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巢老人的平安總是令人擔憂,然而比這更令人擔憂的,是空巢老人的心理問題。
張大爺老伴去世有兩年了。張大爺身子骨還可以,但沒什么愛好,仍自己單獨過,有時自己做點飯,或在外面買點吃的勉強湊活了。最近半年,張大爺不知怎的總想起老伴,心情逐漸不好起來,總是郁悶、沮喪,感到孤寂,愁容不展,焦慮不安,長吁短嘆,不思飲食,睡眠也不好,有時會哭泣、自責,自覺活著沒意思,甚至想傷害自己。
空巢:不得不面對的生活方式
鳥兒長大翅膀硬,飛走他鄉(xiāng)謀自活。不管人們愿意與否,過去家庭成員共同勞作的方式、祖孫同堂一起生活的情景似乎已一去不復返了。
隨著社會老齡化程度的加深,空巢家庭越來越多,已成為司空見慣的社會現象。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城鄉(xiāng)空巢家庭超過50%,部分大中城市達到70%。預計至2030年,空巢老人家庭的比例將達到90%。
首先,孩子要發(fā)展、要生存,有時不得不告別父母,到遠離家鄉(xiāng)的地方去發(fā)展。而父母期盼孩子有一個好的生活,尊重他們的獨立發(fā)展,自然放松了對自己晚年生活的思考。
其次,在城市,受居住環(huán)境、經濟條件等因素的影響,老人與孩子同住一處也并非那么簡單。現代社會人們的家庭觀念轉變很大,尤其是多數年輕夫婦不能或不愿與父母生活在一起,有些父母或老人也有獨立居住的要求,因為他們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或習慣不愿被打擾。
因此,空巢生活成為了人們不得不面對的一種生活方式。然而,老年人由于生理機能、生活功能逐漸下降,身體逐漸衰退。如此狀態(tài)下的空巢老人面臨許多生存、生活、心理上的問題,有些問題甚至非常嚴重。
“?;丶铱纯础笔侵饕V求
70多歲的廖阿姨每天總在公園里轉悠,不到吃飯、睡覺的時間都不想回家。最常做的事就是坐在公園里,望著滿園景色、熙熙攘攘的人群發(fā)呆、發(fā)愣,她說:“家里冷清,老伴耳聾,沒人說話;孩子家遠,工作忙,不常來,所以心情很煩躁,憋死人了”。吳老漢更是感到心煩和失落,平時身體硬朗的他患上了嚴重的感冒,住院一星期還未見好轉,給在外省工作的兒子打電話,可兒子正在做一項研究,根本不能抽身回家,盡管不好勉強兒子,但他心里總是不舒服,倍感失落。
企盼子女“?;丶铱纯础笔抢先诵睦砘顒拥膹娏殷w現。年老體衰、疾病、孤獨、不安全感等心理,導致他們更愿與子女多呆在一起。而由于子女不能“?;丶铱纯础?,他們缺乏對子女情況的了解,就會極易出現焦慮、不安、恐慌等,正所謂“兒行千里母擔憂”。而社會角色的日益淡化,導致老人們容易產生自卑心理,反過來又影響他們與別人的交流,封閉自己,孤獨就更重。
空巢老人如何自我調節(jié)?
第一,老年人本身應端正心態(tài),接受現實。解鈴還須系鈴人,不論遇到什么困難,一定要對生活持積極態(tài)度,自己關心自己,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努力提升自信,相信自己有存在的價值,保持心理平衡。
第二,要盡量、盡早地減輕對子女的心理依戀。特別是子女到了“離巢”的年齡,在空間上離開自己是必然的,對此要有充分的心理準備,學會拉近親情是重要的。
第三,要盡量與子女保持寬松、平等、民主的關系,培養(yǎng)子女在情感上和理智上體貼父母的習慣,這樣即使子女“離巢”,也會增加與父母聯(lián)系和往來的次數。盡管對子女來講有許多的“應該”,老人也應多從對方角度考慮,因為“應該”越多,期盼越高,落差越大,心理上很難獲得滿足感,導致心里不爽。
第四,要豐富生活內容,調整生活方式,參與各種社會或公益活動等,如畫畫、練字、街舞、唱歌、養(yǎng)花等,或養(yǎng)些寵物來寄托情感。要有意識地多與人交往,不要把自己禁錮在房間里,多走訪親戚、朋友。人一忙,孤獨寂寞感就淡化了。
第五,人老了,空閑時間多了,可借此多學一些東西。目前通訊方式很豐富,很多老人學會了使用電腦和手機,也樂此不疲地建立起了微信朋友圈等,大家彼此交流,擺脫了寂寞,更提升了自信。
第六,老年人時刻要有安全的意識,注重自我保健,存在健康、疾病問題時要及時向子女訴說,積極處理。一旦得病,或受外傷,老人受罪,孩子的負擔也就來了,所以對于老人來講,身體健康最重要。
子女應多提供情感支持
由于工作、學習、結婚、住房條件限制等諸多因素的影響,留在父母身邊或“?;丶铱纯础庇袝r不太現實,但關心父母、關注老人的精神需求則是一種意識、一種責任。
有經濟能力、較好居住條件的子女最好把父母接來一起同住,一家人在一起享受天倫之樂,何樂而不為。但首先要征得父母的同意,尊重他們的感受。
不得已外出工作的子女要努力把老人安排好,要尋求鄰里、保姆或其他服務人員的幫助,替自己照顧父母,保證他們的安全。老人年事已高,面臨許多不確定因素時,子女就要“老人在,不遠行”了,時時刻刻關注他們。
作為子女,要多關心父母,多與父母交流,給父母更多的情感支持。不少子女認為,孝順父母就是多給錢,讓他吃得好、穿得好。事實上,這只是一方面,老人最重視的還是家庭和親情。作為子女和晚輩,更應重視對老人的精神贍養(yǎng),讓老人感受到天倫之樂,消除、減少寂寞、煩惱等心理不適。
對于一些人來講,“?;丶铱纯础贝_實難以實現,作為子女就要經常發(fā)些短信、打些電話,給予老人慰藉等。而對那些有條件“?;丶铱纯础钡淖优畞碚f,回家看看就要讓父母得到放松、愉悅,注意和父母的交流。
解決“空巢”是個大工程
空巢老人大概有兩種,第一種是真空巢,主要表現為沒有子女或失去子女,老兩口相依為命,或是一人獨守空房。第二種是形式上的空巢,子女在外地工作或子女雖在本地,但不住在一塊,很少見面。
第二種空巢老人還有獲得子女孝順、支持的機會,而第一種真空巢的老人則面臨更多的生活窘迫。老夫老妻雙雙健在彼此還有個照應,那么喪偶或獨身老人獨守空巢,面臨風險或發(fā)生意外怎么辦?他們面臨疾病,有時甚至面臨生命威脅的風險,如此情況下如何保證老人安全?這些老人更需要社會、組織的關懷,解決老人的空巢問題是一項復雜的社會系統(tǒng)工程,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專家簡介
徐東,北京回龍觀醫(yī)院精神衛(wèi)生副高級職稱,國家注冊2級心理咨詢師,北京心理危機研究與干預中心、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亞太地區(qū)心理危機干預與培訓中心資深研究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