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遠智 (集美大學誠毅學院公體教學部,福建 廈門361021)
一直以來,身體鍛煉的心理效益都是鍛煉心理學界研究的重點之一,一些國內(nèi)外研究者在關(guān)注身體鍛煉的長期心理效益的同時,也開始注意鍛煉的即時心理效益。張韌仁[1]通過對跑步機上各種負荷的跑步運動進行研究,分析了一次性身體活動對心理情緒效益影響的時程特征及輔以音樂下的情緒效應表現(xiàn)。賀亮峰[2]運用POMS量表測量體育活動對大學生心境和情緒的影響。另外,還有關(guān)于體育鍛煉與老年人情緒效應[3]、鍛煉情況與焦慮、身體鍛煉與情緒效應[4,5]等方面的研究。同時,國外相關(guān)領(lǐng)域也有較多研究成果,如Anita等[6]對有、無帶嬰兒的2組產(chǎn)后婦女的鍛煉情緒進行了研究,結(jié)果顯示2組并無顯著差異,經(jīng)過鍛煉,2組產(chǎn)后婦女的鍛煉情緒都有明顯改進;Damian等[7]認為鍛煉時配以愉悅和精力充沛表象能顯著促進精力恢復和提高愉悅水平;Justy等[8]用元分析方法對1980~2008年的105項有關(guān)鍛煉與情緒激活的關(guān)系進行分析,認為常規(guī)有氧鍛煉可使積極情緒激活增加,并且若能從短期和長期的相互作用上來審視鍛煉和情緒的關(guān)系,對其理解會更為全面。目前,已有的身體鍛煉即時情緒效益相關(guān)研究成果,主要是針對封閉式運動的,如跑步、功率自行車和太極等,而受更多人喜歡的開放性運動(open sports)如足球、網(wǎng)球和籃球等球類項目,由于常常是與一個或多個對手的競技比賽,運動結(jié)果存在勝負差別,使得研究過程較不易控制,因而項目的情緒效益特征也更為復雜。下面,筆者從即時情緒效益特征著手對男大學生籃球項目活動情緒效益情況進行了研究。
在大學生籃球選項課上,根據(jù)自愿原則抽取一定數(shù)量的男生進行測量調(diào)查,實際調(diào)查150人,有效人數(shù)135名,平均年齡20.34歲(其中最小18歲,最大24歲,SD(標準差)=1.28歲)。其中大一男生64名(47.8%),大二男生40名(29.9%),大三和大四男生分別為24名(17.2%)和7名(5.2%)。參與調(diào)查的學生每周參與籃球活動3次及以上的占70.9%,而2次及以下的占29.1%。
針對身體活動情緒的測量采用《身體活動情緒量表》[9],該量表是在《鍛煉誘導情緒量表》[10]和《主觀鍛煉體驗量表》[11]基礎(chǔ)上編制的,包括積極情緒維度、消極情緒維度、疲憊維度和平靜維度4個維度,量表的4個維度的克隆巴赫α系數(shù)分別為0.94、0.86、0.91和0.84,驗證性因素分析的結(jié)果分別是擬合優(yōu)度指數(shù)RMSR(0.05)、近似誤差均方根RMSEA(0.09)、擬合優(yōu)度指數(shù)GFI(0.90)、比較擬合指數(shù)CFI(0.92)和期望交叉驗證指數(shù)ECVI(0.82),量表采用五級計分制。在調(diào)查時,將參與調(diào)查男生根據(jù)對籃球愛好程度分為愛好組和普通組,2組參與者的籃球活動內(nèi)容相同。運動持續(xù)時間都為45min,整個調(diào)查過程持續(xù)60min。在此過程中分別進行3次調(diào)查測量,分別為運動前、運動中和運動后。運動前測量為開始運動前5min內(nèi)完成,運動中測量為運動持續(xù)到25min左右進行,運動后測量為運動結(jié)束后10min內(nèi)完成(見圖1)。
圖1 調(diào)查測量技術(shù)路線圖
運用SPSS 19.0對翻譯量表的內(nèi)部一致性信度進行分析,結(jié)果顯示,總量表克隆巴赫α系數(shù)為0.715,量表各維度的克隆巴赫α系數(shù)除平靜維度較低外(0.472),其余3個維度處于可以接受區(qū)間(積極情緒0.796,消極情緒0.820,疲憊0.791)。另外,運用Amos軟件對量表進行驗證性因子分析的模型擬合指標值如下:CMIN/DF=1.761(自由度),RMSEA=0.076,GFI=0.911,修正的擬合優(yōu)度指數(shù)AGFI=0.855,CFI=0.914,規(guī)范擬合指數(shù)NFI=0.827。由此可見,量表的模型擬合較好,結(jié)構(gòu)效度合理。鑒于量表中平靜維度的克隆巴赫α系數(shù)值低于可接受水平,研究中沒有對平靜維度得分情況進行分析。
為了獲取活動情緒總效益情況,對消極情緒和疲憊這2個負面情緒維度題項先進行反向計分(分析各維度差異情況時未進行反向計分),然后對所有題項得分加總后得出總分。經(jīng)分析,運動前、運動中、運動后活動情緒總分均值分別為28.358、33.134和30.119,標準差分別為6.071、6.122和5.612。所以,活動情緒總分的得分排序如下:運動中活動情緒總分>運動后活動情緒總分>運動前活動情緒總分,結(jié)合非參數(shù)檢驗(wilcoxon檢驗)可知,運動中活動情緒總分顯著高于運動前活動情緒總分(P=0.000<0.001)和運動后活動情緒總分(P=0.000<0.001);運動后活動情緒總分顯著高于運動前活動情緒總分(P=0.001<0.01)。上述結(jié)果證實了籃球項目對于男大學生活動情緒的積極效益,且這種效益在運動中最高,其次分別是運動后和運動前。
研究證明,用來完成工作或其他事務的積極情緒和機體活力恢復程度在鍛煉后會顯著增加[7]。研究中有關(guān)活動情緒量表各維度得分的統(tǒng)計顯示,積極情緒維度的運動前、運動中、運動后得分均值分別為6.649、7.495和7.343(見表1),經(jīng)非參數(shù)檢驗(wilcoxon檢驗),運動中與運動前、運動后與運動前的差異顯著性P值分別為0.001(<0.01)和0.000(<0.001)見表2),因而運動中和運動后積極情緒顯著高于運動前。這表明籃球運動對積極情緒具有促進作用。消極情緒維度的運動前、運動中、運動后得分均值分別為3.104、2.097和2.492,結(jié)合顯著性檢驗可知,運動中和運動后消極情緒顯著低于運動前(P=0.000<0.001),且運動中消極情緒又顯著低于運動后(P=0.026<0.05)。這說明籃球運動能有效降低消極情緒,且運動中降低消極情緒的效果好于運動后。
疲憊維度的運動前、運動中、運動后得分均值分別為4.6791、2.6343和3.5597,結(jié)合顯著性檢驗結(jié)果(見表2)可知,運動中和運動后疲憊感比運動前顯著降低,而運動后的疲憊感又顯著高于運動中,這說明籃球運動時男大學生疲憊感消除效果明顯,且運動中的疲憊感消除效果好于運動后。
表1 描述性統(tǒng)計量
為了解興趣因素對身體活動情緒的影響,分析在興趣因素影響下男大學生活動情緒的橫向與縱向變化情況,筆者重點分析了學生活動情緒的橫向變化情況,即2組學生活動情緒的差異狀況。數(shù)據(jù)分布檢驗結(jié)果顯示,各組數(shù)據(jù)均成正態(tài)分布,因而運用t檢驗分析2組男生的活動情緒差異情況,結(jié)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在積極情緒維度得分方面,普通組和愛好組在運動前、中、后皆具顯著性差異,其中運動前差異顯著性在P<0.05水平上,而運動中和運動后差異顯著性在P<0.001水平上。結(jié)合均值結(jié)果,普通組的運動前、中、后得分(均值分別為6.038、6.057和6.283)顯著低于愛好組(均值分別為7.049、8.432和8.037),這說明愛好組的籃球運動積極情緒效益好于普通組。
在消極情緒維度方面,2組在運動前和運動后得分上均具顯著性差異,其中運動前差異顯著性在P=0.008<0.01水平上,運動后在P=0.027<0.05水平上,而2組運動中得分不具顯著性差異P=0.113>0.05。結(jié)合均值結(jié)果,普通組的運動前和運動后消極情緒得分(均值分別為3.830和3.038)顯著高于愛好組(均值分別為2.630和2.136)。這表明在消極情緒的消除效果上,愛好組要好于普通組,尤其是運動后階段。
在疲憊維度方面,普通組和愛好組在運動前、中、后皆具顯著性差異,其中運動中差異顯著性在P=0.041<0.05水平上,而運動中和運動后都在P=0.003<0.01水平上。結(jié)合均值結(jié)果,普通組得分(均值分別為5.472、3.170和4.264)在運動前、中、后均顯著高于愛好組(均值分別為4.160、2.284和3.099),這表明愛好組的疲憊情緒消除水平要好于普通組。
綜上所述,籃球運動中,愛好組男生在活動情緒的積極情緒正效益、消極情緒消除效果及疲憊感消除等方面好于普通組。故可以推斷,興趣因素是男大學生籃球運動中活動情緒效應的一個重要影響變量。這樣的結(jié)論與教學實踐也不謀而合,該結(jié)論在提示興趣教學的重要性同時,也為大學籃球教育者更有效地開展籃球課提供了理論依據(jù)。
表2 檢驗統(tǒng)計量
表3 不同組別活動情緒差異t檢驗
1)男大學生籃球項目活動情緒效益在運動中最高,其后依次是運動后和運動前,這一結(jié)果既證實了籃球運動的活動情緒積極效應,又顯示了運動中和運動后不同的時程階段活動情緒效益存在差異。
2)籃球運動能有效降低消極情緒,且運動中降低消極情緒的效果好于運動后,這表明籃球運動對男大學生的情緒具有正性作用,在促進積極情緒和降低消極情緒方面作用明顯。
[1]張韌仁 .短期身體鍛煉對情緒狀態(tài)的影響 [D].上海:上海體育學院,2013.
[2]賀亮峰 .體育活動對大學生心境和情緒的影響實驗研究 [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7(4):481~482.
[3]毛志雄 .北京城區(qū)中老年人身體鍛煉與心理健康的關(guān)系情緒維度的研究 [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1996(12):5~10.
[4]晏寧,毛榮建 .身體活動與身體鍛煉的情緒效應 [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3(1):30~32.
[5]陳作松,季瀏 .身體鍛煉對情緒調(diào)節(jié)的影響機制述評 [J].心理科學,2003(4):740~744.
[6]Anita G C,Steven R B.Postnatal Women’s Feeling State Responses to Exercise With and Without Baby [J].Matern Child Health,2010,14:343~349.
[7]Damian M S,Jennifer C.Are we having fun yet?Testing the effects of imagery use on the affective and enjoyment responses to acute moderate exercise [J].Psych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2010,11:582~590.
[8]Justy R,Sarah B,The effect of regular aerobic exercise on positive-activated affect:A meta-analysis [J].Psych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2009,10:581~594.
[9]Lox C L,Jackson S,Tuholski S W,et al.Revisiting the measurement of exercise-induced feeling states:The Physical Activity Affect Scale(PAAS)[J].Measurement in Physical Education and Exercise Science,2000,4:79~95.
[10]Gauvin L,Rejeski W J.The exercise-induced feeling inventory:development and initial validation [J].Journal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1993,15:403~423.
[11]McAuley E,Courneya K S.The Subjective Exercise Experiences Scale(SEES):Development and preliminary validation [J].Journal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1994,16:163~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