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國慶
“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這二十四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提出,既是對中國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的繼承,也是對外來優(yōu)秀文化的吸納,更是站在中國文明和世界文明新的高度上的再創(chuàng)造。因此,它讓我們的中國夢,不單是中國人的夢想,更將是世界各族人民的夢想。這二十四字中,國家層面的目標實現(xiàn),民主則是重要途徑;社會層面的目標實現(xiàn),法治則是重要途徑;公民層面的目標實現(xiàn),愛國則是重要前提。而這三個層面目標的實現(xiàn),都有賴于人才,各種類型、各個層次的人才都需要。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我們學校教育應發(fā)揮重要作用。“愛國”是我們歷史學科最為顯著的育人功能,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從哪方面切入,在其中可以做些什么呢?我的直覺是在“民主”上也可有作為,且意義深遠。
當今中國的時代,是一個民主呼聲高漲的時代,卻又是一個民主意識與民主知識、民主能力與民主精神欠缺的時代。民主不是演戲,民主不是走秀,民主應是實踐。要搞好民主建設,就應在抓好民主制度建設的同時,大力推進全方面多層次的民主實踐活動,讓民主制度最終在基層落實。然而,民主建設絕非一天兩天的事,也非一年兩年的事,而是需要一代人兩代人持續(xù)不斷地推動、實踐與完善,并代代相傳,不斷創(chuàng)新。要做到民主建設的可持續(xù)性,就需要從娃娃抓起,從民主建設的實踐活動抓起。在這方面,學校教育就理應擔當起義不容辭的責任,而我們歷史學科則能在其中發(fā)揮重要作用。
中國傳統(tǒng)“民主”概念起自堯舜禹時代的禪讓制,屬于軍事民主制。在中國春秋戰(zhàn)國時代就出現(xiàn)了關于民主的最樸素的成分——民本思想。如孟子就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思想,強調民眾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中國歷朝歷代都有自己的政治制度,其中不乏中國特色民主制度,如先進的文化教育制度——實行國家分級辦學,以教化天下,培養(yǎng)人才,如漢朝的太學、郡學與縣學。有先進人才選拔制度,如強漢之九品中正制、盛唐之科舉制、大明王朝的八股取士等。有先進的政治制度,如秦之郡縣制、唐之三省六部制、宋明之文官制。尤其明之政治制度比以往歷代都更完備,實施與西方行政權、司法權、立法權三權分立略有不同的軍權、行政權、監(jiān)察權三權分立的國家體制。明朝還設言官,以都察院御史和六科給事中組成的言官隊伍,這批人在朝品位雖卑,但政治地位卻很高,他們上可規(guī)諫皇帝,左右言路,下可彈劾糾察百司百官,巡視按察地方吏治等。大凡從中央到地方各級衙門,從皇帝到百官,從國家大事到社會生活,都在言官的監(jiān)察范圍內,既威懾百官安分守道、各司其職,也要求皇帝本人的所作所為應該符合天道本身。這樣,明朝中后期,隨著文官集團的崛起和成熟,逐漸成為左右朝廷政策的強大力量,行政權盡入內閣和六部的手里,皇帝變成幕后的國家最高統(tǒng)治者。此時明朝政治制度,勝似英國之君主立憲制,卻遠勝于英國之君主立憲制。只是后期,由于監(jiān)察權被廢止,國體失衡,才導致明朝很快衰敗。
對于中外民主政治制度的認識和比較,英國學者約翰·霍布森在2004年出版的《西方文明的東方起源》一書指出:“在20世紀前沒有一個西方國家是民主的。即使至1900年,真正的政治民主在西方仍然是一種幻想?!闭缥鞣綄W者帕特里夏·斯普林伯格的總結:“在國家立法理論的歷史中,田園式的、靜止的、相對不發(fā)達的西方,將多元的、互動的、富于創(chuàng)新的東方視為專制的,這是一個莫大的諷刺。認為民主與議會密切相關的西方,直到我們所在的20世紀才實現(xiàn)了普選權。”所以,今天正踏在中國夢的道路上的中國人,應重新認識我們的歷史,樹立起文化自信與制度自信,以堅定的信念研究造就我國歷代盛世強國的政治制度,提取其合理部分與西方現(xiàn)代民主政治制度中的普適部分相結合,在中國民主建設實踐活動中創(chuàng)新出現(xiàn)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制度與民主實踐,使之成為中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使之成為世界民主建設的范例。
那么,作為學校,作為歷史學科,在我國民主建設中怎樣發(fā)揮教育的功效呢?我們可從歷史角度梳理與民主制度相關的歷史片段,建構起中外典型的民主制度演變的活動課程。我們知道,孩子的學習在活動中、在游戲或表演中最有效。而我們的民主建設中,民主實踐活動是最重要的工作。我們成人只有開展民主實踐活動,才能實實在在推動社會進步。而孩子們應在學校教育活動中、歷史活動課程中學習民主知識,模擬民主政治實踐活動,增強民主權利意識,提升民主實踐能力,高揚新時代民主精神,從而培養(yǎng)具有現(xiàn)代社會主義民主自覺意識的公民。
參考文獻:
劉雯,余偉斌.中國軟實力建設研究述評[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6).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