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繁威
分層次教學就是教師在安排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進行教學手段選擇時,[1]根據(jù)學生的個性差異及接受事物的能力大小,進行“有區(qū)別”的分班教學。本次實驗的主要目的是通過對比普通高校中羽毛球教學的不同模式。
本次研究選擇學校2015級的4個網(wǎng)球教學班共200名同學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將其分為兩組,A組100名學生(男生66人,女生34人)作為實驗組,采用分層次小班教學;B組100名學生(男生57人,女生43人)作為對照組,采用普通大班教學。
(1)文獻分析法:通過學校圖書館、計算機網(wǎng)絡等方法對論文、期刊、書籍、網(wǎng)站上的文獻資料進行搜集研究,明確分層次小班教學的開展方式,確定分層次教學法可能為學生及課堂帶來的積極作用。(2)實驗法:在開班教學前,分別對實驗組及對照組學生的羽毛球基礎即:正反手底線擊球、發(fā)球等技術進行測定,然后實驗組根據(jù)學生的不同水平及個人意愿實行分層次教學,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的大班教學模式。(3)觀察法:在同一學期中,定期對兩組學生的到課情況、上課積極性及羽毛球技術掌握情況進行觀察,在期末對兩組學生的教學結果進行綜合評價。(4)問卷調查法:對兩組學生的羽毛球基本知識、羽毛球技術及對課堂的滿意程度進行問卷。
表1是兩組學生在進行教學前后,在60秒內的正手擊球個數(shù)的前后對比表,從表中可以看出,實驗組教學后的平均擊球個數(shù)及最高擊球個數(shù)都有所增加,而對照組的最高擊球個個數(shù)雖有所增加,但平均個數(shù)卻有所下降。
表2 實驗前后兩組學生60秒內反手擊球個數(shù)
表2是兩組學生在進行教學前后,在60秒內的反手擊球個數(shù)的前后對比表,實驗組教學前后的平均個數(shù)及最高個數(shù)變化明顯比對照組大,同時,對照組教學前后最低個數(shù)由27降為24,而實驗組僅從26降到25。
表3是一個學期中兩組學生的到課情況,可以明顯看出,對照組缺席3次以上的人數(shù)要大大多于實驗組,同時,實驗組中為缺課的人數(shù)有89人,而對照組僅有73人。
表4 學生對課堂的滿意程度
表4是通過問卷調查統(tǒng)計的學生對課堂教學的滿意程度情況,從表中可見A組80%的人對課堂教學模式都很滿意,而B組僅有21%,同時,實驗組沒有對課堂不滿意的學生,而對照組有10個。
(1)分層次小班教學是以學生的意愿及水平為基礎的,它不僅提高了學生的上課積極性、使各個層次的學生根據(jù)自身的不同情況確立不同目標并自主地投身到課堂學習中,使學生技術技能及綜合成績得到深層次的發(fā)展,還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師生的交流,促進了師生的友好關系,建立了良好的教學環(huán)境。
(2)分層次小班教學具有較強的針對性,[2]在進行課堂教學時,對于不同水平及不同類型的學生,其具有不同的教學要求及教學方法,這不僅能有效提高學生的自信心,還能使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增強其自身的成就感。同時,教師制定的不同教育方式,不僅能使學生得到個性化的發(fā)展,還能有效提高教學質量。
(3)通過本次實驗研究可以發(fā)現(xiàn),在羽毛球教學中采用分層次教學法,不僅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了學生的身體素質及運動能力,還大幅度減少了學生的缺課現(xiàn)象,增強了學生對課堂的滿意程度。
[1]譚軍輝.“分層升降”教學法在普通高校羽毛球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體育世界(下旬刊),2013(11):116~117.
[2]曾進輝.分層次教學法在高校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山東農業(yè)工程學院學報,2014(03):187~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