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天之驕女》是當代英國劇作家凱麗爾·丘杰爾的代表作。無論是在戲劇手法的創(chuàng)新上,還是對女性社會問題的探討上都無疑是對女性主義文學的繼承與發(fā)展。在這樣一個時代,女性在獲得成功的道路上所要付出的代價是沉痛的,這也是女性的悲劇,時代的的悲劇。
關鍵詞:天之驕女;女性主義;成功;代價
《天之驕女》是丘杰爾最具代表作之一。這部作品創(chuàng)作于1980年,于1982年8月在倫敦皇家劇院首演,同年12月在紐約公共劇院首演,次年獲得戲劇奧比獎。本·南丁格爾曾這樣評論道:“丘杰爾是一位有膽有識,又相當自信的劇作家,不僅在內(nèi)容上新穎獨特,戲劇手法上引人入勝,還能引起讀者強烈的共鳴?!?/p>
此劇一共分為三幕。戲劇的第一幕是發(fā)生在倫敦的一個餐廳。主人公瑪琳邀請了五位朋友前來祝賀她的晉升。但值得一提的是這五位朋友并非來自現(xiàn)實生活,而是分別來自歷史,文學和藝術。她們的談話主要圍繞各自的人生經(jīng)歷,有悲有喜。第二幕,作者從虛擬切換到了現(xiàn)實生活。故事發(fā)生在主人公瑪琳的工作地點一所名叫“天之驕女”的就業(yè)指導中心?,斄彰嬖嚵艘晃慌钥蛻簦o予她要想在事業(yè)中成功的建議就是要隱瞞已婚已育的事實。緊接著鏡頭轉(zhuǎn)換到了瑪琳的親姐姐喬伊斯家的后院。重點描述了喬伊斯的女兒安琪(其實是瑪琳的親生女兒,由她姐姐代養(yǎng)在鄉(xiāng)下。)與其同事之前關于多種話題的談論,從而生動刻畫了一個心理扭曲且發(fā)育緩慢的來自低層階級的女孩形象。作者通過安琪與其親生母親瑪琳成功女性的形象形成鮮明的對比,諷刺地指出了成功背后所付出的代價。第三幕也就是最后一幕發(fā)生在喬伊斯的廚房,作者將時間拉回到第二幕發(fā)生的前一年,主要圍繞姐妹兩關于家人和政治的爭論。瑪琳認為事業(yè)的成功至高無上,擁護撒切爾政府的個人主義。而姐姐喬伊斯則是個傳統(tǒng)的農(nóng)村婦人。她指出瑪琳的成功是建立在她對于女兒的拋棄,對贍養(yǎng)父母職責的逃避。并且諷刺所謂的個人主義無非是自私自利。
正是以這樣獨特的結構及創(chuàng)新的手法使得《天之驕女》贏得了海內(nèi)外一致的認可,以致于被高度贊揚為是“史上女性劇作家最好的英國劇本?!?/p>
(一)女性主義與成功
當時方興未艾的西方第二次女性主義思潮深深地影響了丘杰爾的戲劇理念,主要內(nèi)容由第一次旨在揭露父權主義對女性的壓迫及喚醒女性的獨立意識發(fā)展到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第二次轉(zhuǎn)變?yōu)槌姓J兩性的差異性,提倡重構女性主義形象等。丘杰爾本人有著切身的體會:“許多年來,在我意識自己是一個女人之前,我總先想到自己是一個作家。但最近,我發(fā)現(xiàn)我會說我是一個女性主義作家,不像以前那樣對此加以否認。當我和這個世界接觸的越多,特別是接觸到那些涉及女性問題的事情時,我發(fā)現(xiàn)我更加強烈地感受到自己作為女性主義者的責任,而這一切自然而然地成為我戲劇創(chuàng)作的主題?!?/p>
而主人公瑪琳正是這樣的一位新型女性。她沖破了傳統(tǒng)的家庭模式,相對比較自由的選擇了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背井離鄉(xiāng),拋母棄女,獨自打拼在異鄉(xiāng)。最終通過個人的努力,取得了事業(yè)上的輝煌,甚至淘汰掉同她競爭的男性對手。自此,這樣一個來自農(nóng)村的少女成功擠入了上流社會,過著看似風光的幸福風光。
(二)成功的代價
瑪琳成功的背后有個姐姐喬伊斯。是她在替瑪琳撫養(yǎng)安琪,甚至流產(chǎn)了自己生子女。是她喬伊斯在鄉(xiāng)下,守著家,守著需要被照顧年邁的老母親。是她一人打著四份低賤的工作,維持著艱難的生活。這種種的一切艱辛與瑪琳的成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正如她像瑪琳抱怨道那樣:“你倒是出人頭地了,對大多數(shù)人來說什么都沒有改變,不是嗎?”雖然瑪琳的結局是事業(yè)有成,但是卻眾叛親離,除了財富和事業(yè)一無所有。這就是她所謂的成功,但這是她真正想追求的嗎?
當然不是,瑪琳的成功是建立在他人的犧牲基礎上的,這說明了女性解放運動并沒有徹底。丘杰爾正是通過揭露瑪琳所面臨的問題,反映了女性解放運動存在的弊端,號召人們在革命和解放中能夠不斷自我反省,確保女性能獲得真正意義上的獨立與成功!
(三)何為真正成功
不僅如此,丘吉爾還作為一個社會主義女性主義作家,憑著自己靈敏的嗅覺,不隨波逐流,而是敏銳地發(fā)現(xiàn)了女性主義運動所存在的弊端,即何為成功?何為成功的女性? 雖然丘杰爾沒有在劇本中對她所提出的問題作出回答。但僅僅就問題的提出已然站在了眾多女性主義作家的肩膀上,即如果女性的解放是建立在男性價值觀基礎上的,從而以對弱者的壓迫為代價,這樣取得的成就算不得成功?還是說如果女性的解放應該不依附男性,而是承認各自的差異性,將目光投向男女共同面臨的社會問題上,重構女性形象?這也正是西方女性主義文學第二浪潮發(fā)展的方向。
其實所謂“天之驕女”,勢必要獲得某種成功的,而人們所謂的“成功”多是靠個人定義的。而每個人對于成功又有著不同的詮釋與想法。世俗看來,所謂的成功,不外乎是名與利。從名與利的角度來看,《天之驕女》中的幾位女主人公都是成功的。但在權衡之下,她們又是失敗的。她們都沒有獲得真正意義上的成功和幸福,付出了太多本可以不必失去的東西。原因就在于她們是女人,她們所生活的是一個男權至上的社會。所以,在男權社會中,女性是很難取得真正意義上的平等,獲得真正的成功的。即使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也要付出相應甚至更多的代價,這是女性的悲劇,也是時代的悲劇。
參考文獻:
[1]秦文,凱麗爾·丘杰爾-英國當代劇壇的女先鋒 [J],外國文學動態(tài),2006(4)
[2]傅俊.英國戲劇讀本(下)[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
[3]傅俊.丘杰爾的社會主義女性觀與布萊希特式戲劇理解-解讀當代英國戲劇經(jīng)典《最優(yōu)秀的女性》[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7,(1).
作者簡介:郭歡(1987—),女,江蘇鎮(zhèn)江人,研究方向為英語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