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林
(蘇州市相城區(qū)蠡口中學 江蘇蘇州 215133)
結合生活,升華生活,設計一節(jié)優(yōu)質(zhì)課
王海林
(蘇州市相城區(qū)蠡口中學 江蘇蘇州 215133)
"生活"是我們最好的老師,而作為化學老師如何將生活中的現(xiàn)象或問題轉化為為我們教學所服務的"真實情境",這是我們必須思考的問題;并且如何將真實復雜問題進行素材簡單化,模型化,實驗化處理,是我們必須具備的技能。而實驗是化學走進生活的橋梁,在實驗中聯(lián)系生活,解決常見現(xiàn)象或問題,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激發(fā)其學習興趣。
STS生活情景 橋梁 興趣 亮點 優(yōu)質(zhì)課
化學來源于生活,當然也必須反饋于生活,必須將所學的知識用于生活,去解釋生活中的一些現(xiàn)象,一些問題,最終來提高我們的認知,改善我們的生活,促進社會的發(fā)展。這就象幸福的孩子愛問“十萬個為什么”一樣,只有在生活中善于問,在問中學,再將學來的知識用于生活,伴隨自己成長成“才”??梢姟吧睢本褪俏覀冏詈玫睦蠋?,而作為化學老師如何將生活中的現(xiàn)象或問題轉化為我們教學所服務的“真實情境”,這是我們必須思考的問題;并且如何將真實復雜問題進行素材簡單化,模型化,實驗化處理,是我們必須具備的技能。而實驗是化學走進生活的橋梁,在實驗中聯(lián)系生活,解決常見現(xiàn)象或問題,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激發(fā)其學習興趣。
STS強調(diào)科學技術在社會中的應用,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對比這幾年的教材,老師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很多書后習題也越來越生活化,實際化,這也為我們的教學指引了方向,提供了“真實情境”,如果能很好的應用就能讓學生體會到化學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是密切相關的,是學有所用的,而不是“紙上談兵”。
例如:針對滬教版P67上的第11題水垢問題進行“酸的性質(zhì)”的知識整合,題目:鋁壺內(nèi)水垢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可以用溫熱的食醋(或稀鹽酸)浸泡清洗,請動手試一試。能否長時間浸泡清洗?為什么?把題目拿出來后,我想每個老師,甚至是學生都有生活的真實感受,學生也有解決和實驗的驗證能力,而此過程涉及的知識又包含了酸堿鹽的主要性質(zhì),我想不用我多說,所有的老師和學生都能體會到其真正價值。
題目中的每個字詞都有其很深的意義和很大的探究價值,設計如下:
(1)聯(lián)系生活,結合圖片:生活中出現(xiàn)的水垢現(xiàn)象
圖片的展示后,因為是學生身邊的生活現(xiàn)象,因此他們的積極性一下子上來了,“我見過,是這樣子的”——問題的真實存在。老師乘機“狡黠”的問“那同學們你們知道水垢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嘛”,“老師老師我知道:是碳酸鈣?!薄袄蠋熚覀冊凇沂睦?中學過,我還會檢驗它了?!薄翘昧?,正戲開始:
實驗:取少量水垢分別放入2個大試管,一加水,另一加入過量的稀鹽酸,氣體通人澄清石灰水,對比,觀察現(xiàn)象。
現(xiàn)象:加水水垢不溶。加酸水垢逐漸溶解,產(chǎn)生大量氣泡。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分析:CaCO3+2HCl=CaCl2+H2O+CO2↑ CO2+Ca(OH)2=CaCO3↓+H2O
結論:鹽+酸=新鹽+新酸(復分解反應)
該情境的引入,和學生自主的實驗設計,不僅讓學生復習了酸的性質(zhì),還鞏固了碳酸鹽的檢驗,CO2的制取和檢驗,反應的基本類型,對比實驗的微觀探討也說明Ca2+與CO32—及CaCO3與H+不大量共存的問題。而鹽酸的過量也為后面探討所得溶液的酸堿性檢驗埋下伏筆。
(2)聯(lián)系實際,知識擴散:水垢的成分及產(chǎn)生的原因(軟硬水的分析)
查資料,我們得到水垢的主要成分除了CaCO3,還有Mg(OH)2,那么同學們分析(1)中其實還發(fā)生了什么反應?
分析:Mg(OH)2+2HCl=MgCl2+2H2O
結論:堿+酸=鹽+水(復分解反應)
通過這點的分析討論,學生鞏固了酸堿中和反應,了解其實質(zhì)及應用。(當然我們生活中除水垢是用食醋,實際上老師也可帶領同學書寫其反應。進一步加強酸的性質(zhì))。
學生認識的加深如:水垢的主要成分為CaCO3和Mg(OH)2,根據(jù)硬水是溶有較多Ca2+Mg2+的水,結合在生活中煮沸可以降低水的硬度的知識,學生可以大膽的猜測是加熱促進Ca2+Mg2+等離子反應生成沉淀的過程(Ca(HCO3)2,Mg(HCO3)2的加熱分解,及加熱MgCO3促進水解的復雜過程),不僅說明不能大量共存的問題,還能說明反應中溫度的重要性。而題目中用“溫熱”的食醋(或稀鹽酸)浸泡,“溫熱”兩字也正說明是為了加快反應,可見溫度是影響反應速率快慢的因素之一。
(3)聯(lián)系實際,去雜存真:除去水垢,鋁壺能否長時間浸泡清洗?為什么?
這個問題的提出,很多學生給的答案都是正確的“不能”,但在分析“為什么”時大多數(shù)同學給出的答案是酸與較活潑金屬反應的原因:2Al+ 6HCl=2 AlCl3+3H2↑,而且也忽略了其在實驗過程開始沒看見氣泡的現(xiàn)象,若此時老師旁敲側擊的提醒“生活中的鋁制品表面容易生成什么起保護作用”,這樣學生就符合學生的認知過程,情境作用也就更加完美,
實驗:取一塊鋁片(未打磨),放入試管,加入足量的稀鹽酸,觀察現(xiàn)象。
現(xiàn)象:開始無明顯現(xiàn)象。 一段時間后,劇烈反應,產(chǎn)生大量氣泡。
分析:Al2O3+6HCl=2 AlCl3+3H2O (復分解)2Al+6HCl=2 AlCl3+3H2↑(置換)
結論:金屬氧化物+酸=鹽+水 較活潑金屬+酸=鹽+氫氣
很多老師認為講酸的性質(zhì)時應該用除鐵銹的例子更好,一舉兩得,實驗現(xiàn)象明顯,開始生成黃色溶液,最終變?yōu)榫G色溶液并有少量氣泡產(chǎn)生,但其實過程是很復雜的:一反應較慢,很多老師讓學生加熱,并且告訴學生溫度是加快反應速率的因素之一,但據(jù)筆者觀察加熱往往給學生強調(diào)了鐵與酸反應的現(xiàn)象,開始就伴隨氣泡產(chǎn)生,因為鐵銹是疏松多孔的。二酸就是不過量,溶液最終也會變?yōu)榫G色,不能忽略Fe3+的強氧化性,2Fe3++ Fe=3Fe2+,呵呵,這個知識的信息化,是初中化學為高中的衍生。
該情境素材結合了鋁的自我保護及較活潑金屬能與酸反應等知識,并讓學生通過一個實驗體會兩個反應的先后,明白實際上化學反應并不是單一的,往往是一化學反應中伴隨多個物理或化學變化的復雜過程,并讓學生注重知識的積累,讓學生學會金屬活動性的比較,及同質(zhì)量金屬與足量酸反應的氫氣與時間關系圖。
(4)升華總結,廢液利用,用所學再所用:議一議,酸的過量,如何驗證?
以情景素材為大背景,設計學生實驗來再現(xiàn),再通過學生活動給予驗證或說明,從而促進學生的認識發(fā)展,包括對化學核心概念的認識、化學科學研究方法的認識、真實問題的分析、解決和轉換能力等,當然知識來源于生活,也必須再用于生活實踐:上述的實驗中所加鹽酸都是過量的,如何驗證了?學生分別從①酸堿指示劑②較活潑金屬③金屬氧化物④堿⑤鹽這酸的5個性質(zhì)出發(fā)給出答案。這樣提高了學生總結概括的能力,也對酸的化學性質(zhì)有了更深的認識,培養(yǎng)了學生利用所學解決現(xiàn)實問題的能力。
例如:2010年蘇州中考題:塊狀石灰石和適量稀鹽酸反應至氣泡逸出不明顯后,測得其殘留液pH等于2。此時取適量反應后溶液,逐滴滴入碳酸鈉溶液,并用pH數(shù)字探測儀連續(xù)監(jiān)測,得曲線如下
[pH為縱坐標,時間s(秒)為橫坐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