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軍
【摘 要】文章通過兩個實例說明如何在高中化學中實施簡約化教學,簡約化教學要充分體現簡約思想,返璞歸真,化繁為簡,實現教學效率的實效性和最大化。
【關鍵詞】簡約化教學 ? ?鹽類的水解 ? ?等效平衡規(guī)律 ? ? 高中化學
高中化學教學改革很多年,嘗試變換了各種教學方法和教學方式,驀然回首,卻發(fā)現返璞歸真、化繁就簡方為大道。筆者就結合平時教學的兩個案例呈現給各位同仁我是如何化繁就簡,體現簡約化教學的。不成熟之處,敬請各位同仁斧正,以待改進,更好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案例一:“鹽類的水解”教學引入
師:(問題1)同學們都知道酸有酸性,堿有堿性,那么鹽都是中性的嗎?
生:不是。(因為在初中,學生就已經知道,那個叫純堿的碳酸鈉顯堿性,但它是鹽)
師:請舉一例說明鹽不是中性的。
生:碳酸鈉。
師:下面我們就來做實驗,實際測一測0.1mol/l的這幾種鹽溶液的PH。
生活動:測CH3COONa、NaCl、NH4Cl溶液的PH。
師:下面我們找一個同學來回答他實際測的結果。
學生回答結果。
師:下面大家再干一件事情,就是分析一下這三種鹽分別是由什么酸和什么堿中和得到的?這些酸堿是強的還是弱的?
2分鐘后學生回答分析結果。
師:接下來你們再分析一下形成這三種鹽的酸堿及其強弱,同時再結合鹽的酸堿性,會得到什么結論呢?
3分鐘后學生回答分析結果。
師:通過以上的動手動腦,我們知道了,不是所有的鹽溶液都呈中性。強酸弱堿鹽呈酸性,強堿弱酸鹽呈堿性,強酸強堿鹽呈中性。大家分析得到了這些結論,那么如何解釋呢?這就是這節(jié)課我們要學的內容——鹽類的水解。
這段引入,從學生的實際知識和認識出發(fā),采用循序漸進、層層剝開迷霧的方式,引導學生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然后引入要解決這些問題的課題,符合學生的真實認知層次,能很好地激發(fā)學生的思維和情感,增加課堂的求知氣氛,為學生真實而又有效地學習做了很好的鋪墊。
案例二:“等效平衡規(guī)律”的教學方法
探討“恒溫恒容體系”的等效平衡規(guī)律,分別以SO2和O2生成SO3、H2和I2蒸氣生成HI為例。
探討一:有兩個體積相同、溫度相同的恒容容器,容器一中加入2mol的SO2和1mol的O2,過一段時間達到平衡狀態(tài);容器二中加入4mol的SO2和2mol的O2,過一段時間達到平衡狀態(tài)。這兩個平衡狀態(tài)是否為等效平衡狀態(tài)?
方法就是以粉筆盒來說明:
把容器一當成一個粉筆盒,放入2mol的SO2和1mol的O2,過一段時間達到平衡狀態(tài)。
把容器二中的4mol的SO2和2mol的O2分成兩等份,放入兩個粉筆盒中,過一段時間達到平衡狀態(tài)。
問:這三個粉筆盒中達到的平衡狀態(tài)一樣嗎?
生:一樣。
接下來老師引導如何把后面的兩個粉筆盒合并起來變成一個粉筆盒,這個合起來的粉筆盒就是容器二的真實狀況。
然后讓學生理解到“把兩個粉筆盒合成一個粉筆盒的過程”就是增大壓強的過程。學生知道,“增大壓強,向著氣體體積減小的方向移動”,上面的平衡會正向移動,從而使得容器二中的平衡狀態(tài)與容器一中的不同,所以為非等效平衡。
這種解決了“恒溫恒容”判斷等效平衡的方法,我稱之為“盒子法”或“先同后變法(先相同,后進行改變)”,這樣就把一個很難解釋的等效平衡化繁為簡、輕松突破了。
總之,筆者在教學中慢慢體會到,課堂教學實際上就是一個建模過程,如何用最有效的方法把一個專業(yè)的學科知識轉換成生活中簡單的模型,變得容易被理解、掌握和記憶,那么學習就會返璞歸真、化繁為簡,實現簡約化和效率最大化,我想這才是我們在教學中需要反復琢磨和實踐的東西,這才是教學的本真。
【參考文獻】
[1]馬金星.新課程目標與發(fā)展性課堂教學評價——以高中化學課堂教學為[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
[2]陳景娟.淺談由生活經驗導入高中化學新課[J].寧德師專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