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主題設(shè)計背景
當代中學生成長路上的困惑和煩惱是什么?答案也許千差萬別,但角色概念的模糊無疑是最大的困惑和煩惱。有人說過,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最難認識的不是世界,也不是自然,而是自己。為什么這樣說呢?因為只有認清了自己,厘清了自己的角色定位,才能將自己融入社會生活實際中,才能在紛繁復雜的社會生活中找準自己的位置,發(fā)揮自己的能力,展現(xiàn)自己的才華。每個人因所處的生活壞境不斷地變化,我們成長的角色必然也在不斷變化之中,在家里,我們是父母的兒女;在學校,我們又成了老師的學生;在社會上,我們又成為公民……各種角色的迅速變化和交叉轉(zhuǎn)換對中學生來說是很難適應(yīng)的。因此,從中學生健康成長的角度來看,認清自己在學校、家庭和社會上所“扮演”的角色并準確地“扮演”這些角色其實就是健康成長、快樂成長的標志。
曾幾何時,社會上對于中學生的總體印象是:任性、自我、孤僻、缺乏擔當。不錯,作為獨生子女的青年學子,在蜜罐中長大,在家人“眾星捧月”的環(huán)境中生活,在所謂“張揚個性”的氛圍中交際,在以“我”為中心的社會環(huán)境中成長,在“尊重學生”的教育背景下求學,在“唯我獨尊”的環(huán)境中行事……這種先天的嬌貴和后天的溺愛使得中學生責任感不強,擔當意識差,不清楚自己在家庭、學校、社會中所承擔的角色,更不清楚自己由于角色不同所應(yīng)承擔的責任。而角色意識和責任意識又是一個人社會性發(fā)展的基礎(chǔ),所以中學生只有認清成長道路上的角色與責任,并學會擔當,才能不斷進步,健康成長。成長是中學生生活的主題。在成長過程中學會擔當是這個生活主題所賦予的重要內(nèi)容。中國人崇尚君子,在短短兩萬字的《論語》一書中,“君子”一詞竟出現(xiàn)了一百多次。而在《論語》勾勒的君子形象中,“擔當”總是最為關(guān)鍵的人格標準。古時候是這樣,當今社會也是如此。一個人來到世間,注定要參與到改變世界中去。你要么把世界變得好一點,要么把世界變得壞一點。而要把世界變得好一點,客觀上就要求我們秉承核心價值觀,在成長的征途上不斷樹立擔當意識。對當代中學生來說,在這個國家和民族充滿生機的時代,在機遇與挑戰(zhàn)并存,發(fā)展與抵制同生的時代,每一個學子都應(yīng)該有為國家、為民族、為社會、為自己擔當?shù)男貞押陀職?。何謂“擔當”?擔當是一種態(tài)度,一種責任,也是一種行為。作為道德建設(shè)的基本元素之一,面對家庭、社會、民族、國家賦予的使命,不躲避、不推諉、不迷失、坦蕩蕩,此乃當代中學生必須具備的素質(zhì)。從另一個角度講,也只有勇于擔當?shù)娜?,才能使自己的潛能得到充分的挖掘和發(fā)揮,才能在成長的途中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