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武,孫文琪
(東北農業(yè)大學 經濟管理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30)
伴隨著改革開放35年的進程,中國農業(yè)領域也經歷了由計劃向市場方向的重大改革,與此同時,以微觀主體獨立決策的現代農業(yè)經濟學也已引進了30多年。20世紀80年代開始實施的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賦予了農民生產經營自主權,而隨之深入推進的市場導向改革基本實現了農戶的獨立決策者地位。因此,以農戶獨立決策假設的現代農業(yè)經濟學的經濟模型似乎也應當普遍適用。即農戶可以按照自己的個人特征和家庭結構等資源稟賦的條件進行種植具有比較優(yōu)勢的作物,農戶種植決策是獨立的,那么,農戶種植作物的種類則不受任何人的影響,農戶的教育程度、種植經驗是影響農戶種植決策的主要因素。農戶的種植決策受到農民的個人特征和家庭結構的影響,農民的年齡和文化程度及家庭勞動力的個數都對農戶的種植決策有顯著的影響(宋軍,1998;高啟杰,1999;顧俊,2007;李楠楠,2014;張明楊,2014;馮俊,2015)。
一塊土地上可以種植的作物是由該土地的地形、地貌以及配套的生產設施等決定的。在此基礎上,農戶根據自身的條件(如生產能力以及自己的土地規(guī)模等)進行生產決策的。然而,農戶獨立決策生產對象并非是完全獨立的,其往往會受到相鄰地塊內的其他作物的生長特性以及生產特性的影響(灌溉、施肥和噴灑農藥要求的一致性)(楊志武,2010)。
上述的研究認為,農戶種植決策受到個人的特征及家庭結構變量的影響,但是沒有考慮到周圍農戶決策對于農戶決策的影響,本文認為,如果考慮到周圍農戶種植決策的影響,在農戶種植決策模型里面加入周圍農民種植決策這個變量,那么很可能農民在種植決策及農業(yè)技術選擇時,會更多的考慮周圍農戶的決策,而農戶的個人特征和家庭結構變量沒有什么影響。
本文擬驗證的是農戶的教育程度、種植經驗可能對于農戶種植決策的影響不顯著,農戶種植決策會受到周圍農戶種植決策及地塊面積的影響。
假定有兩種不同的作物可供農戶種植選擇,一種作物的生長特性會存在負外部性的影響,假定沒有交易費用發(fā)生,那么農戶A的種植決策如下:
1.考慮周圍農戶種植決策,種植同種作物。此時假定A的種植收益率為r1,土地面積為t,A的收益函數為:
2.自己獨立決策,種植具有比較優(yōu)勢的作物。若A獨立決策,種植和周圍農戶不同作物,其收益率為r3,由于負外部性引起作物受影響的地塊面積為t0,受影響地塊的收益率為r2,A的收益函數為:
令1和2的決策收益相等,求出最小經濟規(guī)模
則最小經濟規(guī)模為:
農戶A在種植決策選擇時,考慮他的地塊的面積與最小經濟規(guī)模的比例及周圍農戶決策。
本文的數據來源對黑龍江和江蘇共8個村民小組364戶農戶的調研,采取入戶調查方式,調查農戶的個人特征、家庭結構、地塊數、地塊面積、種植作物的種類等,對于農戶的逐個地塊詢問其在這個地塊的種植決策,相鄰地塊的種植決策等問題。
本文通過描述農戶生產在品種布局、害蟲防治、灌溉等方面的一致性程度來判斷不同作物負外部性強弱,由表1可以看到水稻對灌溉的要求程度很高,玉米、桑樹對病蟲害防治的要求高,因此,本文認為,水稻、桑樹、玉米的負外部性強,樣本地區(qū)的其余作物外部性弱。
表1 農戶進行田間管理時間一致性的分布 單位:%
由表2可知,樣本地區(qū)戶均擁有地塊3.9塊,土地呈現細碎化狀態(tài)。
表2 地塊數量分布情況 單位:%
由表3可以看出,樣本地區(qū)地塊面積平均為4.5畝,規(guī)模較??;江蘇地區(qū)地塊面積平均為1.8畝,黑龍江地塊面積平均為7.7畝;樣本地區(qū)不但地塊細碎并且規(guī)模小,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農戶的種植決策。
表3 地塊面積分布情況 單位%
本文驗證的是農戶種植決策是否受到周圍農戶決策的影響,如果周圍農戶決策對農戶種植決策的影響顯著,那么農戶的個人和家庭的基本特征因素的作用很小甚至是不顯著。
本文將農戶種植決策是否與周圍農戶一樣的選擇設為被解釋變量,分為“是”和“否”,是一個典型的二元選擇問題;影響農戶種植何種作物的決策各個因素設定為解釋變量,因此,采用LOGIT模型進行實證研究,其中Xi為農戶種植行為的各個影響因素,α為常數項,βi為各個影響因素的回歸系數。模型如下:
影響農戶種植決策的具體變量如下:
表4 相關變量的定義和預期方向
表5 樣本數據的統(tǒng)計學分析
Y為被解釋變量。表示農戶種植決策的選擇。X1,X2,X3分別表示農戶的年齡,農戶的文化程度及農戶家庭勞動力的數量。已有的研究表明,農戶的種植決策和農戶的種植經驗有關,農戶的年齡越大,種植經驗越豐富,農戶可能會傾向種植經驗相對豐富的作物。農戶的文化程度越高,說明農戶具有一定接受風險的能力,農戶越可能接受新技術,農戶就越可能種植收益相對較高的作物。農戶的家庭勞動力越多,農戶越可能種植具有比較優(yōu)勢的作物。
本研究認為,如果周圍農戶的種植決策對于農戶的決策影響顯著,那么,農戶的年齡,農戶的文化程度及農戶的家庭結構對于農戶的決策沒有顯著影響。
X4,X5分別代表農戶的地塊面積及其平方,本研究認為,農戶地塊面積越大,農戶越愿意按照自己的意愿種植作物,不會考慮周圍農戶的種植決策。但是,地塊面積會有一個門檻值,在門檻值以內,農戶的面積達不到最小經濟規(guī)模,農戶的種植決策將會受到周圍農戶決策的影響,農戶考慮成本收益之后可能會種植與周圍農戶同樣的作物;如果農戶地塊面積超過了門檻值,則農戶的種植決策完全不需要考慮周圍農戶的決策,自己按照自己的意愿進行種植決策。
本研究認為:農戶的地塊面積與農戶的種植決策不是線性相關的,而是應該呈現倒U型的態(tài)勢。
X6代表不同作物種植的比例,如果一個村莊種植某種作物的比例越高,那么說明農戶與周圍農戶的決策相同的概率越高。
D1表示周圍農戶的種植決策,分為種植負外部性強的作物和負外部性弱的作物,如果周圍農戶種植負外部性強的作物,那么相鄰農戶做決策時就需要考慮與周圍農戶種植相同的作物,避免負外部性帶給地塊不利的影響。
本研究認為:周圍農戶種植決策是相鄰農戶種植決策的主要影響因素。
D2為地區(qū)虛擬變量。
本文通過運用EViews 7.0進行回歸,回歸結果如表6所示。
表6 模型的估計結果
從表6的實證結果得出,周圍農戶決策的系數為正,并且在1%的水平上顯著,表明農戶的種植決策受到周圍農戶種植決策的影響,如果周圍農戶種植外部性強的作物,相鄰農戶種植同種作物的概率比較大。
表示地塊面積的兩個變量都通過了顯著性檢驗,表明地塊規(guī)模是影響農戶種植決策的主要因素,地塊規(guī)模與農戶的種植決策呈現倒U型的態(tài)勢,隨著地塊面積突破門檻值,農戶的種植決策是不需要考慮周圍農戶決策的,自己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種植優(yōu)勢作物。
農戶的個人特征與家庭結構對于農戶決策的影響統(tǒng)計學上不顯著,與本文提出的假說吻合。
作物的播種面積的比例回歸系數為正,通過了1%的水平顯著性檢驗,與本文預期的方向一致,說明作物播種面積比例越高,農戶受到周圍農戶種植決策影響越大。
從上述的分析結果可以得出,周圍農戶決策和地塊規(guī)模是影響農戶種植決策的主要因素,以往的研究假定農戶是獨立決策的,不受周圍農戶決策的影響,因此,農戶的個人特征和家庭結構變量的作用很大,而本文的研究得出,如果農戶的種植決策受到周圍農戶的影響時,農戶的個人特征和家庭結構變量對于農戶種植決策的影響是不顯著的,以往的研究結論需要做修正,這樣結論會更準確。
本文通過對黑龍江和江蘇364戶農戶的調研得出,農戶的種植行為主要受到周圍農戶種植行為的影響,周圍農戶種植的種類決定了其他農戶的種植種類,周圍農戶選擇外部性強的作物,則相鄰農戶選擇同種作物的概率越高;周圍農戶選擇外部性弱的作物,則相鄰農戶可以不受影響,可以種植任何作物。
地塊面積影響著農戶的種植決策,當地塊面積超過門檻值時,農戶的種植決策不受周圍農戶決策的影響,農戶可以按照自己的種植意愿進行種植。在地塊規(guī)模沒有超過閾值之前,農戶的個人特征及家庭結構對于農戶種植決策的影響可能是不顯著的,因此,在進行農戶生產行為研究時應注意小規(guī)模農戶很可能不是獨立決策的。
農戶要想成為真正獨立決策者,按照自己的種植意愿種植具有比較優(yōu)勢的作物,那么就應該促使土地向新型農業(yè)經營主體流轉,實現土地規(guī)模經營;由于土地規(guī)模及地塊細碎的限制,農戶在種植決策上不可能向美國的農場主那樣按照市場導向來進行種植決策,農戶的種植決策要受到周圍農戶決策的影響。
[1]宋軍,胡瑞法,黃季.農民的農業(yè)技術選擇行為分析[J].農業(yè)技術經濟,1998(6):36-44.
[2]高啟杰.農業(yè)技術推廣中的農民行為研究[J].南方農村,1999(5):47-50.
[3]顧俊,陳波,徐春春,等.農戶家庭因素對水稻生產新技術采用的影響——基于對江蘇省3個水稻生產大縣(市)290個農戶的調研[J].揚州大學學報:農業(yè)與生命科學版,2007(2):57-60.
[4]李楠楠,李同昇,于正松,等.基于Logistic-ISM模型的農戶采用新技術影響因素——以甘肅省定西市馬鈴薯種植技術為例[J].地理科學進展,2014(4):542-551.
[5]張明楊,陳超,譚濤,等.中國農戶玉米播種面積決策的影響因素分析[J].南京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3):37-43.
[6]馮俊,王愛民,張義珍.農戶低碳化種植決策行為研究——基于河北省的調查數據[J].中國農業(yè)資源與區(qū)劃,2015(1):50-55.
[7]楊志武,鐘甫寧.農戶種植業(yè)決策中的外部性研究[J].農業(yè)技術經濟,2010(1):2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