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小勇,鈕富榮,黃小燕,王亞仙,沈鑫華,邵永良
1.湖州市中心醫(yī)院a.放射科;b.神經(jīng)內科;浙江 湖州 313000;2.湖州市第三人民醫(yī)院a.精神科;b.放射科;浙江 湖州 313000
抑郁癥是情感性精神障礙的常見類型,發(fā)病率高達2.4%,嚴重危害人民的健康。抑郁癥的診斷目前主要以有效量表的測評結合患者臨床表現(xiàn),同時排除器質上的病變,得出的綜合診斷,明顯帶有主觀性,從而易出現(xiàn)誤診、誤治的情況。為了使抑郁癥患者能夠獲得滿意的治療效果,探索一種抑郁癥的準確、客觀診斷方法顯得尤為迫切。
近年來隨著影像學技術的飛速發(fā)展,特別是氫質子磁共振波譜(hydrogen proton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1H-MRS)在臨床中的廣泛運用,打破了對抑郁癥的認識僅僅停留在對其臨床癥狀描述、心理精神分析和評估的層面,為抑郁癥的發(fā)病機理、診斷、療效觀察提供了新的研究手段。我們采用1.5T 磁共振,對首發(fā)中度以上抑郁癥患者額葉扣帶回進行多體素1H-MRS 分析,探討1H-MRS 成像技術在中度以上抑郁癥患者診斷中的臨床價值。
2012 年1 月至2014 年12 月就診于湖州市中心醫(yī)院和湖州市第三人民醫(yī)院首發(fā)中度以上抑郁癥患者124例,年齡16~72歲,平均42.9±11.4歲;男44例,女80 例。選取標準:抑郁癥組均為初發(fā)中度以上抑郁癥患者,符合美國精神障礙與診斷手冊第4 版(DSM-Ⅳ)抑郁癥診斷標準,所有患者入組時24 項HAMD 得分均高于20 分,均未服用抗抑郁劑;對照組平均受教育時間及年齡與抑郁癥組相匹配,HAMD 得分低于8 分,無顱腦外傷及嚴重的軀體疾病和腦器質性疾病史,無精神活性物質濫用史或非精神活性物質中毒史,排除精神發(fā)育遲滯等精神疾病,一級親屬中無精神分裂癥及其他嚴重性精神疾病史。
比較兩組受試者年齡、性別、受教育年限,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受者均對本研究內容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所有被檢者均為右利手。
采用美國GE 1.5T Signa超導磁共振儀,MRS掃描采用頭顱正交線圈。掃描序列包括顱腦MRI的三平面定位掃描序列,橫斷T1WI、T2WI 序列、矢狀位T2flai 序列,3D1H-MRS 波譜成像序列。標準軸位T2WI 圖像作為定位像,選擇MRS 掃描最佳的層面,掃描區(qū)18 cm×10 cm,盡量避開不利于MRS 數(shù)據(jù)采集的因素。定位完成后進行手動勻場,使Ln≥10。PRESS 序列主要參數(shù):TR 1620 ms,TE 144 ms,Echo=1,NEX=0.8,采用Research模式,水抑制。
對額葉扣帶回所獲得的波譜圖像采用SAGE 軟件進行自動分析,得到1H-MRS 圖譜[3]:包括肌酸和磷酸肌酸(creatine,Cr)、膽堿(choline,Cho)高度及峰下面積。以Cho峰下面積除于Cr峰下面積進行分析與比較。
實驗數(shù)據(jù)應用SPSS13.0統(tǒng)計軟件包進行管理和統(tǒng)計處理,采用兩樣本均數(shù)差別的t檢驗對結果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中度以上抑郁癥組患者額葉扣帶回灰質的Cho/Cr 比值(2.11±0.26)顯著高于對照組(1.57±0.32),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圖1)。
中度以上抑郁癥組額葉扣帶回皮質Cho 峰下面積變化范圍為9702±1000,較對照組(7040±500)明顯增大,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圖1)。
1H-MRS 是檢測活體內組織代謝和生化信息的一種無創(chuàng)性技術,能反映抑郁癥患者腦組織功能區(qū)代謝及功能異常,目前,1H-MRS 在腦組織中能夠測得的常見代謝產(chǎn)物有以下幾種[4-5]:①肌醇(MI),主要存在于膠質細胞中,被認為是膠質細胞的標記物,膠質異常增生及脫髓鞘可導致其含量增高,其波峰位于3.56 ppm;②Cho(波峰位于3.2 ppm)是細胞膜降解、膜磷脂代謝增加所致,可能是膜代謝的主要成分之一,其含量多少反映了生物膜的情況,為髓鞘形成與分解、膠質增生提供重要信息;③Cr(波峰位于3.0 ppm)是能量儲存和利用的重要化合物,主要由肌酸與磷酸肌酸組成,其總含量相對穩(wěn)定,所以在MRS 研究中常將其作為內標記物,對各代謝產(chǎn)物進行標準化,如NAA/Cr、Cho/Cr等;④N-乙酰天冬氨酸(NAA,波峰位于2.0 ppm)是神經(jīng)元的重要內標志物,主要分布于神經(jīng)元胞液中,為神經(jīng)元的功能狀態(tài)提供重要信息。抑郁癥患者存在邊緣系統(tǒng)-皮層-紋狀體-蒼白球-丘腦通路的結構,代謝及功能異常,特別是額葉、扣帶皮層、海馬及基底核的改變,是影像學新技術評價抑郁癥的神經(jīng)解剖學基礎[6-8]。
圖1 中度以上抑郁癥組與對照組額葉扣帶回皮質比較
以往研究發(fā)現(xiàn)[9],抑郁癥患者雙側海馬NAA/Cr值均較對照組降低,說明海馬灰質細胞減少比較明顯。本研究有別于以往的研究,通過測定和分析比較額葉扣帶回Cho、Cr 峰下面積,我們發(fā)現(xiàn)中度以上抑郁癥患者Cho 峰下面積較正常對照組明顯增加,中度以上抑郁癥患者Cho/Cr比值較正常對照組顯著增高,說明額葉扣帶回灰質細胞存在凋零和膠質增生,而并非單純的細胞減少。Milne 等[10]發(fā)現(xiàn),海馬區(qū)域Cho 的改變可能與病程相關,只有抑郁癥反復發(fā)作時Cho 才會增高,首發(fā)抑郁癥患者病理損害并不嚴重,只有反復發(fā)作會更嚴重。本研究發(fā)現(xiàn)的中度以上首發(fā)抑郁癥額葉扣帶回的Cho 峰下面積及Cho/Cr 比值顯著增高,提示額葉扣帶回的病理改變早于海馬,且較海馬更加敏感,并提示Cho 的改變除了與病程相關,還和抑郁癥的程度有密切相關性,中度以上抑郁癥神經(jīng)元細胞存在明顯的病理損害。
因此,我們認為1H-MRS 分析能夠揭示額葉扣帶回細胞代謝膜磷脂代謝的異常,對中度以上抑郁癥患者具有客觀診斷價值。
[1]Philip N S,Carpenter L L,Tyrka A R,et al.Pharmacologicapproaches to treatment resistant depression:a reexamination for the modern ere[J].Expert Opin Pharmacotber,2010,11(5):709-722.
[2]Dudek D,Rybakowski J K,Siwek M,et al.Risk factors of treatment resistance in major depression:association with bipolarity[J].Affect Disord,2010,126(1-2):268-271.
[3]Catani M,Cherubini A,Howard R,et al.Spectroscopy differentiates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from normal brain aging[J].Neuroreport,2001,12(11):2315-2317.
[4]Soares D P,Law M.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of the brain:review of metabolite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J].Clin Radiol,2009,64(1):12-21.
[5]葉偉,于明琨.磁共振成像在神經(jīng)外科的應用[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09,13(4):721-725.
[6]Bhagwagar Z,Wylezinska M,Jezzard P,et al.Low GABA concentrations in occipital cortex and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 in medication-free recovered depressed patients[J].Int J Neuropsychopharmacol,2008,11(2):255-260.
[7]Lorenzetti V,Allen N B,Fornito A,et al.Structural brain abnormalities in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a selective review of recent MRI studies[J].J Affect Disord,2009,117(1-2):1-17.
[8]Kim M J,Hamilton J P,Gotlib I H.Reduced caudate gray matter volume in women with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J].Psychiatry Res,2008,164(2):114-122.
[9]包和華,李國海.抑郁癥患者海馬氫質子磁共振波譜分析[J].江蘇大學學報,2013,23(2):161-164.
[10]Milne A,MacQueen G M,Yucel K,et al.Hippocampal metabolic abnormalities at first episodes of a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a proton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study[J].Neuroimage,2009,47(1):3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