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改革標準提出讓學生能夠對文學作品進行初步的鑒賞和理解,并接受深刻內(nèi)涵與高尚情趣的感染,以之豐富學生精神世界的要求。學生不僅要對語言進行深入品味與琢磨,還要深刻領會文學作品中的內(nèi)在意蘊,從多個層面與角度進行文學作品的解讀。基于此,筆者結合自身實踐教學經(jīng)驗對高中語文小說細讀教學的有效手段進行深入解讀。
1.分析小說語言
在小說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對學生的語言解讀環(huán)節(jié)進行積極的鼓勵及引導,以使學生能夠探索文章的特點,切身收獲美的體驗。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大部分教師過于注重對段落的劃分、段意以及文章主旨的歸納總結,然而,這并不是小說中的實質性語言。相反,對小說的閱讀教學,教師應著眼于文章的咬文嚼字,從而實現(xiàn)文章背后意境的深入解讀。
比如,魯迅在《孔乙己》中這樣寫道:“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這句話我們應該怎樣理解呢?從語言形式上來看,“的確”和“大約”的意思是相反的,但魯迅卻將這兩個詞放在了一起,僅從形式上來看,這句話是有語病的。但如果我們從文章的實質性涵義進行深入剖析,可以發(fā)現(xiàn),這正是作者的感慨:“我”從未見過孔乙己的尸體,那我也就不能確切的說孔乙己肯定死了;但從現(xiàn)實角度分析,孔乙己的腿已經(jīng)被打斷,沒有收入能夠養(yǎng)活自己,人們對他的態(tài)度只是嘲笑和譏諷,那他怎么可能活下來呢?從“的確”和“大約”這兩個詞之間的矛盾中,我們能夠感受到魯迅筆下文字的張力,他的人文情懷也正是通過這里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xiàn):“我”對孔乙己充滿了憐憫,但也襯托出孔乙己的可悲與可恨。據(jù)此,我們可以深切體會魯迅心中對中國禮教下國人的憐憫與同情。
2.挖掘文章空白
小說中常常留有較多空白,對其挖掘和深思能夠體會細讀小說帶來的獨特魅力。對空白的深入解讀也正是高中小說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教師應想方設法讓學生體會作者在其字里行間埋藏的深刻意味。但這些空白并不具有足夠強的確定性,這就要求教師對學生的細讀工作予以引導,讓學生從多個角度和方向進行空白的挖掘與研究。
以魯迅的小說《祝福》為例,在文中,有這樣一段描寫:在祥林嫂被抓走之后,魯四老爺說了兩次“可惡”,而在衛(wèi)老婆子面前,魯四老爺又說了一次“可惡!然而......”這里怎樣解讀?深意何在?魯四老爺表面貌似那樣嚴肅深沉,而實際上是一個道貌岸然的偽君子,那句“然而”其實是魯四老爺?shù)娜松鷳B(tài)度:他對于什么都漠然和無所謂。再往下進行這個空白的品讀,很容易發(fā)現(xiàn)魯四老爺?shù)膬?nèi)心深處的極度冷漠,并自我開解至自己心平氣和的一個過程。實際上,這又與“我”在祥林嫂面前“說不清”的狀態(tài)又有什么區(qū)別呢?在這里,可以看出魯迅眼中中國傳統(tǒng)禮教下知識分子的含混不清與庸碌,進而更深一步折射出魯迅對人性的理解及批判。
3.把握文章整體
對小說進行文本細讀的過程絕不僅是停留在字詞的琢磨上,還需著眼于文章整體,“小題大做”。對小說結構的關注離不開對小說本身的藝術內(nèi)涵與藝術空間的探討,并最終落在人文關懷之上。也就是說,小說的閱讀不是將文章放在當時的社會之中,而要傳達出更深層次的人文關懷。
從對文本結構細致研讀的過程中,學生將累計和深化自身的知識儲備,以此提升整個語文課堂的深度,這是教學理論極難覆蓋的領域,只有學生對文本精細品讀和深入鉆研之后,才能夠進入這樣一種境界。
當然,對文本的整體把握也決不能僅僅只局限在整篇文章內(nèi),還需要對同類小說甚至與之有關聯(lián)的其他小說都有所涉獵,這樣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整體把握。文章的比較性細讀能夠培養(yǎng)出學生更廣泛的閱讀意識,并提升自身的語文素養(yǎng)和知識儲備。
對于小說的探索,必須從人物、語言等多個方面進行對比。比如,《守財奴》中葛朗臺臨死前拼命去抓神父的十字架,《儒林外史》中嚴監(jiān)生為了兩根燈草始終吊著一口氣,雖然時代不同,作家不同,但對這種吝嗇到極致的人性的嘲諷卻是高度類似。這就對高中語文教師在文學素養(yǎng)積累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不僅要注重提升學生對文本的解讀,更要鼓勵學生擴大自己的閱讀面,進而實現(xiàn)學生更高層次文學觀的塑造。
4.結語
文本細讀是高中學生語文文學素養(yǎng)提升非常有效的手段,教師務必要高度重視及大力推進,只有這樣,才能激起學生濃郁的閱讀興趣,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人文素養(yǎng)的滲透,從而挖掘出小說更深層次的內(nèi)涵和魅力。
袁久鉆,教師,現(xiàn)居江蘇東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