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生應該回歸生活,因為社會的生活是教育內容的源頭,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們的情感體驗來源于生活,詩歌的內容、情感也源于生活,是社會生活的寫照和反映。本文從對話釣魚島事件、汶川地震、性觀念三個方面來探究高中語文古典詩詞中的道德情感教育,讓學生用情去悟理,用親身實踐去豐富自己的體驗,在體驗中實現(xiàn)了學生道德知識的內化。
【關鍵詞】道德情感;生活對話;釣魚島事件;汶川地震;性觀念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德國學者斯布朗格說過“教育就是喚醒”,語文教師通過激活學生的生活體驗,讓學生能夠對詩句理解得更深刻?!扒楦薪逃切撵`相接觸的教育,是一種在感化、陶冶中使學生的素質和品格得以升華的教育。沒有了情感,語文教學就會失去靈性、靈魂而變得蒼白無力?!鄙羁痰那楦畜w驗,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詩歌的理解,也能豐富學生的情感生活。語文教師應該把課堂教學過程與生活過程緊密銜接起來,把課堂的教學情境和學生的生活情境緊密銜接起來,讓學生與生活對話,在與生活的對話中培育學生的道德情感。
語文新課程目標的最顯著的特色就是回歸生活世界,各個目標不是孤立存在的,是生活世界的有機組成部分,所以課程目標的設定不能割斷學生與生活的聯(lián)系,而應該讓學生與生活有機融合。在詩歌教學中有效開展情感教育能夠幫助學生體驗生活并享受生活,提升、完善生活的質量,增進教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生存能力。詩歌中所蘊含的情感也是社會生活情感的折射, 把情感教育與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有機結合起來,讓詩歌教學向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開拓、延伸,使學生開闊視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滿足學生獲取知識的欲望,讓詩歌課堂充滿生活氣息,從而與個體的價值有機地結合起來,并指導個體的行為,讓道德情感培育的內容與形式真正融入了生活。
一、對話釣魚島事件
釣魚島事件觸發(fā)了中國人民的愛國熱情,但作為高中生缺乏理性的認知,做出過激的行為。有的學生參與日本汽車的破壞活動。我認為這是一個教育學生正確愛國的好機會,教會學生理性愛國。在講授愛國詩詞時,對話社會熱點,組織教學,更能夠加強詩歌教學的時效性和實效性。抓住學生感情的觸發(fā)點,抓住事理的感悟點,抓住與詩歌的結合點,教師與學生一起分析,一起對話生活,讓課堂的教學氣氛活躍起來,引導學生關注現(xiàn)實、關注社會生活,對學生進行道德情感教育,使學生在學習詩歌的過程中樹立理性的愛國情感。在課堂上與學生共唱《保衛(wèi)釣魚島》,在詩歌與歌詞中熱愛我們的中華民族。“保衛(wèi)釣魚島,掀起巨龍悲愴的風暴,誓在世界東方崛起,讓龍的傳人感到無比驕傲!”
二、對話汶川地震
汶川大地震破壞性極其強烈,造成了69227人遇難,374643人受傷,17923人失蹤。生靈涂炭,滿目瘡痍,這是全民族抗戰(zhàn),它要保衛(wèi)的不是土地,而是無數(shù)無辜的生命。已經(jīng)逝去的生命不可能重來,災難發(fā)生后地無分南北,人無分老幼,所有的人都同時向逝者的亡靈默哀,所有的人都同時向生命的尊嚴沉默。拋棄所有的冷漠,拋棄所有的自私,讓我們彼此珍惜,我們攜手同心,社會應該呼喚脈脈的溫情。從自然災害中教育學生,讓詩歌與災害對話,喚醒學生對社會的同情,對地震中母愛的感動,銘記感動的瞬間,培育道德情感。
這一幕讓瞬間成了永恒,“一定要記住,我愛你!”:當搶救人員發(fā)現(xiàn)她的時候,她,已經(jīng)死了,透過那一堆堆廢墟的間隙,可以看到她死亡的姿勢:雙膝跪地,上身匍匐著,雙手扶地,支撐著被壓得變了形的身體,在她的身體下面躺著她的孩子,包在一個紅色帶黃花的小被子里,因為母親身體的庇護,讓他安然無恙。那條永遠都不會發(fā)出的短信“親愛的孩子,如果你能活下去,一定要記得媽媽愛你”,感動的瞬間在此刻停駐。
三、對話性觀念
在某地600多名高中生中做的調查結果中,30%以上的人贊成結婚前的男女性行為,超過40%的人不在意,將近40%的人認為如果兩人情有所愿、一見鐘情是可以發(fā)生婚前性行為的,有將近150人明確承認發(fā)生過男女性行為,少部分人拒絕回答。據(jù)報道,某市某所高中,高考前體檢查出32名女生已有身孕。多少18歲以下的少女曾經(jīng)躺在冰冷的手術室,結束不該存在的新生命,這是一個讓教育者也讓社會警醒的問題。
高中學生的性觀念與性行為,已經(jīng)超出了世俗的界限,用“開放”一詞都不足以解釋當今的事實。網(wǎng)絡如此開放,社會輿論如此寬松,在開放的背后喪失的是對生活的責任。面對這種現(xiàn)象,性教育必須加強人格教育,要學生學會樹立正確的愛情觀,正確的性態(tài)度和正確的性行為。不管是社會還是學校,對婚姻倫理道德決不能漠視,對性道德觀念決不能淡薄。學生錯誤地理解愛情與性的關系,忽略了愛情的社會屬性。長此以往,對整個社會的性道德發(fā)展將造成惡劣的影響。學校、社會、家庭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學生的愛情教育急需解決。
在愛情詩歌教學中,讓學生與生活對話,不回避性教育,讓學生在有效的情感熏陶和交流中學會與人和諧相處,愛惜自己,具有社會責任感,建立正確的愛情觀與生命觀。對自己負責,對他人負責,對社會負責。
在教學中,語文教師要利用詩歌與生活的緊密關系,活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革新詩歌教學,讓學生走出課堂,將知識置于動態(tài)的生活之中,讓學生“以身體之,以心驗之?!睂嵤┣楦薪逃?,我們必須回到現(xiàn)實生活,讓學生接觸真實的生活,帶著生活的情境和自身的真實感受去解讀詩歌;讓學生形成樂觀堅強的生活態(tài)度,用正直善良與人交往,健全人格;讓學生激揚起對青春的熱情,帶著夢想前行。作為語文教師,應掌好青春的舵盤,做陽光的使者,樹立起真善美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參考文獻
[1]楊清.心理學概論[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12).
[7]張大均.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
作者簡介:閆輝,1982年生,教育碩士,學科教學語文,講師。(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