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欣
摘要:
在符號距離面前,文本的意義表述會有天生的困惑。20世紀(jì)60年代末期出生的羅偉章,對川東北的白云、土地以及生長其間的萬物,有著獨特的詩意感受和堅實書寫,他的散文《白云和青草里的痛》及散文集《把時光揭開》,以悍莽且柔情、簡約且細(xì)膩的繁復(fù)筆觸,生動描寫了他的成長史,同時也是他的疼痛史、觀察史、閱讀史和心靈史,既帶有濃郁的巴蜀文化色彩,更是完整細(xì)微地呈現(xiàn)了他對生命及生命極致生與死的最初體驗。本文從符號美學(xué)的角度,探討他散文的符號密碼。
關(guān)鍵詞:羅偉章;散文;符號距離;跨層;標(biāo)出性
羅偉章是以小說創(chuàng)作出現(xiàn)在讀者視野中的,但因其獲得“華文最佳散文獎”的《白云和青草里的痛》,以及新近出版的散文集《把時光揭開》,使他的散文創(chuàng)作同樣受到關(guān)注。羅偉章出生的四川省宣漢縣,地處川東北大巴山南麓,既是“湖廣填川”的必經(jīng)之道,也曾是古巴人活躍之地,在人文背景和心理屬性上,羅偉章更傾向于后者,比較固執(zhí)地認(rèn)為自己是巴人的后代,這從他對巴人后裔的不斷書寫中可以看出。究其根由,大抵是巴人疏闊浪漫的天性,更與川東北的大山大水相匹配,羅偉章向往這樣的生活方式,鐘情這樣的文化性格,并希望以此消解現(xiàn)實生活的凝固與滯重。然而,他的散文《白云和青草里的痛》,卻以一種“承認(rèn)”的姿態(tài),回身打量,剝離想象,再現(xiàn)本初的生活面貌和生命形態(tài),殘酷嶙峋的底色中,“閃耀出純粹的溫暖和明亮的力量”①。該文沿襲了羅偉章一貫不急不緩如道家常的創(chuàng)作風(fēng)格,調(diào)動各種符號意象,寫出了強悍悲涼的民風(fēng),仿佛一股郁氣濃結(jié)心頭,而細(xì)微處,每個符號意象卻在似有若無間,像蛛網(wǎng)崩潰,發(fā)出自己獨特的令人顫栗的低吼。
《把時光揭開》是羅偉章第一本散文集,是他多年思考所得。封面文字中有這樣一句:“時光,把一些故事靜靜地埋掉,而這一些故事,與我們的祖先,與我們的心靈,都息息相關(guān)。”②最是滄桑起風(fēng)情,這本書想要達(dá)成的使命,就是“把時光揭開”,展現(xiàn)一種情懷,一種風(fēng)致,一種藝術(shù),一種信仰。兩相比較,《白云和青草里的痛》尚在吶喊與悲訴之間,似乎還未能妥帖地安放自身,而經(jīng)過歲月的沉潛,《把時光揭開》則驅(qū)萬物解甲歸田,并因此鋪展出生活的寬廣和深邃,將濃情深埋,任隨巖漿底下波翻浪涌,淵面平穩(wěn)依舊。
本文主要探討《白云和青草里的痛》的符號美學(xué),這不僅因為它是一篇獲獎作品,更因為這篇文字的符號意象極為豐富,能基本窺測和闡釋羅偉章散文創(chuàng)作的某些符號密碼。
一符號距離:意義傳送的困惑
符號是人的存在需要,符號具有表意功能。皮爾士認(rèn)為人本身是一個符號:“每一個思想是一個符號,而生命是思想的系列,把這兩個事實聯(lián)系起來,人用的詞或符號就是人自身?!雹圻@里的符號成為人的本質(zhì)。在表述生與死的問題時,文字更能透露作者的思想,因為生命是思想的系列,是符號的系列。傳遞感情離不開符號,傳遞意義更需要符號,符號的多義性使得作者的感情與文字之間產(chǎn)生距離,產(chǎn)生意義傳送的困惑。
物極必反,生離死別,有時候是一場狂歡。羅偉章的《白云和青草里的痛》,有悲痛,也有狂歡。該文的符號要表達(dá)的意義,是悲痛還是狂歡?細(xì)讀一下作品就可以找到答案。文中第二節(jié)《母親去世》那一部分,有下葬的描寫。下葬是悲事,在羅的筆下,卻亦有溫暖,以悲事來烘托人世溫情,“三天之后,母親下葬。我舅舅幫了大忙,他把為自己準(zhǔn)備的棺材借給了他的妹妹。”④然而這樣的溫情筆調(diào)卻更讓人覺得人世辛酸,“舅舅比母親矮,棺材短,母親進(jìn)不去,褐色的木腔里發(fā)出骨頭折疊的聲音。”“棺材”這個符號,在埋葬的儀式里那么重要,可是這其間溫情與悲傷的交疊,正是意義傳送的困惑。艾柯認(rèn)為符號的特點就是“可以用來撒謊”,因此,“符號學(xué)是研究所有可以用來撒謊的東西的學(xué)科”。⑤由此我們可以判斷,在悲事的環(huán)節(jié)中,有悲傷有溫暖,悲事的符號表述的是悲傷還是溫暖,只有作者詳知,也許兩者都有。
符號在表述過程中有三種不同“意義”:意圖意義、文本意義、解釋意義。符號過程有個時空跨度,從發(fā)出到收到,可以相隔數(shù)萬光年的距離,可以“間不容發(fā)”。但時空跨度使這三個意義并非同時在場:發(fā)出者的意圖意義只是符號過程起始,符號發(fā)出后,只有文本攜帶意義,解釋意義尚不在場。如果文本沒有意義,符號也就沒有理由被接受,不接受就沒有解釋出意義的可能。文本意義的存在,是符號之必需。⑥
“鐵匠”是作者發(fā)出的一個符號,文中把母親比作一個鐵匠,鐵匠一般是男的,而文中的母親,卻成了一個地道的“匠人”,這個匠人被描述得很細(xì)致:“她名叫符代珍,但山上山下,凡認(rèn)識她的,都叫她符鐵匠,是說她打孩子像鐵匠那樣下狠手?!薄拔腋赣H雖從朝鮮戰(zhàn)場歸來,卻上無片瓦。我們家的房子,是母親嫁過來后才起的,她像個男人那樣,起早貪黑地砍木材、平地基、窖石磉?!蔽闹械哪赣H,雖然是以打孩子而得名“鐵匠”之稱,而在全文看來,母親的堅硬性格,對生活的態(tài)度,何嘗不是一種“鐵匠”品質(zhì),何嘗沒有“鐵”的屬性。在火與熱的鍛造中,母親堅強能干,“鐵匠”之稱,無疑是對母親的贊美,有形態(tài),有空間感,還具有傳遞性,母親的這種鐵匠性格,也傳遞到了各個子女的身上。這種表述,實質(zhì)是作者真實的虛構(gòu),看似述真的語言,實際是作者情感的物化,血肉相連,親情傳遞?!拌F”,這個符號,一般是不受人歡迎的,沒有人愿意把它放在身上,作者把這樣一個特殊的符號印在自己身上,傳遞的情感也很特別,既想隔離丟棄,又割舍不得,欲罷不能,愛恨交織。文中逝去的母親,在別人的口中是打孩子的“鐵匠”,在作者的記憶里,卻絲毫沒有記憶,作者寫道:“是的,盡管所有人都把我母親叫符鐵匠,我也確實跟哥哥姐姐一樣怕她,但她怎樣打我,卻沒有絲毫記憶。我只記得她朝我笑,帶我去街上看汽車。”從“鐵匠”到溫柔的母親形象的距離跨越很大,就像作者情感的跨越一樣,即使把母親比作鐵匠,也是旺盛與陰暗交融。文中對鄰居侯三娘的感情,更是如此?!拔也幌矚g侯三娘,可是,在這個靜謐而寂寞的晌午,她讓我為她心痛?!蔽闹懈星樘S頻率快,幅度大,詩化的語言使得符號傳送出最大困惑,也成為該文突出的藝術(shù)特性所在。
從某種意義上說,符號就是被認(rèn)為攜帶著意義的感知。按照趙毅衡教授的觀點,符號文本就是一些符號被組織進(jìn)一個符號鏈中,此符號鏈可以被接收者理解為具有合一的時間和意義向度。從形式上看,羅偉章的《白云和青草里的痛》主要由三個部分組成:我的故鄉(xiāng)、母親去世、饑荒年月。這三部分構(gòu)成三個符號群,我的故鄉(xiāng)是散文的起點,而故鄉(xiāng)多山,山顯示出了山人性格的符號,土地、墳?zāi)?、蔞蒿、光禿禿的樹、牛繩、孩子、背篼、寨梁、洋芋皮、紅苕和洋芋、河、鳥、雞、松鼠、狗、太陽等,這些符號一起組成了我的故鄉(xiāng)的符號鏈,這個符號鏈可以被讀者理解為具有合一的時間和意義向度,其中的時間集中于介紹故鄉(xiāng)環(huán)境與母親形象,意義集中于為接下來母親去世的悲涼意境做準(zhǔn)備。而在第一節(jié)最后幾段提到的侯三娘,是個特別有意味的人物,在作者的心中,是不是母親的另一種形象呢?“她背著花籃,扛著鋤頭,腮幫鼓包,兩眼血腫,衣褲只剩幾縷布條,完全遮不住羞。她沉默著從院壩走過,從我身邊走過,從陽光里走到陰影里,之后進(jìn)屋,嗒地一聲將門閉了,就悄無聲息。”這里面一系列的符號,濃縮在幾句話里,而此間傳遞的生活艱辛,簡直是大巴山生存的真實寫照,人世坎坷悲歡,全從這些符號里泄出,而這個人,不光是大巴山女性系列形象的一種,也是大地上的母親形象的一種,從這個方面看,也許,羅偉章有意無意地在塑造另一種母親形象,以血腫的兩眼和撕爛的布條的符號落筆,表達(dá)鄉(xiāng)土中國貧苦難辛的特征。
第二節(jié)《母親去世》由母親病了開端,沿線有臘肉、竹子、滑竿、很稠的黃昏、風(fēng)、火、火堂、臥室、雨、堂屋、靈床、香蠟紙錢、壽衣壽鞋、大黑傘、糧食、豬肉、棺材、牛草、大雪、外婆等,這些符號組成《母親去世》這一節(jié)的符號鏈,時間集中。我六歲多到我長成人的過程,這部分?jǐn)⑹鲚^多,符號較少,敘述的內(nèi)容集中于“我”母親的去世與“我”的成長。第三個符號鏈《饑餓年月》以饑餓為核心,雷聲、秧苗、露珠、麻老鷹、死魚、秧田、牛糞、土地和水生物、水、河、糧、灰灰菜、馬蘭頭、菊花腦、植物的根塊、樹皮、“豬根子”、 牛、古碉堡、殘墻、谷糠、鞋、晚霞、河水、波光、細(xì)浪等出現(xiàn)在這個以饑餓為核心的符號鏈中。這個符號鏈的寬窄變動很大,麻老鷹、死魚、牛糞、土地和水生物、“豬根子”、鞋等符號在作者艱難的選擇之后,進(jìn)入饑餓符號鏈,這些符號連接在一起,共同組成饑餓符號鏈。具有饑餓屬性的樹皮與“豬根子”,被作者選擇,用來表示“我”與土地萬物之間的特殊親情,我對童年和鄉(xiāng)俗的感情。這是本文最值得注意的風(fēng)格,用具有彈性的“豬根子”表達(dá)人與萬物之情,表示旺盛與陰暗的生命力,表示特殊年月人類生存的韌度,使本文具有獨特的藝術(shù)魅力。
以上三個符號鏈交織了“我”的成長,落后的故鄉(xiāng)、母親的死亡、饑餓年月的艱難,三個符號鏈的基調(diào)充滿悲涼失落與疼痛感傷。一些作家在饑餓和絕望的感覺中更有表述與創(chuàng)作的動力,他們創(chuàng)造出了很多不朽的作品,也許饑餓和絕望是一種藝術(shù)的契機,但也必須要作家具有這個天賦。標(biāo)題為《白云和青草里的痛》,作者以柔軟的白云和碧綠的青草為寫作背景,從標(biāo)題來看,這八個字顯出了作者創(chuàng)作這篇文章的心境:疼痛在青草白云之間,在巨大的天幕下呈現(xiàn)。傷痛在進(jìn)行的時候本身是一種撫慰,敘述在回憶里得到縫補和溝通,得到回流和滿足,得到撫摸。母親過世,無疑給作者帶來了巨大的心理愴痛,這種愴痛延續(xù)在浩瀚天空。墨藍(lán)的天空填充了作者心理的顏色時,仍然有青草里的痛,可是仍有柔軟的白云在暗里時時撫慰。正是這種柔軟的希望,引領(lǐng)作者漸漸走出失去親人的痛苦心境,走向未來的創(chuàng)作。
二越界與跨層:生與死的對話
《白云和青草里的痛》開頭即出現(xiàn)了跨層,作者以“我”的名義出現(xiàn),“我”在散文中寫散文,“我”構(gòu)建文字,讓母親“她”進(jìn)入散文。全文三部分,寫孩提時代的“我”,少年時代的“我”,在最后一部分,以學(xué)生時代的“我”作為結(jié)束,其間偶爾一兩句話暗示“我”現(xiàn)在已經(jīng)步入成年,成家立業(yè),有妻有子。
“我出生在山里。老君山。位于川東北宣漢縣北部,屬大巴山余脈。再往北是萬源,與陜南安康接壤,東、南毗鄰重慶,重慶往東是湖南湖北?!薄霸谖彝甑挠洃浝?,村里天天都在爭斗?!蔽闹械摹拔摇笔浅赡曛蟮摹拔摇遍_始反觀童年,進(jìn)行敘述。緊接著以家中孩子多,引出了這篇散文的核心人物母親。散文的作者在行文的開頭幾段,就點名了本篇散文敘述的很多東西,“兄弟姊妹多要好一些,大的可以帶小的,比如我們家。我母親很能生孩子。我有兩個哥哥,兩個姐姐,一個弟弟,一個妹妹?!?/p>
在文中,童年的“我”與成年之后的“我”視角不斷在變化,而作者與已經(jīng)去世的母親之間,也時刻有來自生與死的對話,生與死的交流。在這篇文章中,多處顯現(xiàn)為“我”與母親對話,顯示出我對生命的困惑,或者小弟弟不懂事,在母親逝世之后叫母親起床吃飯的場面,也同樣顯示了作者對陰陽兩界的困惑。對生命的理解,對死亡的感悟,往往是散文中深刻的立意。體驗過生死離別的人,創(chuàng)作的作品會更理智,更成熟。“我”與最親密的人母親的生死離別,就是這篇散文中最值得注意的亮點之一,正是母親的死亡,加速了我的成長。這篇散文側(cè)重于對死亡的理解,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母親死亡的呈現(xiàn)方式以及母親對死亡的理解、“我”對死亡的理解以及“我”對母親之死的理解。母親是一個堅強的人,重要的表現(xiàn)是她對活著的渴望,對子女強烈的愛,對生活的執(zhí)著和面對困苦的堅強,以及對死亡的恐懼,這些,都顯示了她生命的柔韌,從以下可以看出:
有著七個孩子的母親,有很豐富的育兒經(jīng)驗,但是居然沒有責(zé)怪年幼的兒子的無知,可見她心里的恐懼則不言自明?!澳赣H在床上一躺,就躺了四十多天。她幾次想強撐起來,但下床就倒?!弊髡哌@樣寫。作者在文中還分析道,“進(jìn)入秋天,我妹妹三個月大了,就在這時,母親病了。不是傷風(fēng)感冒這類病。山里人不把傷風(fēng)感冒叫病,頭痛腰痛肚子痛,都不叫?。皇欠窠胁?,以能否下床、能否出工為標(biāo)準(zhǔn)。這意思是說,我母親病得很重,只能躺在床上。但她究竟得的什么病,卻無從知曉?!蔽闹械摹拔摇睅缀鯖]有表現(xiàn)出任何害怕與恐懼,在一種近乎麻木的狀態(tài)下,母親的死突然而至。這是文中作者對生與死的闡釋,也是作者的生死觀。這里從生死的角度來敘述“我”與母親的感情,這是成年之后的“我”在敘述母親死亡前的場景,近乎有點冰冷,客觀敘述里似乎不帶溫情,但是,正是這種壓抑的冰冷,讓人感覺到了作者的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