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慧
(湖北省洪湖市中醫(yī)醫(yī)院,433200)
2012年6月~2013年12月,筆者采用清熱通痹片內服和外敷止痛散治療濕熱痹阻型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61例,取得比較滿意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2012年6月~2013年12月,共觀察95例,均為我院風濕病科住院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61例,其中男22例,女39例;年齡23~68歲,平均(45.23±7.05)歲。對照組34例,其中男10例,女24例;年齡25~64歲,平均(44.38±6.23)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均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1)參照1987年美國風濕病協(xié)會制定的類風濕診斷標準[1]。①晨僵至少1h,超過6周;②不少于3個關節(jié)腫脹,達到或超過6周;③腕、掌指或近端指間關節(jié)腫脹,超過6周;④對稱性關節(jié)腫脹,超過6周;⑤皮下結節(jié);⑥X線示骨質疏松或骨侵蝕;⑦類風濕因子陽性。以上7條中具備4條即可診斷。(2)按照衛(wèi)生部制定的《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濕熱痹阻型分型標準[2]:關節(jié)腫脹疼痛如火燎,晨僵,活動受限,兼發(fā)熱,伴口渴心煩,便干尿赤,舌紅,苔黃或燥,脈滑數(shù)。
治療組:采用內服清熱通痹片和外敷止痛散治療。兩種藥均由我院制劑室生產。(1)清熱通痹片組方:雷公藤、蒼術(麩炒)、防己、萆薢、黃柏、土茯苓、地龍、忍冬藤、川牛膝等。每次3片,日3次,飯后服,10d為1個療程。(2)外敷止痛散:由透骨草、乳香、沒藥、赤芍、紅花、自然銅、雷公藤等組成。先將外敷藥粉倒入容器內,加入適量的白酒或醋攪拌均勻,和成稀泥狀,根據(jù)患者病變部位大小,取適中調好的藥泥外敷于患處,外裹一層塑料紙后,用紗布固定,24h換藥1次,10d為1個療程,或腫脹消失后停用。有皮膚潰爛、外傷化膿者不宜敷用。
對照組:采用口服尼美舒利膠囊(廣州白云山制藥有限股份公司生產),每次0.18g,每日2次,10d為1個療程。2個療程后觀察兩組療效。
療效標準:依據(jù)《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擬定。治愈:關節(jié)腫脹、疼痛及發(fā)熱消失,實驗室檢查正常;顯效:關節(jié)腫脹、疼痛明顯減輕,無發(fā)熱,實驗室檢查有好轉;好轉:關節(jié)腫脹、疼痛及發(fā)熱有所減輕,實驗室檢查有所改善;無效:關節(jié)腫脹、疼痛、發(fā)熱癥狀及實驗室檢查無變化。
關節(jié)疼痛程度評分標準[3]。視覺模擬評分法(VAS):0分,無痛;1~3分,輕度疼痛,不影響工作生活;4~6分,中度疼痛,影響工作不影響生活;7~9分,重度疼痛,影響工作及生活;10分,劇痛。觀察血沉(ESR)、C-反應蛋白(CRP)治療前后的變化。
結果: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治療組與對照組療效比較(例)
由表1可見,經統(tǒng)計學檢驗,表明治療組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
兩組治療前后疼痛評分比較,見表2
表2 治療組與對照組患者疼痛評分比較(±s,分)
表2 治療組與對照組患者疼痛評分比較(±s,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1
?
兩組治療前后血沉、C-反應蛋白的比較,見表3。
表3 治療組與對照組實驗室檢測結果比較(±s)
表3 治療組與對照組實驗室檢測結果比較(±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P<0.01;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
不良反應:主要是胃腸道不良反應。治療組無1例出現(xiàn)胃腸道反應,對照組34例中有6例出現(xiàn)胃脘痛,經對癥處理后,癥狀消失。
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RA)是一種病因不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亦屬彌漫性結締組織病,以關節(jié)滑膜炎癥為主。其活動期的臨床表現(xiàn)多為關節(jié)紅腫熱痛,晨僵,關節(jié)活動不利,伴口渴,便干尿赤,喜冷惡熱等,屬中醫(yī)學“痹證”范疇,屬熱痹。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急性活動期皆因風濕熱邪侵襲,或風寒濕痹日久郁而化熱,或素體陽盛或陰虛內熱,感受外邪之后易從熱化;或過食肥甘厚膩之品,致濕熱內生。濕熱流注經絡關節(jié),氣血痹阻不通而為痹證。熱邪與人體氣血相搏,痹阻經絡關節(jié),氣血不通則痛,故關節(jié)紅腫熱痛。濕熱傷津,故伴口渴,便干尿赤。治以清熱除濕、活血通絡為主。
清熱通痹片和止痛散為我院自制藥,組方中主要使用雷公藤。雷公藤具有祛風除濕,活血通絡,消腫止痛之功,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證明[4-5]:雷公藤具有阻止表皮細胞DNA合成的作用并抑制細胞絲狀分裂速度,又具有非特異性抗炎作用及較強的免疫抑制作用,還有改善血液理化特性和微循環(huán)。
清熱通痹片中蒼術燥濕健脾,祛風濕,配清熱藥同用,以化濕清熱;黃柏清熱燥濕,瀉火解毒;防己、萆薢清熱利濕,分清別濁;土茯苓解毒利濕,通利關節(jié);地龍通經活絡,性寒故能解熱疾;忍冬藤清熱解毒,除經絡之風熱而止痛;川牛膝強筋骨,活血通絡,更是引藥下行,使?jié)駸嶂緩南聻a之。外敷止痛散中自然銅味辛而散,活血散瘀止痛,常配乳香、沒藥、紅花等活血化瘀之藥同用,亦能消腫止痛;赤芍清熱涼血,散瘀止痛;透骨草亦能祛風濕通經絡。以上諸藥分別內服外敷,共奏清熱除濕、活血通絡之功。內外兼治,標本兼顧,以求盡快控制病情。通過臨床觀察發(fā)現(xiàn),治療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且無胃腸道不良反應,特別適合胃部不適者采納,臨床值得借鑒。
[1]彭興 .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研究進展[J].新醫(yī)學,2002,36(1):4-6.
[2]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 .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29-30,137.
[3]明玉華 .痛風寧飲和外敷止痛膏治療痛風性關節(jié)炎的臨床觀察[J].湖北中醫(yī)雜志,2008,30(8):46.
[4]李瑞林,舒達夫 .雷公藤的研究與臨床應用[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89:261-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