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語文教學過程中,一方面要重視學生知識的積累,另一方面更要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將書本知識和人文教育相結合,在語文教學中最大程度發(fā)揮人文關懷教育的作用。
一、人文精神教育的必要性
人文精神教育觀是現代教育價值觀的核心思想。教育的本質要求即是通過文化知識的傳播,創(chuàng)造和創(chuàng)新最終使得教育個體的學生走向社會,并推動社會的發(fā)展,學校所培養(yǎng)的人才主要也是適合社會發(fā)展需要并且極富主體精神的專業(yè)人才。人文精神的教學理念主要是重視個人自身的發(fā)展,同時將自身的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相結合,充分激發(fā)個體的潛能,使得個體能夠在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中準確的尋找自身的定位并在進行多變的社會活動時能夠正確的選擇和創(chuàng)新。人文精神教育觀在教學過程中主要體現在充分發(fā)揮人的主體性。教育的基本要求也在于發(fā)展人,完善人,因此教育最直接的目的也是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性。所謂主體性就是包括人的能動性、獨立性、自主性和創(chuàng)新性。這是對主體自身的能力和價值的評定。教育作為提高人類自身發(fā)展和進步的重要手段,在培養(yǎng)人的綜合素質,構建知識體系是要充分注重個體的主體性,因此發(fā)揚主體精神是現時代的社會主題,是貫徹人文精神教育觀的主要精神。
二、目前我國人文關懷教育的現狀
目前,人文教育越來越受到教育界的高度重視,在教育過程中教育者在將知識傳授給學生的同時,也要注重學生人文素質的提高。在我國傳統(tǒng)的教育過程中,不難發(fā)現,大多數教育者受傳統(tǒng)教育思想的影響比較大,認為知識的掌握和了解是教學過程中最重要的教學目標,并且由于受到多年應試教育的影響,考試的通過率成為評判老師教學質量和學生知識掌握水平的唯一標準,這也就使得老師忽略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澆灌式的教學方法,被動的學習模式使得人文關懷教育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三、加強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人文關懷的措施
1、老師要樹立人文觀念思想。所謂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也。老師是教學過程中一個重要的主體,老師作為課堂的引導者,就必須在教學過程中融入人文精神,在傳授知識的同時,積極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在初中階段,正是學生對事物有初步認知的階段,老師的一言一行都是為學生作著榜樣作用,因此老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就要樹立人文精神,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在學習之余能夠積極的去發(fā)現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
2、將人文精神與教材內容相結合,在教學過程中滲透人文關懷。語文的教學離不開課堂和課文,因此想要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就要從課堂教學入手。這就要求初中語文老師要充分了解教學內容,轉變新穎的教學模式,選擇合適的課堂契機,自然而然的將人文精神融入到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同時,感受到人文精神的融合。特別是在學習文言文時,通過文章的講解,自然的讓學生認識到古時文人墨客的中心思想以及想要表達出的人文素養(yǎng)。通過教材內容與人文精神的巧妙融合,推動初中人文關懷教育的發(fā)展。
3、在校園內營造人文關懷的氛圍。學生在學校學習的時間最長,而學校的整個環(huán)境氛圍對學生的學習習慣養(yǎng)成有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增強學校的人文關懷氛圍,對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養(yǎng)成有著重要的作用。同時,老師也要重視和學生的溝通,通過與學生的交流來拉近師生關系,激發(fā)學生的人文興趣,增強學生思想上的積極性。
4、重視教學質量,注重高層次的人文精神培養(yǎng)。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應該更加的貼近生活,在學習過程中聯系生活才不會讓學生產生距離感。人文精神應該來自于生活且服務于生活,因此,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更加地關注學生的生活和學習,實現生活和學習的統(tǒng)一。老師在教學中不能一味的只關注學習的掌握情況的學習進度,同時也要關心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各種情況,根據學生的反映對課堂做出適當的調整,以此來增強學生對人文關懷教育的理解。
5、在語文閱讀中融入人文關懷。作為提高語文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閱讀在語文教學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在閱讀中融入人文關懷,對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增強有著重要的影響。學生通過閱讀,不僅可以開拓視野,增加知識,拓展思維,同時也可以有效的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因此,老師可以從這一點著手,為學生選取具有人文精神的素材,一方面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一方面也順應了新課標對學生閱讀的要求。學生通過對富含人文精神素材的閱讀,在潛移默化中增強了學生的人文關懷,對學生的發(fā)展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郭宗濤,教師,現居山東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