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偉
【摘 要】歷史作為人文學科在美育教育中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優(yōu)秀的文學藝術作品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加強中專歷史教學的美育滲透,有助于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fā)展。
【關鍵詞】中專歷史;文學藝術;美育;滲透
中圖分類號:J292
中專歷史不僅能夠給學生提供歷史教育,讓學生在歷史學習中增強民族自豪感,還能夠進行德育滲透,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品德和操守。此外,作為重要的人文學科,歷史教材蘊含的豐富的文學藝術知識又可以增強學生的文學藝術教育,從而實現新課程提出的培養(yǎng)學生全面素養(yǎng)的目的。中專歷史教師要挖掘歷史教材豐富的文學藝術因素,用豐富的文學藝術滋養(yǎng)學生,使得文學藝術的審美教育達到預期效果。
一、歷史教學對文學
藝術教育的淡漠和忽視
新課程理念要求通過文化藝術史教育,提高學生人文素養(yǎng),成為全面發(fā)展的合格人才。而我們面對的教學實際,是對文學藝術教育的淡化和忽視,與新課標要求背道而馳,文學藝術史教育遭遇尷尬,令人擔憂。
二、歷史教學傳統(tǒng)教學模式、教師素養(yǎng)和教學資源不能滿足文學藝術教育
中國歷史同時也是一部文學藝術史,但在歷史教材中是星星點點分散式處理的,有的見于文字,有的見于圖片,有的見于人物,有的見于事件,因為它畢竟不是中國文藝史。教師自身在知識結構上對中國文學藝術史沒有整體性系統(tǒng)性的認識和把握,在教學中的取舍會遇見很大困難;傳統(tǒng)教學設備單一,教學手段有限,又不能大量展示音樂繪畫書法等藝術資料,只能浮光掠影,流于表面化介紹,文化藝術的感染作用無法落實。
三、文學藝術自身的知識特點影響
文化藝術活動不同于政治經濟活動,具有抽象性特點。文學藝術作品是人類精神生活的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結晶,做為文明史的精華所在,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知識容量大,頭緒繁多,跨學科性特別強。青少年知識儲備很有限,把濃縮了的精華產品放在45分鐘課堂上,其難度可想而知。
四、歷史教學的美育探討
這么多困難和問題擺在歷史教師面前,我們怎么辦?下面結合自己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看法:
(一)借助文學藝術史喚醒學生的生命意識,加強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教育
優(yōu)秀的文學藝術作品是作者生命熔鑄的,展示著人類普遍的愛,愛是人類情感的核心,因此,我們應該特別珍視促進人類進步的藝術作品。國歌《義勇軍進行曲》彰顯著中華民族堅強斗志,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代表著祖國和民族的尊嚴;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氣勢恢宏,石破天驚,之所以令人震撼,正是那種與厄運抗爭搏斗的決不屈從的精神,是生命之歌;屈原的《離騷》成為無數仁人志士愛國主義的頌歌,“路漫漫其修遠兮,我將上下而求索”的對真理的追尋永不止步;梵高的油畫《向日葵》象熊熊的火焰燃燒著原始的沖動和生命的熱情;顏真卿的《祭侄文稿》是生命的情愫,血淚的結晶。歷史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去閱讀這些名著,培養(yǎng)敏感而豐富的心靈,培養(yǎng)對世界的愛。很難想象,一個建構自己精神世界的人,不曾讀過動人心魄的書,不曾為人類的智慧所驚嘆,不能從人類精神食糧里汲取營養(yǎng)得到力量,不曾在偉大作品里受到雄渾博大的氣質的熏染,那么我們只能說,他還沒有受過實實在在的貨真價實的教育,也不會有真正意義上的智力和精神的充分和諧的發(fā)展,不會有豐富而純潔的內心。教師在教學中要把最動人的篇章呈現出來,引導學生閱讀,交流,感受,進而探析其中的理性追求和人文精神,把學生情感引進一個高層次的人生境界。
(二)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調和正確審美觀
我們一直在講,學校教育培養(yǎng)目標使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美育的目的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審美情感,成為一個知美、愛美的人,擁有情趣豐富的精神世界,充滿對人類和世界的愛。對于成長期的孩子,審美觀念尚未形成,辨別是非美丑的能力欠缺,歷史教師要從歷史學科的角度進行審美教育的滲透,不能僅限在視覺聽覺的感官審美,而是要上升到一定高度,在文學藝術作品中認識美,體驗美,追求美?!叭松怨耪l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這些名言背后深藏著多少英雄故事。抓住典型人物典型作品,用美的典型和美的境界去陶冶人,去美化人的心靈,引領學生追求真理,奮發(fā)向上。在歷史英杰的光照下煥發(fā)出時代風采,培育時代精神——這點上是其他學科難以企及的。從孔子身上學習誨人不倦、積極用世的情懷,在林則徐身上感染一腔報國之志,在譚嗣同身上找到為民族解放國家興旺的獻身精神。在泰山石刻的斑斑印記中感知書法的美,在敦煌飛天的流線中感受壁畫的美,在秦兵馬俑的陣列中體驗大秦國的輝煌,在唐霓裳羽衣音樂舞蹈中感受盛唐氣象,在經典的詩詞歌賦中與古人對話,走進他們心靈,接受精神的洗禮。
(三)培養(yǎng)良好個性和健康人格
“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歷史教育一個核心的美育任務就是交給學生學會歷史的擔當,從大量古人事跡和言行中,培養(yǎng)學生歷史責任感,養(yǎng)成良好的品格和操守。從司馬遷的事跡中學到忍辱負重,堅忍不拔;從李白的“不肯摧眉折腰事權貴”和陶淵明的“不為五斗米折腰”故事中,知道什么叫傲骨;從老漁夫桑迪亞哥身上學到什么叫心的力量;在貝多芬的音樂里懂得什么叫生命的價值。只要認真開掘,歷史就是用不盡的活水源頭,讓學生走進美輪美奐的藝術殿堂,走進古人血肉豐滿的精神世界,在潛移默化中學習、繼承、發(fā)揚傳統(tǒng)美德,理解人生的價值和意義。
文學藝術史的教學,為學生構筑了一個欣賞美、學習美、感受美的殿堂,在提升學生藝術修養(yǎng)、培養(yǎng)藝術審美,建立美的情操各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歷史教師要真正理解新課程精神,借助多媒體教學手段,開展合作探究式教學模式,美育的滲透就一定會大獲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