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霞(周口師范學院 河南周口 466000)
?
關于太極拳人文藝術價值與終身體育教育的思考①
楊玉霞
(周口師范學院河南周口466000)
摘 要:太極拳是中華民族武術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深刻的中國傳統(tǒng)哲學文化理念,能夠對人的身體鍛煉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隨著體育教學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太極拳教學應該不斷適應時代發(fā)展要求,立足體育教學實際,深刻剖析太極拳中深藏的人文藝術價值,挖掘其體育教育要素,充分發(fā)揮出太極拳人文藝術價值,詮釋傳統(tǒng)道家哲學文化思想。因此,在新時期體育教學中如何實現(xiàn)太極拳人文藝術價值與終身體育教育的有效銜接,這對于未來的體育教學意義非凡。
關鍵詞:太極拳人文藝術價值終身體育教育銜接
太極拳文化是中華民族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的歷史積淀與文脈傳遞,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逐漸形成的別具風格的文化體系。對太極拳人文藝術的開發(fā),是經濟、文化發(fā)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時期體育教學價值要求。
人文藝術是人類社會精神活動的總結,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內容:(1)人文藝術是人對于環(huán)境、生命等內容的精神思考,包括理想、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情感思想、人生思考等內容;(2)人文藝術是一切社會、家庭關系的綜合,主要體現(xiàn)在個人與個人、個人與群體以及群體與群益之間的相互關系,如:社會關系學、倫理道德學等;(3)人文藝術展示了人與自然的關系以及聯(lián)系,是研究人如何與社會環(huán)境實現(xiàn)和諧相處與共同發(fā)展。太極拳蘊含了道教的“天人合一”思想,因此太極拳的人文藝術不僅僅詮釋了其豐富的精神含義,也展現(xiàn)了太極文化的禮教性與教育方法。
1.1太極拳理中蘊含的人文藝術內涵
太極拳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結晶,起源于中華民族生活勞動中。太極拳深深扎根于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體系中,匯聚了醫(yī)學、養(yǎng)生、心理、體育等多種學科思想,擁有著極為豐富的內容,是中華民族數(shù)千年來的精神、哲學、文化之大成。太極拳精神理念深受《周易》與《道德經》這兩部道教經典書籍的哲學思想影響,如太極中的“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萬物”的思想淵源于《周易》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太極”“易有太極,是生兩儀”等思想,因此可以說太極思想代表著中國傳統(tǒng)道教思想。太極拳的創(chuàng)立者、繼承者以及發(fā)揚者均認為萬事萬物都是由兩儀(陰陽)構成,兩儀是構成現(xiàn)實世界最基礎的元素。該思想要求人們以陰陽的對立統(tǒng)一、相互排斥而又相互協(xié)調的思維觀念去看待大千世界,萬事萬物均是相生相克的;太極拳文化中的“柔中有剛,剛中見柔,剛柔相濟,以柔克剛”“虛則實之,實則虛之,虛實轉化”思想在現(xiàn)實社會得到幾位廣泛的應用。人們耳熟能詳?shù)摹八膬蓳芮Ы铩薄扒蓜牌菩U力”等名句正是淵源于太極拳文化。這些名句體現(xiàn)了太極拳在生物力學運用方面的爐火純青,慣性力、杠桿原理、動量沖量轉化等力學原理在這里得到淋漓盡致的發(fā)揮;太極拳陰陽學說認為宇宙是大太極,人體是小太極,人體的新陳代謝與氣血運轉正如同宇宙中的日月星辰運轉一樣,日月星辰無序那么勢必會造成宇宙的混亂,而人體新陳代謝與氣血運轉失衡,那么會產生各種疾病,疾病使人體由健而弱而衰,日積月累人體就如同混亂的宇宙一樣歸于消亡。氣血暢通周流不息,人體太極循環(huán)周而復始,從而達到養(yǎng)生健身延年益壽的根本。這正是太極拳中的養(yǎng)生思想,也是修習太極拳的核心要點。1.2太極拳人文藝術的禮教性
太極陰陽魚與伏羲八卦圖是中國道教“天人合一”思想的直觀展示,聽信了社會中萬事萬物都具有對立統(tǒng)一的陰陽兩重屬性,陰陽屬性相互協(xié)調、相互協(xié)調,使得萬事萬物能夠按照既定的軌道運行。而體育教學同樣如此,其目的是提升人的整體素質,促進人的心理和生理協(xié)同發(fā)展。如果將教育比喻成太極,那么德、智、美內容主靜屬陰,體、勞內容主動屬陽,陰陽相濟,相互促進、構成了人發(fā)展的五大重要元素。從太極陰陽魚的圖形上可以看出,陰陽是不能夠完全對立分割的,陰不能離開陽,而陽同樣不能離開陰,陰陽互化才能夠構成原始的“道”。
借鑒太極拳的這一思想,在體育教學中不僅要強壯學生的身體,錘煉其體質,培養(yǎng)其優(yōu)雅的形態(tài)動作,同時也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健康的心理以及積極向上的思想品德,幫助其樹立崇高的理想以及社會責任感以及使命感。不斷修習太極拳中的“身性雙修、形神和諧發(fā)展”,去領悟太極拳中蘊含的深刻的“道”理,以太極拳“小道”去感受萬事萬物變化之“大道”,不斷去探索太極拳哲學理念,追求人體“心”與“體”的完美平衡。修習太極拳,應該充分掌握太極拳自身文化藝術內涵,用辯證的思想去看待萬事萬物,用太極哲學方式去解決問題,以求人與自然的協(xié)調。
人不是孤立生存與這個世界上,自然界中的萬事萬物都是與人共同發(fā)展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人不斷理解自然運行規(guī)律,不斷掌握自然運行法則,不斷適應社會的過程。人的生長其實就是人不斷適應自然的過程,隨著人的身體不斷發(fā)育成熟,思維觀念的不斷健全,人與自然地契合度不斷增加。人是不可能脫離自然的,人生存與自然環(huán)境中,吃自然界的五谷雜糧,喝自然界的溪泉,是不可能無病無災、無焦無愁的。傳統(tǒng)中醫(yī)以及太極學說均認為:“人體疾病源于氣血不暢、肺腑脾臟受損,而氣血不暢、肺腑脾臟受損是因為人體水土不運、五谷不化”。從現(xiàn)代思想來說,人只有具備了健全的身體與思想,才能夠有效地適應社會。太極拳修習者在修習太極拳的時候,應該認識到太極拳不僅僅能夠強身健體,也應該掌握其人文藝術性。太極拳思想理念是中華傳統(tǒng)哲學理念與養(yǎng)生理念的集成,是人與自然協(xié)調共處的思想總結。太極拳是太極學說的具象化,通過起手、動靜、虛實、盡頭、收勢等動作,吐垢納新,促進氣血運行。與籃球、足球等競技性、對抗性體育項目不同,太極拳更加注重高質量輕負載,太極拳學習者能夠在修習太極拳的過程中實現(xiàn)對身體的有效鍛煉。同時太極拳的適應范圍較廣,不同年齡、性別、身體素質、經濟條件、文化水平的人都能夠隨時隨地地修習
太極拳,以達到強身健體的功效。
3.1培養(yǎng)太極拳教學者的人文藝術素質
通過不斷學習太極拳中蘊含的“陰陽辯證”“天人合一”思想,可以逐漸改變練習者對于萬事萬物粗淺的認識,能夠全面系統(tǒng)地看待各種問題。太極拳不僅僅是強身健體的體育項目,更是具有人文藝術性的哲學精髓的具象化。太極拳適合不同年齡、性別、身體素質的人群進行修習,能夠讓修習者修身養(yǎng)性、適應自然的哲學藝術。修習太極拳只有明其理、知其義,才能夠感受到太極拳的精神魅力,才能夠學好它。體育教育不僅是對于學習者的身體與智力上的鍛煉,更是一種思想、道德、文化上的熏陶。太極拳學習者對于太極拳的學習興趣以及學習熱情很大一部分來自于教學者啟發(fā)教育與疏導作用。因此為了有效推動太極拳這一中華拳術藝術的發(fā)展,應該不斷培養(yǎng)太極拳教學者的人文藝術素質,使其明理通技懂術,這樣才能夠為學習者隨時答疑解惑,幫助其更好地學習太極拳。
3.2太極拳教學的人文藝術性
太極拳理中講,太極拳是以拳法定勢為基礎元素,拳形為框架,推手為感知手段,散手為表現(xiàn)形式,從而體會力的產生與發(fā)放、氣血運行、意念轉移,終而化有為無,至大成境界。為了達到這一點,在太極拳教學中應該廣泛汲取太極拳文化的養(yǎng)料,充分發(fā)揮出太極拳文化的藝術導向作用。在教學中應著重把研究太極拳的趣味性、功能的實用性、題材的豐富性、結構的合理性、技巧的高明性、形式的多樣性放在重要的位置,結合終身體育教育的教學要求,欣賞并且感悟原汁原味的太極拳作品,掌握最原始最全面的太極拳資料,并且充分吸收與借鑒這些第一手的太極拳研習資料。只有這樣才能夠達到形神聚斂,人道兩通的修習境界。
3.3太極拳終身體育鍛煉的人文藝術原則
太極拳與長拳、形意拳等力量型拳法不同,其更注重氣、力的運用。太極拳不僅僅是一種身體技擊健身技巧,同時也蘊藏著極為豐富的道德修養(yǎng)元素。正所謂“三年長拳打死人,十年太極不出門”,太極拳注重累積,以求量變引起質變,需要學習者在長期不斷的磨練中逐漸體會、不斷感受才能夠形成太極拳修為。在人的生命與思維的長期共存的階段,對于生命的感知、心靈感悟也是極為重要的。太極拳注重對于人的心性的磨練,從易到難、從簡到繁,是一個長期性發(fā)展過程。太極拳作為重要的體育教育手段,無論強身健體還是修身養(yǎng)性,都始終與生命歷程緊密相連,這就是太極拳終身體育鍛煉的人文藝術原則。
參考文獻
[1]王斌.道教文化與中國傳統(tǒng)體育[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27(1):33-34.
[2]彭豐.太極拳與終身體育的文化融合[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05(6):105-106.
[3]杜新寶.太極拳的文化理念與奧林匹克精神的融合[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8(4):125-128.
作者簡介:①楊玉霞(1972,12—),女,河南鄭州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傳統(tǒng)體育。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15.26.192
中圖分類號:G852.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5)09(b)-019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