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紅
【摘要】漢字的字形學習是難點,學生要全部掌握常用字,需要一個不斷糾正和系統(tǒng)化的過程。語文教學要在錯別字問題上有所作為,激發(fā)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培養(yǎng)獨立識字的能力和習慣,才是解決錯別字問題的根本。
【關鍵詞】漢字教學;錯別字;防治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綜觀各地有關提前識字的教改實驗,成效明顯,但比較突出的問題是,在學生基本過識字關前后,無論寫話還是寫段,錯別字現(xiàn)象都比較普遍。我們還記得,20世紀末社會對中小學語文教育提出了尖銳的批評,原因之一就是學生作文錯別字多。今天,語文教學改革在全國范圍內如火如荼,對存在已久的錯別字問題,我們當然不能視而不見,而要迎難而上,盡快解決。
一、培養(yǎng)熱愛母語的情感
情感是人們對客觀事物態(tài)度的體驗。語文課程標準在階段目標中都把學生識字的態(tài)度、興趣放在首位,其后才是識字的具體數(shù)量要求,由此也足見情感培養(yǎng)的重要了。熱愛母語,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愿望和習慣,那么,學生就會少寫錯別字。目前迫切要做的至少有兩件事:
1.語文教師對母語要懷有深厚的感情,有較高的語文素養(yǎng)。情感的學習更多的時候是模仿,是受到老師的感染。出口成章、下筆成文的語文教師站在講臺上會魅力四射,猶如磁場把學生緊緊吸引,從而激發(fā)學生學好語文的情感。
2.利用漢字的特殊魅力,讓語文課生動精彩起來。漢字,起源于圖畫,是象形表意的文字,常訴諸視覺形象,能給人以豐富的感性認識,與西方拼音文字迥然有別。于漪先生說過:“如果打開用漢字寫的一本書,那就好像進入了一個畫廊,一幅幅畫爭先恐后地向你的感官申訴它的喜怒哀樂。‘山,在你眼前聳立著;‘水,在你耳畔嘩嘩地流;‘鳴,鳥張開嘴向你引吭高歌……在你的思維器官還未運作之前,你的感官,你的想象已進入興奮狀態(tài)。”的確如此,語文教師教學時應抓住漢字的特點,啟迪學生的靈性,發(fā)展學生的思維。比如學生看到“怕、穿、苦”這三個字,根據字形聯(lián)系字義,分別用“一個人心里害怕,臉色就發(fā)白”“用牙齒咬出一個洞,就穿了”“舊社會一家十口人住在一間破草房里,心中一定很悲苦”的奇特聯(lián)想識記字形,使得語文課充滿了創(chuàng)造的歡樂。
二、注重實際運用
很多年前,我還是一個初中生,我喜歡語文,有一回匯款到北京去購書。接待我的是一位中年人。我鬧了一個不大不小的笑話,在寫收款人地址時幾次三番把“延”字寫錯,第一次寫成了“廷”,第二次把第四筆豎折寫成了兩筆,被中年男子一次次退回,讓我一次次買匯款單重填。我這才意識到自己壓根兒沒有寫對過“延”字,我羞得滿臉通紅。我既慚愧又心疼,那時一張匯款單還要出一毛錢啊!這真是我最難忘的一堂語文課,從此以后,我再也沒有寫錯“延”字。是運用讓我明白了寫錯別字的害處。換言之,運用蘊涵巨大的教育價值。哪怕是這樣一次“讓我丟盡臉面”的運用,在效果上也勝過老師讓我千百次修改病句找錯別字。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而運用便是一種實踐。既然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那么,我們就應該發(fā)掘生活這一教育資源,多創(chuàng)設機會,多開展活動(比如出板報,辦小報,到街上尋找錯別字,寫信等),讓學生在生活實際中不斷運用,切身感受不寫錯別字的重要性。
三、避免音近字(同音字)混淆
有研究表明,學生最容易混淆的是音近字或同音字。語文課程標準要求低年級學生“認識常用漢字1600個左右,其中800個左右會寫”,即“四會”要求分步走,許多字,學生看到了會讀,意義則要在生活中、運用中逐步把握。在這種情況下,由于漢字同音字(音近字)多,因此學生遣詞造句時很容易張冠李戴。我們認為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是建立起字的音、形、義三者間的聯(lián)系。
在識字任務比較重的情況下,我們贊成從學生實際出發(fā),根據教材或由教師選擇一部分生字作為重點,讓學生做到“四會”。另外值得推介的是學習一段時間后,教師集中出示一批音近字(同音字),可以是生字帶熟字,也可以都是熟字(以前卻是分散學習的),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從讀音、字形和意義等多個方面進行比較,發(fā)現(xiàn)異同,達到準確識記的目的。比如學生隨課文分散學習了淺、錢等字后,教師可以提供這么一篇小文章,引導學生區(qū)分:
“戔就是小,小杯叫盞。
河中流水,小時則淺。
古時貨幣,小金曰錢。
精美紙張,小幅叫箋?!?/p>
“戔”是聲旁,但弄懂了“戔”這個字的意思,學生可以馬上把盞、淺、錢和箋的字形和意義聯(lián)系起來,別有趣味,定能再次感覺漢字的神奇之處與獨特魅力。
四、發(fā)展元認知能力
元認知指的是一個人對自己思維和學習活動的知識和控制。這種元認知能力,對學生有效的學習具有重要的意義。下面這位老師講述的故事具有普遍性。他讀小學時,就一直把“滿”字寫成草字頭,可惜沒有哪位老師指出“你寫得不對”。他就一直錯下去,直到自己有一天也站上講臺,在一次板書時寫到了“滿”字。這時,一位學生起來糾正。他還不信:難道我寫了十幾年還未察覺?事實證明學生是對的。這位老師大為震驚,他在質問自己:水多了才能把桶裝滿,“滿”的確應該是三點水,我為什么一直寫草字頭呢?他馬上又想到了“貓”,以前他一直寫成草字頭,貓是動物,怎么會是草字頭呢?這位老師為自己寫錯別字時的“不假思索”慚愧。當然現(xiàn)在他明白了,他懂得了對自己的認知活動不能“見慣不怪”,而是要有所認知,要進行必要的控制,萬一寫錯別字就應該這樣反思一下。事實上,搞懂一個字的意思也好,建立音形義的聯(lián)系也好,都需要學生發(fā)展自己的元認知能力。
這里要提醒的是,漢字的字形學習是難點,學生要全部掌握常用字,需要一個不斷糾正和系統(tǒng)化的過程。語文教學要在錯別字問題上有所作為,但不可能也沒必要畢其功于一役,因此激發(fā)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培養(yǎng)獨立識字的能力和習慣,才是解決錯別字問題的根本。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