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兵文 (山東省威海市文登區(qū)葛家中學,264422)
基于《課標》理念對學法指導的思考
呂兵文 (山東省威海市文登區(qū)葛家中學,264422)
新課改更加重視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課堂教學不僅重視教師教得怎樣,也更加重視學生學得怎樣,關注學生學習的效果,以此評價教師的教,促進教師教法的改進。學法指導的提出進一步彰顯了以學生的發(fā)展為中心的課改理念。
《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標》)在課程基本理念中指出:“要以學生的發(fā)展為中心,幫助學生學會體育與健康學習”,強調“十分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的能力,促進學生掌握體育與健康學習的方法,并學會體育與健康學習”。
《課標》倡導以學定教,以學促教。在關于“學法指導”的討論中,許多教師圍繞“學法指導是不是等同于教法”,或者“學法指導是不是歸屬于教法的范疇”展開了激烈的辯論。其實學法指導與教法都指向了學生的學習,其終極目標都是改善學生的學習,只是視角不同而已。
學法指導側重于學生的學習,是教師站在學生的立場指導學生如何學好、學會某教材,直至會學,關注的重心是學生。
學法指導與教法和“教學目標與學習目標的區(qū)別”的研討類似,指向是相同的,但有所區(qū)別,教學目標的主體是教師,學習目標的主體是學生,目的相同,但視角不同。
學法指導的提出,更加強調了學生在教與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凸顯了《課標》的“以學生發(fā)展為中心”的理念。
學法指導,讓教師進一步領悟什么是“蹲下來跟學生交流”,什么是“站在學生身后去教”。讓教師深入思考:我們這樣教學生能理解嗎?學生不能領會我們的教怎么辦?這必將引發(fā)教法的改進,促進教法進一步向有效性、高效性發(fā)展。
學法指導,引導教師將目光再次聚焦到了學生身上,進一步去審視教師的教法:教師示范動作的目的是什么?學生能完成達到嗎?這個練習的安排想讓學生學到什么?學生能通過練習掌握本節(jié)課所教的動作嗎?教學的重心指向了一切為了學生的學。
案例1:教師甲示范籃球單手肩上投籃動作時,讓學生觀察,第一次球投進了,學生一片嘖嘖聲,第二次又投進了,學生又歡呼一片;同一個技術教學的課堂,教師乙第一次示范,球沒進,學生靜寂無聲,教師機智地引導學生“剛才是一次不規(guī)范的技術動作……”第二次再投,球進了,學生歡呼起來。分析甲、乙教師的示范目的,應該是:幫助學生建立一個正確的技術動作表象,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
目的達到了嗎?案例顯示出:初學一項技術,學生處于看熱鬧的階段—技術動作好看不好看,不能有效地看門道—這項技術動作是怎么做到的,因此,在教師的示范過程中,學生最為關注的是熱鬧—球投進了沒有,并不是門道—教師的技術動作!
怎么辦?這就涉及到了學法指導的層面,即在教師做示范動作的過程中,學生應該怎樣做才能達成“建立完整的技術動作表象”的學習目標?當然是觀察,如何觀察即是這個環(huán)節(jié)如何使用學法指導的關鍵。通過這樣層層深入審視,不難發(fā)現:引導學生觀察教師示范的技術動作是重點,即持球動作、手臂姿勢、出手動作等。當然示范的技術動作中,球最好一次投進,否則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案例2:教師在講述某技術動作前,向學生展示了幾幅圖片,學生觀看后,教師進行提問:圖片中的技術動作有幾種?哪種是正確的?結果,學生一頭霧水,不知所云。
哪里出了問題?還是學法的指導層面出了問題。展示的幾幅圖片給學生的信息量很大,除非圖片準確地展示出了所要觀察的重點,否則學生很難把握。通過審視,我們也不難找到解決的策略:在學生觀察前,給學生提示一下觀察的要點,如,請看這幾幅圖片中的下肢技術動作有哪幾種?你認為哪種是正確的?這樣一來,學生帶著觀察重點,或者說帶著問題去觀察,觀察起來就比較有針對性和目的性,其觀察效果肯定不同。
讓學生去觀察教師的示范動作或看技術動作掛圖,要達成預設的學習目標,就一定要關注學生觀察什么,怎樣去觀察,即關注學生的學法—如何去學,才能達成教法的預設目的。
如,排球正面雙手墊球的技術動作的要領是“面對來球方向,雙腳開立略寬于肩,腳跟微抬,兩膝彎曲稍內收。雙手手指重疊后合掌互握,掌跟靠攏。兩拇指平行朝前,手臂伸直,手腕下壓,兩臂外翻,前臂形成一個擊球平面。擊球點在腹前約一臂距離,用前臂腕關節(jié)以上10厘米左右,橈骨內側平面觸球。擊球時,手臂插入球下,蹬腿抬臂,身體重心向前上方移動。同時含胸、壓腕、頂肘等動作協(xié)調配合,身體和兩臂要有自然隨球伴送動作,以便控制球的落點和方向”。技術要領接近200字,其技術相當復雜,包含的信息量較大,如果教師照此講解,教法沒問題,并且其技術要領十分規(guī)范,但對于學生而言,就難以領會。因為這個技術要領層次很多,包含了準備姿勢、墊球手型、擊球點、墊球部位等多個技術要點,初學者很難掌握。
怎么辦?讓學生聽懂排球正面雙手墊球的技術要領,就很有必要為其點明此技術中的諸個要點:準備姿勢是怎樣的,手型是怎樣的,用什么部位墊球,擊球點在哪里,用力順序是怎樣的等,并輔以示范動作,讓學生一目了然,學習效果就會立竿見影。
1.點撥要點,啟發(fā)學習。對于一項初學技術的學習,教師要點明要點,突出學習的重點,提綱挈領地引導學生、啟發(fā)學生學習。
如,示范肩肘倒立的技術動作時,教師在示范前指導學生觀察要點:手支撐的部位和手型、腿上舉時機和位置、肘部位置等,啟發(fā)學生有重點地進行觀察,從而較好地建立完整動作表象。
2.分解技術,突破難點。對于一項較為復雜的技術學習,教師要適當地進行分解,化解學習難點,引導學生擊破各個難點,由易到難地掌握。
如,少年拳(第二套)的躍步沖拳動作,初學技術動作時就進行完整練習,學生很難完成,應將技術動作按技術結構予以分解,讓學生逐步掌握:如何躍步、躍步如何成仆步、仆步如何成弓步,然后進行完整練習,學生就會比較輕松地學會躍步沖拳,并且動作結構完整、規(guī)范。
3.分層教學,關注差異。對于需要一定基礎的運動技術的學習,教師要注意依據學生的技術基礎分層指導,讓學生在原有基礎上都學有所獲。
如,足球頭頂球技術的學習,有的學生足球技術比較扎實,在上課前已經能很好地完成頭頂球技術,有的學生對足球技術接觸較少,完全沒有接觸過頭頂球技術,在學習過程中,也存在有的學生掌握頭頂球技術較快,有的學生掌握動作比較慢的情況。對此,教師可以分層指導,對技術掌握較好的或者掌握技術較快的學生適當提高學習目標,如,嘗試學習魚躍頭頂球射門技術;對于技術基礎差的或者掌握技術較慢的學生,適當降低學習目標,如,能在原地將同伴拋來的球用頭頂球技術射門;對于大多數學生可以這樣設計學習目標:能在運動中將同伴拋來的球用頭頂球技術射進球門。這樣一來,可以讓學優(yōu)生吃好、學困生吃飽,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跳一跳摘到桃,促進每一位學生的學習。
4.以優(yōu)帶弱,合作互助。對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接受程度不均衡的情況,在教學過程中,除了可以分層指導之外,還可以充分發(fā)揮體育骨干掌握技術動作快的優(yōu)勢作用,利用學生之間更為通暢的信息交流渠道,讓學優(yōu)生幫助、啟發(fā)學困生,引導體育骨干輔導學困生。
如,長繩繞“8”字的教學,讓一名學優(yōu)生帶一名學困生,同進同出,并用語言提示,有利于學困生較快地掌握進出的時機,從而學會長繩繞“8”字跳法。
5.情境滲透,潤物無聲。對于學生認知基礎較差,專業(yè)術語相對較生澀的運動技術教學,尤其是小學低年級的教學,教師可以多運用情境教學進行指導,讓學生在愉快的玩樂中逐步掌握運動技術,達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效果。
如,小學三年級的前滾翻技術教學,教師利用“低頭看天”、“看誰坐得快”等游戲練習,引導學生學會低頭團身、向前滾動等技術,逐步掌握前滾翻。
學法指導重在了解學生的學習基礎,倡導以學生的視角教技術,教法貼近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以最大限度地發(fā)揮教法的作用,從而改善學生的學習,促進學生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