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紡織大學服裝學院 湖北武漢 430073)
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的不斷進展,越來越多即將瀕臨失傳的傳統(tǒng)文化被及時挽救回來。自2005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和國務院發(fā)出《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以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與保護取得豐碩成果。在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名錄公布單上,古老的民間手工藝品——陽新布貼赫然在目[1]。
布貼亦稱補花,是一種古老的民間貼補工藝,是集繪畫、剪紙于一體的,極具民俗味的貼補繡實用藝術。陽新布貼主要是利用邊角碎布料,在其底上拼成各種圖案,先用漿糊貼牢,再用針線沿著圖案紋樣的邊鎖繡、固定的藝術形式。古時,湖北陽新縣隸屬楚國,建縣始于公元前201年,由于其發(fā)展歷史悠久,其傳承也是由農村婦女代代相傳,口口相授,所以陽新布貼并無文字可考,但它是陽新人民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非常頻繁的布制物品,從世代沿襲流傳下來的諸多風格來看,體現出其原汁原味的楚風神韻,閃耀著荊楚文化的光輝。長期以來,陽新布貼在陽新民間廣為流傳,已經成為一種獨特的工藝美術形式,反映了勤勞智慧的陽新農村婦女在貧苦的生活中對美的追求,對多彩生活的向往,對豐收的喜悅和家庭的美滿的幸福展現。
陽新布貼的圖案造型稚拙古樸,極盡民間吉祥世俗審美的質樸情愫。其中吉祥圖案造型表達了陽新人對美好生活的期盼。陽新布貼的圖案造型設計不局限于譜本,無需用筆,心象造型,盡隨作者的巧手拼接而成,所有作品無一雷同的組合圖案。
陽新布貼的圖案多運用象征造型,運用諧音、寓意等手法,如用——鳳(鳳呈祥)、——魚(魚獻寶)、——梅(梅呈五福)等巧妙意用。這些圖案紋樣很少有具象形態(tài),都是粗獷古樸的外形來表現人或動植物的形態(tài)。在構成上,這些元素不一定都按序排列,如“福壽雙全”,壽字居中,福(幅鼠)和全 (雙錢)位于兩邊,這種布局構成將農村勞動者質樸的審美及對美好生活的祈愿展現的淋漓盡致。圖案雖處理夸張,但只求神似,物象造型原始稚拙,
陽新布貼取材廣泛、圖案精美、內涵豐富,多來自傳統(tǒng)民俗中的宗教、戲曲、神話傳說、民間故事等,有飛禽走獸、花草樹木、人物、動物、植物等,題材豐富多彩。如觀音坐蓮、鳳戲牡丹、金雞鯉魚等具有吉祥寓意的圖案裝飾紋樣。每種圖案各采用暗喻、諧音、類比等手法,以表達一定的寓意。如用老虎鎮(zhèn)邪祛災(如圖1),做成小孩穿戴的饞兜,既美觀又體現出家長對小孩驅災避邪的夙愿。其中吉祥寓意類的題材都有很多,如鯉魚跳龍門、獅子滾繡球、金線吊葫蘆、虎佑平安、鵲登梅、魚戲蓮荷、觀音坐蓮、天女散花、金玉滿堂、花開富貴等等,每幅布貼主題都表現祈求人壽年豐,或祝?;橐鲂腋?,或寓意子孫繁衍,或希望早日成材等寓意。
陽新布貼色彩處理突出黑漆點金,色彩豐富鮮亮。雖是邊角碎布但經過農婦的搭配重組,呈現出極為豐富熱鬧的色彩以及不同面料重構后的特殊肌理效果。陽新布貼多黑底布上貼補很多種鮮亮色彩的布料,大紅配大綠,色彩極為熱鬧,體現出民間世俗審美情趣。陽新布貼除了大塊面的色彩對比,在細節(jié)裝飾上也盡顯制作者的心思。在貼補處或其他裝飾部位,會用精心挑選的彩線作繡飾。每一件作品,對于邊緣的處理,布片之間的銜接,無不做的無微不至,一絲不茍,其作品精致的美不勝收。(如圖2)
圖1 饞兜
圖2 兒童背褂(背面)
陽新布貼作為民間喜愛之物件,原始稚拙的物象造型,圖案組合構成浪漫無羈的布貼一度被制成實用物,有家具裝飾用品,更多的是小孩的衣物、鞋帽、玩具等,應用廣泛。陽新布貼常常在親戚朋友家有小孩做滿月、生日喜慶之時作為賀禮相送。這一傳統(tǒng)的民間工藝品還曾被中外專家譽為“神奇的東方特有的藝術品[2]”。具當年發(fā)現并挖掘陽新布貼的陽新縣文化館副研究員尹關山先生對陽新布貼的藝術特色有這樣的評價:陽新布貼題材傳統(tǒng),具有明顯的地方生活氣息,特別是其色彩表現得十分濃烈;在造型上,體現出原始野逸的質樸;構圖浪漫,不拘時空,天上人間,不拘常理,隨意組合;在制作上精工細繡;紋樣豐富多樣,形成了豐富的體系,實用物具達5系30余品種,令人眼花繚亂[3]。
陽新布貼是一種獨特的視覺語言,可以為現代服飾設計提供豐厚的寄養(yǎng)。隨著人們對民間藝術日益重視,陽新布貼的開發(fā)利用價值也被挖掘出來,許多藝術家也開始探尋中國傳統(tǒng)藝術的魅力。陽新傳統(tǒng)布貼藝術的紋樣、圖示、符號、工藝等,在室內軟裝設計、商品包裝設計、現代吉祥物設計,特別是現代服飾設計方面,有很大的設計空間。
圖3 陽新布貼與紅安大布的現代產品設計
圖3是我們做的有關陽新布貼在服裝設計中的應用的嘗試。借鑒陽新布貼中鮮亮色彩的對比,三角形、方形的幾何形態(tài),以及邊緣的毛須裝飾,體現出陽新布貼色彩及粗狂風格在現代服裝設計中的應用。
形態(tài)藝術民間布貼藝術是人們理解生活、表達情感的符號形式,它負載著人們對宇宙人生感悟的“集體無意識”,保留著原始藝術的自發(fā)性、原始思維等特點[4]。陽新布貼以浪漫吉祥、古樸粗獷和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呈現出人們的精神觀念、內容、形態(tài)、風格及標準等方面的生活化、風俗化。在保護與傳承中應結合自身的特色與現代服飾設計相結合,走出一條可持續(xù)的生產性保護路子。
[1]劉魁立.論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J].河南社會科學, 2007;(1) .
[2]毛新香.陽新布貼:重放光彩會有時[N].黃石日報,2006-11-23.
[3]吳建新.陽新布貼 盡顯楚風古韻[M].湖北:湖北畫報,2010.
[4]劉重嶸.陽新布貼的藝術語言特色及其傳承[J].服飾導刊 ,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