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毅
【摘要】中學語文中作文教學是整個語文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學生打好作文基礎對將來的發(fā)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中學生學好了作文對增加整體的個人素養(yǎng)、文化內(nèi)涵具有重要影響,同時也對于整個民族文化素質水平的提升也將產(chǎn)生重要作用。接下來本文將對個體社會化心理沉淀對中學作文教學的影響展開詳細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一些有效措施來提高中學作文教學的水平。
【關鍵詞】個體社會化;心理沉淀;中學作文;教學影響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一、個體社會化心理沉淀對中學作文教學的影響
(一)與社會接觸的素材少
造成學生和社會進行實質性接觸的就比較少,不利于學生語言的表達。學生進行作文的寫作,其最重要的素材就來源于生活,對于社會的認識是其作文材料的重要內(nèi)容。學生進行學習不僅需要在學校的課堂中展開,還需要積極參與到社會實踐過程中去,參加形式各異的活動來取得豐富的生活體驗。但是因為個體社會化心理積淀造成了學生對于外界接觸較少,不能夠很好感知學校以外的世界,進而使得自身在學校中所習得的知識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夠很好的和實際情況相適應。只有學生通過參加各種活動才能夠真正增長知識,進而實現(xiàn)自身的價值。所以,社會實踐生活素材的缺乏造成了中學學生作文的內(nèi)容不夠豐富具體,乏善可陳,沒有創(chuàng)新性,沒有亮點可循。
(二)學生的閱讀量達不到,使得學生的認知水平受到限制
中學作文教學的主要目的就是希望學生能夠通過自己寫作來達到相應知識的積累,使得自身的閱讀能力能夠有所提高,所以寫作與閱讀是緊密聯(lián)系、密不可分的。學生在自身展開寫作之前需要通過大量的閱讀,比如一些優(yōu)秀文章或者是雜志等等,這樣有了一定量的積累,學生就能夠展開自身的寫作,在此基礎上就能夠加以創(chuàng)新,寫出獨屬于自身風格的文章,但是因為目前很多中學教學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學生的課外閱讀量達不到,沒有知識素材的積累,沒有一個良好的可供模仿學習的范本,這樣怎么能夠寫出一篇好的文章。俗話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不是沒有道理的,前人的文章讀到一定程度,再根據(jù)自身的理解,就能夠寫出屬于自己的文章,這也是作文創(chuàng)新的一種形式。
(三)傳統(tǒng)觀點對作文教學的影響根深蒂固,沒有作文創(chuàng)新的氛圍
因為各種形式的限制條件,所以使得學生在寫作時沒有太大的選擇空間,只能按照已經(jīng)規(guī)定好的條條框框進行寫作,不僅在主要表達的思想感情上要求積極向上,同時對于作文的格式,字數(shù)也有所限定,更為重要的是作文內(nèi)容,語言描述以及表達技巧等等方面一定要符合批閱老師的“胃口”,只有這樣才能夠獲得高分,因為“槍打出頭鳥”,所以很多學生都只能夠規(guī)規(guī)矩矩進行基本的寫作,沒有任何形式的創(chuàng)新,當然不排除一些有才學的學生,畢竟那也是少數(shù)。大多數(shù)學生在看到作文命題時就會首先揣測命題者的用意,設定好一種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而不敢寫出自己內(nèi)心的想法,因為這很可能就會被判定跑題,冒著丟失分數(shù)風險。
二、提高中學作文教學水平的有效措施
(一)將學生放在主體地位,發(fā)揮學生主觀能動性
要在中學的寫作課堂上真正做到將學生放在主體地位,就必須要將學生的真實想法作為課堂教學的著手點,這樣便可以進行針對性的教學,進而提高教學的實效性。中學作文課堂只有緊密聯(lián)系學生的思想實際,從學生的真實思想出發(fā),才可以全面激發(fā)學生上課的熱情和主動性。否則,非但寫作課不能做到因材施教,沒有針對性,更有甚者,還會使得學生對這門課程產(chǎn)生厭惡心理,更別提提升上課的實效性。中學作文課要做到以學生為本,還要求老師可以與同學們進行平等的溝通與交流,讓學生可以敞開心扉,走進其心理世界,從學生實際中獲得新的教學內(nèi)容。
(二)改變傳統(tǒng)教學評價方式
例如曾經(jīng)有一個學生在作文中這樣寫道:“今天我和媽媽一起去了黃鶴樓玩,那里有著很高大的一個古代建筑,旁邊綠樹環(huán) 繞……”就是這樣的作文被老師判定為不及格,原因就是沒有意義。對于這樣的作文,老師需要從多個角度進行充分挖掘,不要武斷的就否定學生,可能在一個敘事的作文之間,這篇文章不太出色,但是可能在抒情寫景的文章中是一篇佳作。所以,老師需要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評價方式,從多個角度進行考量研究,發(fā)現(xiàn)學生在寫作中間的亮點,積極鼓勵學生,不要讓學生的天賦就此而遭到扼殺。
(三)開展讀書活動
開展閱讀活動能夠從很大的程度上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因為有了一定的閱讀量的積累,學生就能夠在此基礎上進行深化,量變引起質變,學生在對一些經(jīng)典佳作有所了解之后就會形成一種自己的認知,在潛意識中間會有所記憶。這樣之后如果再遇到相類似的題目,學生就可以進行類比遷移,將以前的文章按照自己的見解重新加以創(chuàng)新,進而提高寫作水平。
三、結語
在中學作文教學時很多時候都會遇到學生無話可說,作文內(nèi)容不夠充實的情況,其中最為主要的還是沒有很好的和社會進行接觸,對社會的感知能力沒有達到,知識面比較狹窄,同時在個體主流價值觀的作用之下,過分強調(diào)一些太過寬泛、“大我”的內(nèi)容。同時教學評價過程中,老師的價值觀在對學生的作文批閱時占據(jù)了很大的比重,甚至直接左右了學生在作文中的一些語言表達,使得學生的自主能動性沒有充分發(fā)揮出來。所以,在接下來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根據(jù)實際教學情況作出一些相應的改變,逐步培養(yǎng)學生在作文表達中的創(chuàng)新能力,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參考文獻
[1]胡蓉.讓個性在作文中飛翔——淺談中學作文教學中創(chuàng)新思維的培養(yǎng)[J].科教文匯(下半月),2006(3).
[2]劉海清.少慢差費何時休──關于農(nóng)村中學語文教學的現(xiàn)狀及思考[J].教育實踐與研究,2000(2).
[3]張?zhí)m竹.談中學作文教學中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作用及培養(yǎng)[J]. 濮陽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6(2).
(編輯:馬夢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