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擬對《莊子·德充符》:“戰(zhàn)而死者,其人之葬也不以翣資;刖者之履,無為愛之?!边M行分析,考釋名物詞“翣”。通過從工具書的義項、相似形制名物對比、大小語境等方面切入研究,對“翣”釋義進行解讀。
【關鍵詞】《莊子·德充符》;翣;棺飾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莊子·德充符》中有這樣一句話:“戰(zhàn)而死者,其人之葬也不以翣資;刖者之履,無為愛之”。其中,有一個今天已經(jīng)很少見的漢字:“翣”。
到底這個“翣”的解釋是什么?歷來大致有如下三種典型的不同見解:
1.謂武飾?!肮ㄏ螅┰疲毫犝?,武所資也。戰(zhàn)而死者,無武也,翣將安施!成(玄英)云:翣者,武飾之具,武王為之,或云周公作也。其形似方扇,使車兩邊……”
2.謂棺飾。“朱桂曜:古未有以翣為武飾者?!墩f文·羽部》:‘翣,棺羽飾也。天子八,諸侯六,大夫四,士二。翣乃自天子諸侯以至于大夫、士所通有,非武人所獨有也。是以古人僅謂翣為棺飾,不云武飾?!?/p>
3.謂為“鋏”之借。詳見近人奚侗見解。
這三種解釋哪一種是正確的?“翣”是個什么樣的東西呢?
帶著疑問,我們翻閱了大量工具書。
同時,我們還查找了一些相關圖片資料。
圖1 圖2
通過對上面的圖片資料進行觀察,我們可以得出兩者的形制有很多共同特點,如主體部分均呈一平面,并且有一細長的柄等。同時,上左圖1中,真實地再現(xiàn)“翣”的原貌,它的“下垂之貌”,以及“似扇之形”清晰可見。
既然兩者形制如此接近,我們通過翻看許慎的《說文解字》,把關于兩者的所有解釋性文字找出來予以觀察。
《說文·羽部》:“翣,棺羽飾也。天子八,諸侯六,大夫四,士二,下垂,從羽,妾聲?!?/p>
《說文·戶部》:“扇,扉也。從戶羽?!币蛔鳌皬膽魪牧嬄暋!?/p>
《說文·竹部》:“箑,扇也。從竹,疌聲。箑或從妾?!?/p>
《說文·艸部》:“萐,萐莆,瑞草也。堯時生于庖廚,扇暑而涼,從艸,疌聲”。
這些一系列的相似形制的名物——“翣”“扇”“箑(翣)”“萐”,可以讓我們對“翣”有更加清晰的認識。
而且,我們還可以翻閱其他早期工具書來全面了解這一系列形制相似的名物,以此找出“翣”最明確的意思。
《方言·卷五》:“扇,自關而東謂之箑。自關而西謂之扇?!?/p>
注:今江東亦通名扇為箑。箑,音翣。箋疏:“《說文》:‘箑,扇也?;驈摹鳌牎8哒T注《說林訓》云:‘扇,楚人謂之翣?!牎纫宦曋D?!断宥迥曜笫蟼鳌贰牧牐x引方言作‘翣?!秴问洗呵铩び卸绕吩疲骸挥昧?,非愛翣也,清有余也。高誘注:‘翣,扇也。班固《竹扇賦》:‘削為扇,翣成器美。‘翣‘翣‘箑,并同?!?/p>
此外,《方言箋疏》提到了“萐”即“萐莆”,還提到了“射干”。
“《神農(nóng)本草》云:‘射干,一名烏翣,一名烏吹,一名草薑。蘇頌《圓經(jīng)》云:‘葉似蠻薑,而狹長橫張,如翅羽狀,故一名烏翣。李善《高唐賦注》引郭氏《上賦注》云:‘射干,今江東呼烏萐?!?/p>
于是,“扇暑謂之萐莆,射干葉橫張如扇謂之烏吹,或謂之烏翣,亦謂之烏萐,猶扇謂之箑,或謂之翣也。”
綜上材料中,我們至少可以得出如下三點:
第一,在語音方面:
(1)從“自關而東謂之箑。自關而西謂之扇”可得出“扇”“箑”為方言讀音不同所致。
(2) 又從“‘扇,楚人謂之翣。‘翣‘扇一聲之轉。”中不難推斷出“扇”與“翣”讀音接近,也為方言讀音不同所致。
第二,在語義方面:從上引前人注疏等中,可以得出“扇”與“翣”在語義上有相通之處。
第三,不難發(fā)現(xiàn),“萐莆”得名與“扇暑”有關,且其形似扇,而“射干”又名“烏翣”“烏萐”等,這也與其葉形似扇,“狹長橫張,如翅羽狀”“橫張如扇”有關。
另外,《說文解字段注》“扇”條下云:“從羽者,如翼也”。
由上觀之,“扇”形與“羽”“翼”“翅”關系密切。我們可以進一步考察:
《說文·羽部》:“羽,鳥長毛也。象形,凡羽之屬皆從羽?!?/p>
《說文·羽部》:“翄,翼也,從羽,支聲。翄或從氏。”
《說文·飛部》:“,翄也,從飛異聲,篆文從羽。”
有人認為“羽”本“翼”之初文,可備一說。不過,“羽”與“翅”“翼”關系極為密切。
《宋本玉篇》:“翄,羽也。”《廣韻》:“羽,鳥翅也?!?/p>
“翣”“扇”“箑(翣)”“萐”以及“羽”“翼”“翅”等,均有相似度極高的形制。
最后,我們回到文中,將“翣”放入上下文語境中來考慮。
首先,從大語境上把握。
該句取自《德充符》篇,德充符全篇,即“德充于內(nèi),自有形外之符驗也”之義,“這是一篇道德論”“文中以寓言的形式,寫了五個肢體殘缺、奇形怪狀的人”,但“他們都是道德完美的形象”,此處具體寫了衛(wèi)之惡人哀駘它,雖然外貌丑惡,但具有巨大的親和力和感召力,原因就是他做到了“才全而德不形”,即“外物盡管千差萬別,但內(nèi)心守道,視之為一,視之為自然,以自然之心境迎接自然之外境,物我為一,皆安于自然?!?/p>
看到該句所處的具體段落。它正好是仲尼回答魯哀公問話,提出“才全而德不形”概念的這一段。
全段圍繞“才全而德不形”概念的提出而寫。在這段開頭,仲尼說了一個故事,即“丘也嘗使于楚矣,適見豚子食于其死母者,少焉眴若,皆棄之而走。不見己焉爾不得類焉爾。”隨后進一步對這個故事做出總結:“所愛其母者,非愛其形也,愛使其形者也”。
緊接著,就是該句,這時,我們先跳過前半句,看到它的后半句,即“刖者之屨,無為愛之?!薄半荆汗糯衬_的一種酷刑。刖者:受刖刑的人。屨:葛麻做的單底鞋?!奔础半菊邿o足,因而也用不著再愛惜屨了?!?/p>
這句話之后,又是一句畫龍點睛式的總結——“皆無其本矣”。這句與前面的總結話語相呼應,都是為了說明“本”“使其形者”的重要。
結合具體語境,融合此處意旨,不難推斷,此處“戰(zhàn)而死者”,在其“葬”時,“翣”也應該“無其本”“無使其形者也”。
按人之常理,“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戰(zhàn)死沙場常常暴尸荒野,抑或就地掩埋,“馬革裹尸還故鄉(xiāng)”還是一種榮耀,怎會盛殮而葬,用棺,既然棺這“本”都沒有,那就更談不上“翣”(棺飾)資。
不難發(fā)現(xiàn),從大小語境(全篇、全段直至全句語境)中來看,將“翣”釋為“棺飾”可行性強,前面朱桂曜先生的一段話中也斷然否決了“謂武飾”的可行性,并且從持“‘鋏之借”觀點的僅一家之言的奚侗先生的話中,我們可以更加確定“武飾”的不可通,茲引如下:
“徧考群經(jīng),翣有三義:一為棺飾,見《說文·羽部》及 《禮·檀弓》注、《禮器》注、《周官·女御》注;一為樂器箜虞之飾,見《明堂位》注;一為扇,見《少儀》注及《儀禮·既夕》注。未有謂翣為武所用?!?/p>
但奚氏雖看到了“武飾”的不可行,卻又“竊疑古本《莊子》必作‘不以接資?!睆摹案`疑”之類字眼來看,他的解釋無實可據(jù),更似空穴來風,可信度不高。
綜上所述,“翣”之釋義應為“2”,“謂棺飾?!?/p>
參考文獻
[1]古漢語大詞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
[2]中文大辭典編纂委員會.中文大辭典(二十六冊)[M].北京:中國文化學院出版社.
[3]辭源(三)[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
[4]羅竹風.漢語大詞典(9)[M].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2.
[5]漢語大字典編纂委員會.漢語大字典(五)[M].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88.
作者簡介:楊敏姣,女,湖北武漢人,貴州師范學院馬列部副教授,華中科技大學博士,研究方向:科技哲學。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