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N.E.S 張凱
我為什么裝不了充電樁
撰文/N.E.S 張凱
電動汽車充電設備申請表、經物業(yè)蓋章的車位購買證明、房產合同復印件、車位租賃合同復印件;若車位是在獨立建筑內,要找物業(yè)/社區(qū)提供一份社區(qū)蓋章材料,證明此建筑并非違章建筑,將材料交給供電局;報樁時又分為民用電報樁、商用電報樁……是否已經看得頭暈眼花、無從下手?這才只是安裝電動汽車家用充電樁報樁手續(xù)的一部分內容而已,少則倆月、多則一年,報樁后一直未能得到批復的消費者也大有人在。這成了困擾很多電動汽車車主的一大難題。
在這些問題得不到解決之時,便出現了“飛線一族”。這名字聽上去很酷,從字面上你基本能猜個八九不離十。沒錯,所謂“飛線一族”就是從家中窗戶甩出一根電線,利用家用空調插座為電動汽車充電的一群電動汽車車主。其實這個“家族”的出現實屬無奈。當前電動汽車數量與日俱增,公共充電樁雖然在加速建設,但居民區(qū)附近的充電樁數量還是相對較少,并不能滿足車主們的充電需求。而申請安裝一臺充電樁,無論是繁瑣程度還是周期都非常讓人頭疼。于是,“飛線一族”就這樣誕生了。為了了解他們的充電難問題,《新能源汽車新聞》聯(lián)系了幾位“飛線”的車主,去探訪了他們的日常充電生活。
這是一位不得不做“飛線一族”的車主。我們知道,申請安裝充電樁的首要條件是需要申請人有一個固定車位,但是陳先生目前所在的小區(qū)由于道路設計原因無法規(guī)劃固定車位,因此連基礎條件都無法滿足的他,根本無法申請安裝充電樁。現在,陳先生每天下班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飛奔”回家搶到一個離自己家窗戶近的車位,如此才能讓“飛”出來的線夠得到自己的愛車。
“我是今年四月買的這輛純電動汽車,由于沒有固定車位,只能進行‘飛線’充電。這樣的日子已經持續(xù)四個月了”。陳先生滿是無奈地向記者解釋著這一情況。記者看到,陳先生家住三樓,線是從家中陽臺墻面上的空調孔引到室外的。由于電線長度有限,當初剛開始“飛線”的時候,如果搶不到陽臺正下方的車位,就只能央求別人挪車,才能完成充電,否則,愛車只能“餓肚子”。但令陳先生稍感欣慰的是,鄰居們了解了他家的的情況后,現在都主動把陳先生家陽臺下的公共車位空出來,為的就是不耽誤他的愛車充電。電雖然充上了,但陳先生目前最大的顧慮就是充電安全問題,怕給附近的居民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陳先生對記者表示:呼吁政府至少辦兩件事。第一是盡快落實大力發(fā)展公共充電樁的政策,并加強設施管理?,F在公用充電樁數量的增長明顯跟不上車銷量的增長,而且公共充電樁損壞很嚴重,經常是到了一個充電站后發(fā)現能使用的充電樁不多。第二是要保證有車位的人不會受到物業(yè)或電網公司的某些限制而無法安裝充電樁。
繞線圈部件、滑輪系統(tǒng)、防水航插、線纜等齊上陣,這位車主可以稱得上“飛線達人”了。從事多年工程設計工作的王先生非常自豪地把自己設計的這套“飛線”系統(tǒng)展示給記者。采訪間,王先生還笑稱:“我這套設備的照片‘掐’了別播啊,我還沒申請專利呢?!钡拇_,無論是從專業(yè)角度還是美觀角度來看,王先生的“飛線”設備都稱得上是“專業(yè)級別”。但正如王先生自己所講,這套設備畢竟沒有通過安全認證,由此也引來不少業(yè)主的投訴。
“王先生的確算得上能工巧匠,充電線都是從固定在外墻上的PVC電纜保護管里引出來的,拐角處為了收線方便還裝有滑輪組,的確是非常用心的設計。但是這電線從六樓到一樓,就固定在我們每家窗戶邊上,萬一哪天發(fā)生故障引發(fā)火災,我們的安全問題誰來保障?樓下經常有小孩玩耍,萬一發(fā)生觸電事故誰來負責?這種電線到底能不能長時間適應充電時的大電流?一旦充電過程中下雨或有水接觸到充電槍,是否有觸電危險?”附近居民看到記者的出現,紛紛向記者表達著心中的“恐慌”。面對這一系列安全和責任問題,無論是王先生還是小區(qū)物業(yè)都不能給出確切的說法。
王先生向記者表示,自己“飛線”充電實屬無奈,工作單位和小區(qū)附近的公用充電樁尚未健全,而小區(qū)的車位遲遲申請不下來,之所以煞費苦心地設計一套“飛線”設備,也是想最大限度消除安全隱患。
看著嶄新的充電樁無法充電,讓人聽著實在是漫無頭緒。按理說,充電樁都安裝完了,肯定通過了各個部門的審核驗收,可為什么現在還不能用?正當記者也在困惑之時,充電樁的主人張女士給記者出示了一份小區(qū)物業(yè)提供的告知單。
“今年二月買的車,前前后后用了半年的時間才把充電樁安裝到位,心想這次終于擁有自己的充電樁了,可萬萬沒想到,還沒享受滿一周的便利,上周五(8月14日)晚上回家連上充電線后發(fā)現沒電了。聯(lián)系物業(yè)管理部門才得知,由于小區(qū)設施改造,直接對充電樁采取斷電處理,現在又不得不回歸最初的‘飛線’模式?!睆埮繚M是氣憤地向記者描述著事情的經過。
據了解,張女士家小區(qū)內的固定車位都設置在小區(qū)內道路兩旁,由于單元門前道路狹窄,并沒有在每棟樓的單元門前設置固定車位。因此張女士家的充電樁安裝在離自家門口較遠的車位上,而充電樁供電則來自小區(qū)原有線路上延伸出的一根新線。事先說好業(yè)主按照民用電價每月到物業(yè)進行電費結算,然而目前物業(yè)以“加裝設備,電源負載過大”為由在未發(fā)任何告知之前,私自對張女士的充電樁進行了斷電處理。若是單從安全角度考慮并不為過,但從后來補發(fā)的告知書上寫的,充電價格由0.51元/kWh的民用電價調整為1.40元/kWh的商用電價就值得推敲了。
去年7月,國家發(fā)改委發(fā)布的《關于電動汽車用電價格政策有關問題的通知》明確規(guī)定,居民家庭住宅、住宅小區(qū)等充電設施用電執(zhí)行民用電價。張女士所在小區(qū)的物業(yè)要求張女士按商用電價繳費存在不合理性。記者嘗試聯(lián)系物業(yè)管理人員,但并未得到合理說法。張女士表示:“現在只能采取曾經的‘飛線’模式來充電。由于車輛不能開到樓房下方,還另外加長了充電線的長度,目前利用家用空調插座為電動車充電,安全隱患較大?!?/p>
采訪了幾位“飛線”充電的車主后,不難看出他們都有著相同的境遇,或者說是一種窘境:一方面為“飛線”的安全問題擔心,另一方面是等不及充電樁安裝的繁瑣流程只能冒險“飛線”。多數電動車主將阻礙歸結到車位問題上,認為只要有了固定車位,那么一切就迎刃而解了。事情果真如此簡單嗎?
“眼下,多數小區(qū)都很難做到每戶配一個車位,而更多情況是一戶有兩輛車,這樣的需求就更難滿足。既要考慮到車位又要考慮小區(qū)內的消防通道、健身器械及綠化建設等公共設施,所以在原有條件下開發(fā)更多的車位對我們來說也存在難處”。面對車位難問題,開發(fā)商也有一肚子苦水。
而合理規(guī)劃小區(qū)、負責業(yè)主財物安全是物業(yè)的主要責任?!盀闃I(yè)主解決問題,我們責無旁貸。我們也并非不支持電動汽車,但當前若想在老舊小區(qū)安裝充電樁,必然會牽扯出更多難以解決處理的問題。劃撥電動汽車車位,那么勢必涉及地面電纜鋪設問題、小區(qū)整體電容量問題等,這些從根本上講都是安全問題。要求業(yè)主提供多項手續(xù)和證明也是為了能權責明確?!?/p>
說到安全問題,就不得不提到電網公司。電力部門作為能源供給商及主要獲利方,看似并沒有那么多棘手問題,而事實卻并非如此。“在實地勘測中,我們發(fā)現很多小區(qū)車位的現場條件的確不符合基本的安全標準,面對這類情況,我們要么拒絕安裝,要么只能通過各種手續(xù)和證明來確保安全問題和分清責任。因為在居民區(qū)中,一旦出現問題那就不是小問題。”電網公司表示,“很多時候并不是我們有意為難業(yè)主或小區(qū)管理方,而是鋪設電纜、增擴電容量并非易事,需要有城建、消防等多個部門共同規(guī)劃完成?!?/p>
新能源汽車的市場需求日益擴大,受補貼和不限行等政策利好,越來越多的市民選擇購買新能源汽車。在這樣的情況下,優(yōu)先滿足車主們的充電需求是正確的思路,但沒有固定的車位就無法安裝充電樁成了這些車主棘手的問題。充電難變成了停車難,而停車難則牽涉到更多部門,并非幾張證明、幾個手續(xù)就能解決。這需要相關部門共同協(xié)作,有計劃、有步驟地完善。我們欣慰地看到,越來越多城市提出新建小區(qū)必須為電動汽車預留一定比例的車位,但同時,希望有關部門不要忽略存量的改造,全面掃清電動汽車使用環(huán)境上的每一個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