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金芳,何培宇
(平?jīng)鲠t(yī)學高等專科學校,甘肅 平?jīng)?44000)
護生心理應激與應對方式調查分析
彭金芳,何培宇
(平?jīng)鲠t(yī)學高等??茖W校,甘肅 平?jīng)?44000)
目的從生活應激的角度對??茖哟巫o生進行心理素質狀況調查分析,旨在了解護生的應激水平,為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谱o生心理健康水平、培養(yǎng)心理素質過硬的基層護理人才提供參考。方法采用護生生活應激問卷、特質應對方式問卷和個人基本情況問卷對我校護理專業(yè)一、二年級學生進行無記名問卷調查。采用SPSS16.0軟件對原始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處理。結果我校護生的生活應激水平較高(高應激水平和中等應激水平的護生占87.3%);消極應對與應激源、應激反應之間存在顯著相關性(P<0.01);獨生子女護生在應激反應維度的得分更高(P<0.05),家庭經(jīng)濟情況非常差的護生和專斷教養(yǎng)方式的護生在應激源維度的得分更高(P<0.05)。結論護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產(chǎn)生是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應激性生活事件引起的應激反應和消極應對方式影響護生身心健康,不利于基層衛(wèi)生人才的培養(yǎng)。為規(guī)避這些風險,學校應加強對護生的心理疏導,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護生對應激性生活事件的應付能力,促進其心理健康發(fā)展,切實提高基層衛(wèi)生人才培養(yǎng)質量。
??谱o生;心理應激;應對方式
隨著醫(yī)學模式由單一的生物醫(y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yī)學模式的轉變,如何培養(yǎng)基本功過硬、具有良好心理素養(yǎng)的護生就顯得尤為重要。在一項對新生的心理調查中,發(fā)現(xiàn)有25.6%的護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1],其中,心理應激和應對方式與心理健康的關系非常密切。應激性生活事件通過造成青少年生理心理變化而影響其身心健康,對身心健康起消極作用[2];應對方式對調節(jié)個體壓力、提高身心健康水平有著重要的作用[3]。基于此,筆者選擇從生活應激和應對方式的角度調查分析護理專業(yè)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現(xiàn)介紹如下。
1.1 研究對象
隨機選取本校護理專業(yè)的300名學生作為研究對象,發(fā)放問卷300份,回收有效問卷267份,有效問卷回收率89.0%。其中男生48人,占18.0%,女生219人,占82.0%;一年級護生171人,占64.0%,二年級護生96人,占36.0%。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無記名問卷調查方法,問卷包括個人基本情況問卷、護生生活應激問卷和特質應對方式問卷。將所有調查數(shù)據(jù)輸入計算機,通過Excel建立數(shù)據(jù)庫,采用SPSS16.0軟件進行分析處理及t檢驗和F檢驗,分析護生心理素質現(xiàn)狀、存在的問題及相關因素,為職業(yè)教育提供依據(jù)和對策。
2.1 護生的基本情況(見表1)
表1 護生基本情況調查結果
2.2 護生的生活應激分析
2.2.1 護生生活應激各維度基本分析護生生活應激問卷有兩個維度9個因子。兩個維度是應激源和應激反應;9個因子是挫折、沖突、壓力、變化、自我強加、生理反應、情緒反應、行為反應和認知反應。其中前5個因子為應激源,后4個因子為應激反應。我校護生生活應激各維度得分見表2。
表2 護生生活應激各維度得分(±s,分)
表2 護生生活應激各維度得分(±s,分)
維度因子得分應激源挫折17.22±3.66沖突6.69±2.21壓力11.48±2.58變化8.16±1.93自我強加18.93±4.07應激反應生理反應25.27±7.19情緒反應10.34±4.16行為反應12.81±3.88認知反應5.48±1.75
從表2可以看出,在應激源維度中,得分較高的因子是自我強加、挫折和壓力;在應激反應維度中,得分較高的因子是生理反應、行為反應、情緒反應。
2.2.2 護生生活應激各維度得分分析(見表3)
由表3可以看出:在應激源維度,護生在教養(yǎng)方式因子和家庭經(jīng)濟情況因子上比較,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其他因子比較,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對教養(yǎng)方式因子的數(shù)據(jù)進行多重比較,結果表明,不同教養(yǎng)方式兩兩比較,均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對家庭經(jīng)濟情況因子的數(shù)據(jù)進行多重比較,結果表明,不同家庭經(jīng)濟情況兩兩比較,均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
表3 護生生活應激各維度得分分析(±s,分)
表3 護生生活應激各維度得分分析(±s,分)
應激源應激反應護生基本情況得分F P得分F P性別男43.48±7.85 0.005 0.946 73.21±1.43 0.041 0.839女43.57±8.18 72.76±1.36是否獨生子女是45.47±7.74 0.887 0.345 80.47±1.61 4.949 0.027否43.43±8.13 72.39±1.35生源地農村43.72±8.23 1.772 0.184 73.02±1.39 0.694 0.406城市40.94±5.35 70.06±1.11科別文科43.61±6.45 72.21±1.26理科43.76±8.03 0.839 0.433 73.10±1.42 0.071 0.931三職生41.41±1.06 72.14±1.09父母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43.72±8.11 72.65±1.35高中43.24±8.12 0.295 0.829 72.96±1.49 0.097 0.962中專41.92±7.25 72.83±1.38大專及以上44.62±9.39 74.77±1.24教養(yǎng)方式放任47.40±9.56 4.364 0.014 78.13±1.32 2.248 0.108民主43.05±7.93 72.22±1.39專斷48.00±7.58 77.71±1.06家庭經(jīng)濟情況非常差46.92±1.12 73.88±1.82較差44.41±7.92 3.375 0.019 72.19±1.65 0.166 0.919一般42.14±7.33 73.19±2.02好46.00±0.00 71.50±1.19
在應激反應維度,護生在是否獨生子女因子上比較,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獨生子女比非獨生子女應激反應水平高;其他因子比較,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
2.2.3 護生生活應激水平人數(shù)分布(見表4)
表4 護生生活應激水平人數(shù)分布
從表4可以看出:護生處于高應激水平的占15.7%;處于中等應激水平的最多,占71.5%;處于低應激水平的僅占12.7%。
2.3 護生生活應激與特質應對方式之間的相關性分析(見表5)
表5 護生生活應激與特質應對方式之間的相關性分析
從表5可以看出:消極應對與應激源、應激反應之間均存在顯著相關性(P<0.01),應激源與應激反應之間存在顯著相關性(P<0.01),而積極應對與應激源、應激反應和消極應對之間均不存在顯著相關性(P>0.05)。
2.4 消極應對與護生生活應激之間的回歸分析(見表6)
表6 消極應對與護生生活應激之間的回歸分析
經(jīng)回歸分析后得出,消極應對與應激源、應激反應之間有顯著相關性(P<0.01)。
(1)結果顯示,有15.7%的護生處于高應激水平,71.5%的護生處于中等應激水平,這說明我校很多護生面臨著中等程度以上的各種應激源及其產(chǎn)生的應激反應,值得我們高度重視,也證實地方院校護生心理應激水平較高[4]。應激是影響心理健康、產(chǎn)生心理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在高應激水平人群中,獨生子女比非獨生子女的生活應激水平高(P<0.05),其原因可能是我校護生中女生人數(shù)多。研究表明:女生尤其在壓力、情緒反應等應激水平上明顯高于男生(P<0.05)[5]。獨生子女應激水平高于非獨生子女(P<0.05),家庭經(jīng)濟情況非常差的護生、采用專斷教養(yǎng)方式的護生應激水平更高(P<0.05),可能與獨生子女受到父母更多關愛,抗挫折、抗壓能力較差等因素有關。再加上我校護生多來自于甘肅省各縣區(qū),農村護生居多,有些護生家庭經(jīng)濟情況非常差,他們很少有機會與外界接觸,來到學校后面對經(jīng)濟、文化等方面的差異時,可能容易在心理上產(chǎn)生壓力。另外,專斷的教養(yǎng)方式易使護生性格產(chǎn)生缺陷。綜上所述,獨生子女護生、家庭經(jīng)濟狀況非常差的護生、專斷教養(yǎng)方式的護生更有可能在心理上產(chǎn)生問題,應給予特別關注。
(2)護生的主要應激源是自我強加、挫折和壓力,主要應激反應以生理、行為、情緒反應為主。因此,對護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時要加強抗挫折和抗壓力教育,并加強自我情緒管理。一般研究表明,正性生活事件與心理健康水平關系不密切,應激性生活事件與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顯著相關性(P<0.05)[2,6]。護生正處于人生發(fā)展的一個特殊階段,有著特殊的心理活動特征,他們爭強好勝、喜歡展示自我、希望得到認同,但還不夠成熟,遇到挫折時往往更多地表現(xiàn)出生理和情緒反應,應激反應外顯。當客觀現(xiàn)實與他們的主觀愿望不一致時,護生往往會選擇強化自我。當然,適度的強化有利于潛能的發(fā)揮,而過度的強化則會使其遭受挫折,給他們帶來較大的心理壓力。這就需要學校在培養(yǎng)過程中有針對性地進行心理疏導,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增強護生的心理健康意識,充分發(fā)揮其潛能,促進其發(fā)展。
(3)消極應對方式與應激源、應激反應之間存在顯著相關性(P<0.01),護生的消極應對方式突出。影響護生心理素質的因素是多層面、多維度的,既有必然的因素,也有偶然的成分,它是多因素綜合互動的結果[3]。應對方式會影響到個體的情緒狀態(tài),進而影響到個體的心理健康水平。消極應對方式與應激源、應激反應之間存在顯著相關性(P<0.01),表明消極應對方式與護生存在的心理問題之間可能有明顯的相互影響作用。我們知道,積極的應對方式有利于個體的身心健康,而消極的應對方式不利于個體的身心健康。建議學校開展多項有意義的活動,加強對護生積極應對方式的引導,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1]何培宇.不同性別醫(yī)學生心理健康調查分析[J].右江醫(yī)學,2010,38(2):140-142.
[2]藍瑞瓊,王鳴,趙林林.理工中專生應激性生活事件與心理健康關系的研究[J].白求恩軍醫(yī)學院學報,2005,3(4):206-207.
[3]孫紅梅.應激性生活事件對中專護理專業(yè)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D].濟南:山東大學,2008.
[4]張林寶,陳建新.地方院校大學生應激水平調查及對策研究[J].上饒師范學院學報,2007,27(3):108-115.
[5]劉琳琳,張欣欣.醫(yī)學生心理應激水平與人格特征的關系研究[J].中國高等醫(yī)學教育,2011(12):56-57.
[6]馬燕,劉愛書,楊平,等.青年學生個性特征與心理健康狀況的關系[J].中國公共衛(wèi)生,2002,18(7):851-853.
G526.5
B
1671-1246(2015)18-013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