓球成為了自身學習過程中的壓力,很多學生出現為了完成任務,獲取高分的困擾,完全有悖于終身體育健身觀念的形成規(guī)律。分層教學法結合俱樂部教學模式給予了這些問題一個很好的解釋,讓乒乓球運動真正成為了學生主動想參與的運動項目,讓學生能夠正確的認識到乒乓球運動的價值,喜歡上它,并將其作為生活、學習的一部分,伴隨終身。
參考文獻
[1]胡泯,冷際偉.淺析大學公共體育課中的乒乓球教學[J].大眾科技,2009(3):151.
[2]軒大領.淺論普通高校公體乒乓球選項課教學[J].科技信息,2010(20):256.
[3]汪磊,張立志,孫振杰.乒乓球初學者教學方法的實驗研究[J].科技信息,2011(10):264.
[4]單杜新.乒乓球教學中幾種思維過程及課堂表現的思考[J].科技信息,2009(36):578-579.
[5]樊永強.高校乒乓球普修課科學教學方法淺談[J].中國科技信息,2008(7):194,196.
[6]陳建勤,閆桂花“.分層教學”在我校高中女生籃球模塊教學中實效性的研究[J].新課程,2010(3):24-25.
[7]吳陳勇.對普通高校乒乓球教學現狀及對策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10.
[8]吳立柱,司鵬巧,陳瓊霞.對高校體育課學生選項情況的分析研究[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3):319-320.
作者簡介:①韓非(1983—),男,山東臨沂人,助教,研究方向:運動訓練學。
中圖分類號:G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5)02(b)-009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