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民,作家,兒童教育理論著述家?,F(xiàn)任敦煌文藝出版社社長兼總編輯。出版有兒童教育著作《幼兒的心理世界》《幼兒心理學(xué)》《幼兒教育小詞典》《幼兒教育詞典》《幼兒教育藝術(shù)》《兒童教育哲思哲語》《雀鷇新譚》等。其中,《幼兒心理學(xué)》曾被作為西北地區(qū)部分中等師范學(xué)校教材而使用,《幼兒教育詞典》目前為我國該領(lǐng)域權(quán)威工具書,《雀鷇新譚》獲冰心圖書獎。另出版有文學(xué)作品多部(篇)。
世間萬物皆有靈,但是,唯有人的生命豐厚深邃,布滿了玄機??梢哉f,沒有一種生命的成長像人的成長那樣,復(fù)雜多變、難以琢磨。我們常常會發(fā)現(xiàn),盡管有百般貌似成功的教育方法,當(dāng)它具體到個體的兒童身上時,可能仍然是無能為力的。正因為如此,沒有一種實踐活動像教育那樣充滿了智慧的挑戰(zhàn),考驗著我們的耐力,教育中的限制更是如此。限制不僅要合理、要堅決,更要講究方式方法。
孩子吵著要爸爸買新玩具給他,但是他已有的玩具卻扔得到處都是。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這樣說:“孩子,我很想按你的話去做,但是你把我弄糊涂了。你告訴我你的玩具不夠,但是你連現(xiàn)在的玩具都收拾不好。好,等你讓我相信你能把玩具收拾好的時候,我們再來談買玩具的事。”
你可以用不同的語言表達各種具體限制。有時,依照下面四個步驟,可以獲得效果:
1. 承認(rèn)孩子的愿望,并簡潔的表達出來:“希望你今晚看電視?!?/p>
2.明確表示對某一具體行動的限制:“白天要上學(xué),晚上就不要看電視?!?/p>
3. 指出解決問題的途徑,使孩子的希望至少能部分實現(xiàn):“你可以在星期天,或者星期六晚上看電視?!?/p>
4. 可以幫助孩子表達他的煩惱,這種煩惱完全可能在施加約束時出現(xiàn)。
“很清楚,你不喜歡這種規(guī)定?!?/p>
“你希望沒有這種規(guī)定?”
“你希望有這樣的規(guī)定:每天晚上都看電視?!?/p>
“等你長大了,你自己有了家,你肯定會改變這種規(guī)定。”
當(dāng)然,這種表示限制的語言模式并非什么時候都可以用和行得通的。有時,必須表明限制然后反映感情。當(dāng)孩子向妹妹扔石頭時,母親應(yīng)說:“不要朝妹妹扔,朝樹上扔!”并朝樹的方向指去,這樣可以轉(zhuǎn)移孩子的注意力。然后他可以得到感情,并提出一些表達感情的無害方式。
“你可能生妹妹的氣吧?但不許對她扔石頭哦?!?/p>
“你把石頭扔出去,會把妹妹的頭打破的;朝樹上扔,不會打壞樹?!?/p>
限制,應(yīng)該平等溫和,用不傷害孩子自尊心的語言來表達,在融融暖意中樹立界限;限制,應(yīng)該簡單明了,指向確定,這樣孩子才能心服口服,即便表面“痛苦”,但絕無壓抑的怨恨。
“白天上學(xué),晚上就不要看電視”的說法比起“白天上學(xué),晚上就不許你看電視”的說法更顯溫度:貼心的建議勝于凌厲的霸道;
“到睡覺的時候了”比起“快點上床去睡覺”的說法更具力度:適時的提醒強于粗暴的命令;
“對人說話不要聲音太大”比起“不許你對著他大聲嚷嚷”顯然更有韌度,能使孩子順從地接受。
我們在提出一種限制時,如果能夠指出物體的功用,孩子就易于接受?!耙巫邮亲模皇钦镜摹北绕稹安辉S站在椅子上”要好得多;“積木是玩的,不是扔的”比起“不許扔積木”又要好一些。
總之要記住,限制就要事先告訴孩子必須放棄已有的行為。比如,事先對孩子說:“當(dāng)我用酒精給你的傷口消毒時,你盡量不要哭,你是一個男子漢?!?/p>
最后再舉個例子。史蒂芬·葛雷是個曾經(jīng)取得重要醫(yī)學(xué)成就的科學(xué)家。小時候,有一次他嘗試著從冰箱里拿一瓶牛奶,結(jié)果失手把瓶子掉在地上,牛奶濺得滿地都是——像一片白色海洋!但是,當(dāng)母親聞聲來到廚房,面對一片狼藉時并沒有大呼小叫、教訓(xùn)或者懲罰他,而是說:“哇,你制造的混亂還真棒!我?guī)缀鯖]有看見過這么大的水坑。反正損害已經(jīng)造成了,在我們清理它之前,你要不要在牛奶中玩幾分鐘?”他的確這么做了。幾分鐘后,母親說:“你知道,每次當(dāng)你制造這樣的混亂時,最好把它清理干凈,讓物歸原處。所以,你想這么做嗎?我們可以用一塊海綿、一條毛巾或一只拖把??纯矗阆矚g哪一種?”他選擇了海綿,于是他們一起清理地上的牛奶。母親又說:“你知道,我們在如何有效地用兩只小手拿大牛奶瓶上已經(jīng)做了個失敗的試驗。讓我們到后院去,把瓶子裝滿水,看看你是否可以拿得動它?!弊罱K,興致勃勃的小男孩學(xué)到了:如果他用雙手抓住瓶子上端接近瓶嘴的地方,就可以拿住它不會掉?!@堂課真棒!我們完全可以把它看成是怎么樣向孩子提出限制的優(yōu)秀范例。這位智慧的母親傳遞給孩子的真是“滿滿的正能量”:樂觀面對,坦然承擔(dān),積極解決,汲取經(jīng)驗。試想,如果每個兒童的父母都跟這位醫(yī)學(xué)家的母親一樣,那將會怎么樣?!
也許,所謂的“辦法”都深深地埋在我們的心底,然而只要我們用心思考它、呼喚它,各種“辦法”就會從心底跳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