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行吳校長在評論我寫的《教師的成長是一個自救的過程》一文時說,“人生最大的恐懼是沒有方向”。一語道破人生的糾結(jié),也說出了成長的秘密。
當人或動物受到驚嚇時,呆若木雞是恐懼,作鳥獸散是恐慌。懼是一種心理,慌是一種行動;懼是覺醒,慌是著急。一些人會因懼而慌,即刻采取行動;也有的人只懼不慌,因被動而處弱勢;更有人不懼不慌,懵然無知、麻木不仁。
在我們身邊,有一些人越學習越覺得自己無知,越強大越覺得自己渺小,于是他有了敬畏,開始尋找生命的價值和意義,開始幫助他人和尋找自我,并忘卻自我。這些人都是在“驀然驚覺”之后立即行動的人。
因懼而慌,但“慌”而有“向”。
于行動而言,方向與目標從來是相關(guān)聯(lián)的,是一個硬幣的兩個面,不可割裂。否則,行動不是失去目標,就是偏離方向。但目標和方向又絕不是同一個概念。
人生不僅要有方向,還要有目標。教育亦然。
然而,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往往習慣于把目標當方向,或者說,只有目標而沒有方向,又或是,目標不在真正的方向上。受庸俗價值觀影響,我們的教育一度失去了方向。當教育圍著應(yīng)試的指揮棒轉(zhuǎn),考學成了目標,也成了方向。于教育而言,目標不能成為方向。考學應(yīng)該且只能是孩子們在一定階段學習的目標,“讓每個孩子尋找到自己”才是教育的方向。每一個做教育的人都應(yīng)該明白,教育是為了“讓每個孩子尋找到自己”, 使人成為人,而不只是為了考試和升學。
只有當教師們都明白了教育的方向,也懂得了教育是一種幫助,正如我們所倡導的“幫教育”,教師才會自覺主動地去增強自己“幫”的能力,提高專業(yè)能力、專業(yè)素養(yǎng)和職業(yè)精神,才會主動去探尋作為一名教育人的人生方向,敬畏、關(guān)愛、尊重、理解、交流、溝通、溫暖、價值、意義等等,這些關(guān)于教育和人生的關(guān)鍵詞才會進入到教師的視線。這才是教育人“因懼而慌”的狀態(tài)。
當教育者把握住了人生的方向,他也會找到生活的目標,并且找到成長的路徑;當他真正懂得“教師的成長是一個自救的過程”,他也會為自己“四十歲后的容顏”負責;明白“成長是一種自救”的教師,一定懂得“自救教師”的前提是自律。這樣,一所學校的管理便從制度走向了文化。
當教育有了明確的方向,教師才會明白,課堂應(yīng)當是一種幫學的狀態(tài),知識不是灌輸、而是建構(gòu)的,學習不能代替、而是幫助的;才會明白,“真正的學習是自我學習”,“師生關(guān)系就是教學質(zhì)量”。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幫學課堂”的狀態(tài)。
當教育有了明確的方向,教師就會明白,所有人的道德起點在同一起跑線上,德育是互助的,自省是修德的核心,“自省+互助”才是我們所倡導的“互助德育”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