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維剛
(睢寧縣人民醫(yī)院普外科,江蘇睢寧 221200)
Miles術和Dixon術治療直腸癌療效對比分析
朱維剛
(睢寧縣人民醫(yī)院普外科,江蘇睢寧221200)
目的:比較Miles術與Dixon術治療直腸癌的療效。方法:本院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46例直腸癌患者根據(jù)手術方法的不同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分別采用Dixon術和Miles術治療,比較兩組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以及術后2年的復發(fā)率和死亡率。結果: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手術時間更短,術中出血量更少,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2年,觀察組和對照組復發(fā)率、死亡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Dixon術治療直腸癌能獲得與Miles術相當?shù)呐R床療效,但能縮短手術時間和術后排氣時間,減少術中出血量,促使患者更快恢復。
Miles術;Dixon術;直腸癌;療效比較
直腸癌是胃腸道惡性腫瘤,發(fā)病早期患者臨床癥狀常不明顯,不利于及早確診,待病情發(fā)展至中晚期時癥狀主要為大便不正常,但仍有部分患者的病癥相對隱蔽[1]。直腸癌的治療方法包括中醫(yī)治療和西醫(yī)治療兩種,其中西醫(yī)治療以手術治療為主,Miles術是目前采用的主要術式,但該手術對患者的創(chuàng)傷較大,會造成永久性腹部結腸造口,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而Dixon術則較好地克服了Miles術的不足[2]。本研究通過比較Miles術和Dixon術的療效,分析了Dixon術治療直腸癌的優(yōu)勢。
1.1一般資料本院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46例直腸癌患者,根據(jù)手術方法的不同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23例。觀察組男12例、女11例,年齡36-80歲,平均(57±2.1)歲;管狀腺癌12例,乳頭狀腺癌6例,黏液腺癌5例;直腸癌Dukes分期,A期6例,B期10例,C期4例,D期3例。對照組男13例、女10例,年齡35-80歲,平均(56±3.5)歲;管狀腺癌12例,乳頭狀腺癌5例,黏液腺癌6例;直腸癌Dukes分期,A期5例,B期11例,C期5例,D期2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觀察組行Dixon手術腫瘤切除,對照組采取Miles手術腫瘤切除,術后均控制飲食,通過靜脈給予營養(yǎng)液維持機體正常能量需求。⑴Dixon術:切除患者乙狀結腸和直腸大部,游離結腸脾曲,行低位前切術,并經肛門注入100ml氣體以檢查縫合口是否滲漏;用生理鹽水沖洗患者腹腔、盆腔,于骶前置引流管;患者術后2天開始擴肛,直至肛門恢復排氣。⑵Miles術:采用電切刀切除患者肛周2.5cm范圍內的皮膚、括約肌、肛管,后于患者結腸近端經左下腹體外造瘺,最后縫合、關閉會陰切口即可。
1.3觀察指標比較兩組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以及術后2年的復發(fā)率和死亡率。
1.4統(tǒng)計分析以SPSS 18.0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采用百分率(%)表示、行卡方檢驗,計量資料用(±s)表示、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時間和術中出血量均明顯低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和術中出血量(±s)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和術中出血量(±s)
?
2.2遠期療效術后2年對46例患者進行隨訪,觀察組和對照組各有1例患者失訪。觀察組和對照組復發(fā)率、死亡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復發(fā)情況和死亡情況(n=22)
直腸癌是胃腸道常見惡性腫瘤,發(fā)生率僅次于胃癌和食道癌,且發(fā)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趨勢,病情趨向復雜[3]。目前,直腸癌的發(fā)病機制尚未十分明確,有研究指出可能與飲食習慣、低血清膽固醇、結直腸慢性炎癥、社會因素、家族遺傳等因素有關,臨床普遍認為與攝入過量的蛋白質、動物脂肪而食物纖維攝入不足有關[4]。由于直腸癌以低位癌最為常見,因此臨床治療仍以手術治療為主,常見術式有經腹會陰聯(lián)合切除術(Miles術)、經腹低位切除和腹膜外一期吻合術(直腸癌前側切除術,Dixon術)、保留肛門括約肌的直腸癌切除術等,對于腫瘤局部浸潤嚴重或轉移廣泛而無法根治的患者則多采取乙狀結腸造口(Hartmann術)等姑息性手術[5]。
Miles術雖然腫瘤切除徹底、治愈率高,但創(chuàng)傷大、出血多,并因切除患者肛門而形成永久性瘺口,改變了患者原有的排便方式,給患者的生活習慣和生活質量均造成了較嚴重的影響[6]。與Miles術不同,Dixon術保留了肛門外形、肛管以及肛門括約肌,對相應支配神經的損傷也較小,即較好地保留了肛門神經的功能,也最大限度地清除了病灶,減少了直腸癌細胞轉移和直腸癌復發(fā)的幾率[7]。因Dixon術治療直腸癌的優(yōu)勢不言而喻,因此有學者指出,Dixon術有取代Miles術之勢,但也有不同觀點。有研究指出,術式與預后、局部腫瘤復發(fā)并無明顯關聯(lián)[8]。李德鋼等[9]對Dixon術與Miles術治療低位直腸癌行Meta分析后指出,Dixon術5年生存率、局部復發(fā)率、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均優(yōu)于Miles術,且隨著吻合技術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低位直腸癌患者選擇了Dixon術,而選擇Miles術治療的患者則下降了50%左右。盡管如此,Dixon術與Miles術孰優(yōu)孰劣的爭論仍未達成統(tǒng)一意見。
本研究比較了Miles術和Dixon術治療直腸癌的遠期療效,研究發(fā)現(xiàn),兩種術式術后2年的復發(fā)率和死亡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Dixon術的復發(fā)率較低、但死亡率較高,可能與研究病例數(shù)較少有關。此外,Dixon術縮短了手術時間和術后排氣時間,減少了術中出血量,可促使患者快速恢復,因此提示,Dixon術的臨床應用價值更高。
[1]胡喆.直腸癌治療研究進展[J].吉林醫(yī)學,2014,35(1):142-144.
[2]林武,梁海燕.Miles與Dixon術治療直腸癌臨床療效比較[J].現(xiàn)代診斷與治療,2014,(8):1877-1878.
[3]薛孟海.直腸癌Miles術與Dixon術的療效對比[J].河南外科學雜志,2013,19(2):49-50.
[4]吳欣,匡榮康,蔣勇敢,等.Miles術與Dixon術對老年直腸癌的療效觀察[J].中國腫瘤外科雜志,2014,6(3):195-197.
[5]孫鐘武.Miles術和Dixon術治療直腸癌患者的比較分析[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2,10(10):107.
[6]彭軍華.Miles術和Dixon術治療直腸癌患者的臨床療效對比[J].中外健康文摘,2012,9(49):198-199.
[7]王華.Miles術和Dixon術治療直腸癌的臨床療效對比分析[J].中國衛(wèi)生產業(yè),2012,(28):149.
[8]黃騰欽,何洪生,巫志華,等.直腸癌患者Miles術和Dixon術治療的比較分析[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1,9(28):106-107.
[9]李德鋼,孔凡彪,劉春強,等.Miles術與Dixon術治療低位直腸癌的Meta分析[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14,22(26)4027-4035.
R735.3
A
1004-6879(2015)06-0488-02
2015-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