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明星 ■國網(wǎng)蒙東檢修公司,內蒙古 通遼 028000
2013 年08 月14 日16 時03 分跳閘,故障相別為ABC 相,強送未成功。事故設備為220kV 烏大線,投運日期為1985 年2 月7 日。故障前線路運行狀況良好。發(fā)生故障的設備為8 號、9 號、10 號,塔型為LVZ型拉線鐵塔,呼稱高均為23.7 米,全高26.7 米,8 號-9 號檔距為313米、9 號-10 號檔距為356 米、10 號-11 號檔距為333 米導線型號為LGJ-300,導線排列方式呈水平排列,絕緣子型號:XP -6 瓷絕緣子。事故前烏大線帶有220kV 電壓運行,連接烏丹220kV 變電站和大板220kV 變電站。
電流差動保護動作,距離I 段保護動作,220kV 烏丹變重合閘不成功,強送不成功,故障錄波器顯示距離距220kV 烏丹變3.1KM、2.47KM、2.91KM;220kV 大板變電站保護裝置故障測距為87.03KM、80.2KM、84.4KM,故障相別為ABC 相,強送未成功。16 時23 分,組織人員進行事故巡線。16 時45 分,根據(jù)故障錄波器顯示位置距離,發(fā)現(xiàn)220kV 烏大線8 號、9 號、10 號塔傾倒。
(1)事故發(fā)生時故障桿塔所在區(qū)域天氣狀況為雷雨并伴有冰雹的強對流天氣,能見度較低,街區(qū)風力達到8 級,風速約為19.6m/s??紤]到此風速為烏丹縣城測得的風速值,而街區(qū)上有大型建筑物及綠化樹木等設施,對風速起了一定的消減作用,而事故地點非常開闊,風力較實測值高,經(jīng)氣象部門推測,這種條件下山區(qū)瞬間風力預計達到11 -12級。風速超30m/s,折算到導線的平均高度上,當時導線承受的風力為31 -35m/s,達到甚至超出本工程最大風速的設計臨界值(30m/s)。
(圖1 10號塔傾倒分析圖)
(圖2 8號塔傾倒現(xiàn)場圖)
(圖3 9號塔傾倒現(xiàn)場圖)
(2)故障發(fā)生地8、9、10、11 號塔均為拉線塔,位于耕地中,均處于略有凸起的山坡上,且兩塔之間較為開闊,方圓數(shù)公里范圍內無明顯高于地表的凸起物或遮擋。由于風力不是沿線均勻吹過,而是以風帶型式瞬間吹過,風帶下物品損壞將非常嚴重。初步判斷瞬時大風從9 號塔吹過,以左腿與橫擔連接點作受力分析,當有風力作用時,整基桿塔受到風向方向的力,這時要使合力達到平衡,左拉線拉力必然增大,水平方向與橫擔拉力平衡,垂直方向分力必然分解到左腿,加上當時桿塔受風作用時已經(jīng)產(chǎn)生擺動,使得左腿薄弱連接點強度不能滿足,使得左腿發(fā)生向塔內側的扭曲,扭曲后由于導線、橫擔重力使得左腿向下垮塌。這時全部橫擔、導線及右拉線向下的作用力全部加到右腿上,右腿不能滿足力的作用,受橫擔主動拉力作用發(fā)生了向塔內側的彎曲,但兩側仍受拉線作用,所以形成垂直壓在塔腿上的情況,最終造成9 號塔傾倒,9 號塔側倒對10 號、8 號塔產(chǎn)生側向作用力,且10 號、9 號塔亦在風帶附近,瞬時大風及外力造成10 號、9 號塔傾斜側倒。而7 號塔為耐張水平荷載較小、11 號為LVZ—23.7 米塔、12 號塔為23.7 米自立塔,距刮過線路的風帶稍遠,故避過此次風災造成的損壞。綜上所述,瞬時風速超出設計條件是造成此次倒塔的主要原因。拉V 塔受風力作用后產(chǎn)生擺動,桿塔結構強度不夠,擺動過程中使桿塔腿部受力失效也是發(fā)生倒塔的一個重要原因。另外,線路長期受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影響及滿負荷運行,個別桿件老化亦有可能成為此次倒塔的次要原因。
(1)拉V 塔線路在運行中,抵御強風能力較弱。
(2)應急物資緊缺,220 千伏及以上搶修塔儲備不充分。
(3)不能及時掌握極端天氣預警情況,無法提前針對薄弱線路采取有效措施。
(4)現(xiàn)階段極端氣候條件較多,線路巡視人員需根據(jù)特殊天氣情況進行線路特巡。
(1)對所轄線路存在拉線塔的進行重點巡視,檢查基礎、拉線穩(wěn)固情況,對全部拉線型鐵塔在進行一次全面的緊固。
(2)將烏大線8 號、9 號、10 號、11 號LVZ—23.7 米塔更換為自立鐵塔(設計確定塔型)。
(3)及時聯(lián)系氣象部門,對預告特殊天氣時提前檢查拉線塔穩(wěn)固情況,采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