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澤順 福建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
論文
話語、身份建構與中國東盟關系——《人民日報》與《海峽時報》新聞標題對比分析*
◎尤澤順福建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
本文以中國東盟關系的話語建構為例,把語言學研究領域的批評話語分析研究(CDA)和后現(xiàn)代國際關系理論及建構主義理論的相關視角相結合,對《人民日報》(海外版,2000—2008)和《海峽時報》(2000-2008)與中國東盟關系相關的新聞標題進行對比分析,以此揭示話語、身份建構與中國東盟關系的互動。分析發(fā)現(xiàn),近年來中國東盟雙邊關系的改善與雙方報紙增加彼此正面身份的建構存在正相關關系;后現(xiàn)代國際關系和建構主義理論主張的“國家身份是建構的和變化的”觀點是合理的;CDA能為國際關系領域的語言研究提供其所急需的話語分析工具。
中國東盟關系;CDA;新聞標題;身份
近年來,部分國際關系研究者開始關注話語與現(xiàn)實中國家間關系的辯證關系,認為話語分析可以揭示和預測國家間關系的最新變化和未來發(fā)展,在研究具體國際關系問題時應對語言的建構作用進行更深層次的理論思考和實踐探索。本文把語言學研究領域的批評性語篇分析研究(CDA)與后現(xiàn)代國際關系理論及建構主義理論的相關視角相結合,建立一個可操作的分析框架,對《人民日報》(海外版,1992—2008)和《海峽時報》(StraitTimes,2000—2008)與中國東盟關系相關的新聞標題進行對比分析,揭示話語、身份建構和中國東盟關系的互動。
建構主義和后現(xiàn)代國際關系理論認為,語言不僅反映社會現(xiàn)實,而且建構和重構社會現(xiàn)實;理解社會行為(包括國家行為)必須首先理解語言(Kratochvíl,et al.,2006);國際政治首先是語言建構的身份政治(秦亞青,2000)。不過,這些討論更多是元理論層面上的語言和哲學解釋,沒有真正觸及語言在實踐層面上的使用(Kratochvíl,et al.,2006);它們主要是基于個人理解和主觀判斷,沒有太多的經驗研究作為輔證,也未能提供一種系統(tǒng)的、具有可操作性的、高效的語言分析手段(孫吉勝,2009a)。僅有的一些微觀語言研究和分析(Hansen,2006;Milliken,1999;孫吉勝,2009b)比較零碎,不具系統(tǒng)性和有效性(孫吉勝,2009a)。
鑒于此,有學者(鄭華,2005)指出應把CDA研究引入后現(xiàn)代國際關系理論研究,因為兩者具有交叉性,體現(xiàn)在:前者希望通過分析語言揭示國家身份建構來探討國家間關系,后者希望通過分析語言揭示身份建構和理念建構(ideological construction)來探討現(xiàn)實中的權力關系(Flowerdew,2004;Shi-xu,et al.,2005;van Dijk,1993;Wodak,et al.1999)。不僅如此,話語研究者事實上也已經應用這些工具研究國際關系問題(Chilton,1985a,1985b,1996,2003,2004;Chilton&Lakoff,1995;鄭華,2006;尤澤順,2008;尤澤順、陳建平,2009,尤澤順,2011)。
實現(xiàn)二者真正結合最關鍵的是如何將相對具體的語言符號與相對抽象的國際關系聯(lián)系起來,使其一方面能夠表明現(xiàn)實中的國際關系與語言使用之間存在互動關系,另一方面又為通過分析語言揭示現(xiàn)實中的國際關系提供理據(jù)。換句話說,我們必須以語言社會現(xiàn)實及互動等為核心要素,同時考慮國際關系的相關因素,建立一個綜合性的理論框架來揭示語言與社會之間的關系。我們認為這個框架可以設計如下(圖1):
它既體現(xiàn)了后現(xiàn)代國際關系和CDA關于“語言與社會現(xiàn)實互構”的觀點,在國際關系與語言之間搭建一座橋梁,又包含CDA中“語言與社會現(xiàn)實如何實現(xiàn)互動”的相關看法,為通過話語分析揭示國家身份建構以探索國家間關系鋪平道路。具體來說就是:語言與社會現(xiàn)實(國家間關系)存在互構關系;認知是互構關系得以實現(xiàn)的中介;社會語境和歷史語境是話語實踐和話語分析的要素。根據(jù)這一模式,我們可以首先分析中國東盟雙方報紙對彼此身份的建構及其變化,然后結合社會語境和歷史語境討論話語如何建構這些身份、話語對現(xiàn)實中的中國—東盟關系有何影響。
圖1 語言與社會間的關系理論框架
3.1中國東盟關系的發(fā)展變化及其理論解釋
冷戰(zhàn)期間,由于意識形態(tài)分歧等原因,中國與東盟關系發(fā)展并不順利。冷戰(zhàn)后,雙邊關系不斷改善。1991年7月,雙方首次進行正式接觸,并建立對話關系。此后,雙方關系緩慢提升,但一直停留在“全面對話伙伴關系”上,沒有更多實質性的進展(王玉柱,2003)。1997~1998年全球性金融危機爆發(fā)后,雙方關系得到迅猛發(fā)展。
那么雙方關系為什么在1997年之前和之后區(qū)別這么大呢?根據(jù)建構主義的論點,這是由雙方在不同時期為對方建構不同身份造成的。國家作為一種行為體具有自己的身份和利益,但是,“國際體系中涉及的有意義的國家屬性是由國家之間的相互社會關系建構的”(溫特,2000:305),因為行為體的“行為選擇內容不僅僅是使手段符合目的”,它還會“指稱和再造身份,即對他們的身份進行表述,這種身份又確定了行為體的利益,根據(jù)這樣的利益,行為體選擇了自己的行為方式”(同上:455)。也就是說,冷戰(zhàn)后,雙方相互建構的身份可能主要是正面或至少是中性的,而1998年后構建的身份比之前的會更加正面。
3.2語料和分析內容
分析的語料是2000~2008年《人民日報》和《海峽時報》與中國東盟關系有關的新聞標題。選擇前者是因為它通常被認為是傳遞中國政府信息的官方報紙,選擇后者是因為它是新加坡的主流媒體,經常討論政府在各種重要議題上的觀點。將語料局限在2000~2008年是因為在那段時間,中國東盟之間的友好關系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語料分析能更清楚揭示身份構建與雙邊關系發(fā)展的互動狀況。所有標題都是通過輸入“中國”“東盟”“關系”三個關鍵詞對兩份報紙數(shù)據(jù)庫進行全文搜索、提取并經過核對后選定的。最終《人民日報》和《海峽時報》分別獲得779個和151個標題。
選擇新聞標題進行研究是因為從語義上來說,標題“概括了報道中的最重要信息,并指引作者抓住文章主要內容”(van Dijk,1991:50);從認知來說,標題為記者的新聞報道和讀者的新聞閱讀提供了認知框架,為讀者在思維層面上重構相關事件提供最高層次的基礎,并誘發(fā)那些儲存在讀者記憶中、理解新聞必需的相關知識;從語用來說,新聞標題具有意識形態(tài)功能,因為其語法的不完整性導致了語義模糊或模棱兩可,“幫助行為者掩蓋自己的責任,使讀者的理解過程發(fā)生偏差”(同上:51)。就中國東盟關系而言,新聞標題傳遞報道中最重要的信息,顯示雙方報紙為彼此構建了哪些身份。分析將采用定性為主、定量為輔的方式,分析過程包括費爾克拉夫提出的描述、闡釋和解釋(Fairclough,1989)三個環(huán)節(jié),前兩個步驟用于分析報道為雙方構建了哪些身份,后一個步驟用于解釋它們怎么構建、為什么這樣構建及對現(xiàn)實中的國際關系有何影響。
3.3雙方的多種身份
3.3.1朋友
如果我們把“會見”和“接見”等看成朋友間的一種見面方式,則雙方被賦予最多的身份是“朋友”,包括三種:官方朋友;非官方朋友;其他不甚明確的朋友。第一種通常以“X會見/接見Y”的形式出現(xiàn),其中X和Y分別代表雙方的領導人或高級官員。第二類朋友出現(xiàn)的頻率不是很高,其建構特點是標題中使用“民間”二字,表明他們沒有太多官方背景。第三類朋友是指不能明確分為官方或非官方的情況,它的建構方式比較模糊,但使用了“友誼”“友好”等相關詞匯。
身份 標題 報紙官方朋友胡錦濤分別會見越南、柬埔寨、緬甸領導人錢其琛會見東盟秘書長泰國總理會見錢其琛George Yeo meets Chinese Foreign Minster《人民日報》《人民日報》《人民日報》Strait Times非官方朋友 婦女民間外交好戲連臺好朋友、老朋友(中國東盟[民間]友好之旅)《人民日報》《人民日報》其他尊重·友誼·合作親密友好,始終如一增進友誼,促進合作《人民日報》《人民日報》《人民日報》
3.3.2對話者/交流者
如果把“討論”“會談”和“交流”等看成雙方的一種對話方式,則第二種身份可稱為“對話者”,包括四種類型:官方的;學術的;非官方的;其他。第一類主要以“X與Y會談”的形式出現(xiàn),其中X和Y分別代表雙方的領導人或高級官員。第二類對話者往往通過強調來自雙方的學者參加一個與中國或東盟相關或與兩者都相關的學術會議來構建。第三類與第二類的構建方式相似,但標題中會強調民間或非政府等內容,或者有時也用其他方式表達。第四類的構建方式很靈活或很模糊,往往難以做出明確區(qū)分。
身份 標題 報紙官方對話者溫家寶與泰國總理沙馬舉行會談朱镕基同馬哈蒂爾會談中泰兩國外長舉行會談S’pore,China talk bilateral trade and economic ties《人民日報》《人民日報》《人民日報》Strait Times學術對話者中外學者研討東盟發(fā)展前景中國與東盟海上執(zhí)法合作研討會召開中國與東盟媒體合作研討會在京舉行《人民日報》《人民日報》《人民日報》非官方對話者第三屆中國東盟民間友好組織大會落幕增加民間交流,促進國際合作中國東盟文藝會演在吳哥舉行《人民日報》《人民日報》《人民日報》其他加強交流,互利共贏交流·合作·發(fā)展注重經濟信息溝通《人民日報》《人民日報》《人民日報》
3.3.3合作者
第三種身份是“合作者”,愿意或正在與另一方就各種事務開展合作。標題有時直接指出合作的兩方,有時通過比較隱晦或間接的方式來表達,但其中都包含著合作的含義。
身份 標題 報紙合作者印尼積極致力于發(fā)展對華合作中老友好合作成果喜人China,Indonesia forging strategic partnership China S’pore reaffirm ties,cooperation共擔新使命,攜手繪藍圖共架合作之橋泛北部灣經濟合作交通先行合力做好北部灣這一篇文章《人民日報》《人民日報》Strait Times Strait Times《人民日報》《人民日報》《人民日報》《人民日報》
3.3.4國際政治組織
第四種身份是“組織”,這是雙方最基本的身份,即中國這一國家組織和東盟這一由12個東南亞國家組成的、代表成員國與其他國家開展外交關系的組織,這也是雙方在國際關系領域被普遍接受的身份。
身份 標題 報紙國際政治組織東盟加快一體化進程東盟以及東盟中國關系的發(fā)展中國東盟博覽會準備就緒東盟國家經濟發(fā)展特點及趨勢S’pore,China plan high-level visit Sino-Singapore ties right on track《人民日報》《人民日報》《人民日報》《人民日報》Strait Times Strait Times
3.3.5客人、鄰居、親戚、受益者、同舟共濟者等
除了上述包含更多外交含義的身份外,雙方還被賦予其他身份。其中之一是“客人”,與之相關的新聞標題往往含有“客人”和/或“主人”等詞。其二是“鄰居”,與之相關的標題通常含有“鄰居”或“鄰國”等。其三是“親戚”,與之相關的標題通常含有“家”“親戚”“血緣”等詞。其四是“受益者”,與之相關的標題往往強調一方帶給另一方好處。其五是“同舟共濟者”,強調雙方面臨同樣的困難或潛在危險,必須聯(lián)手解決問題。它與合作者的區(qū)別在于前者強調這是唯一的選擇,如果拒絕合作,雙方必然一起受損,即雙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不可分。其六是“擴張者”,即隨時準備擴張自己權力和勢力范圍,與之相關的標題通常包含“擴張者”或“霸權主義”等詞匯,《海峽時報》有時會賦予中國這一身份,但《人民日報》從未賦予東盟同樣的身份。其七是“潛在對手或威脅者”,同樣的,只有中國被賦予這一身份。其八是“施惠者”,東盟有時會這樣描述中國,但中國從未這樣描述東盟,可能中國認為自己施予的比獲得的要來得多。最后一種屬于“未知身份”,從標題中無法得知明確的身份指向。
身份 標題 報紙客人 胡錦濤會見泰國客人新加坡議長歡宴李瑞環(huán),賓主雙方贊兩國友好關系不斷發(fā)展《人民日報》《人民日報》鄰居/鄰國好鄰居好朋友好伙伴中國是東盟的好鄰居——訪馬來西亞外長巴達維東盟睦鄰友好是中國基本國策China keeps up effort to win over its neighbors…China signals to wary neighbors that it seeks close ties《人民日報》《人民日報》《人民日報》Strait Times Strait Times親戚泰國通訊:中泰一家親——記李瑞環(huán)主席訪問泰國親戚越走越近感受中泰親情ASEAN is like family,says Chinese ambassador《人民日報》《人民日報》《人民日報》Strait Times
續(xù)表
3.4各種身份的頻率分布及其意義
上述各種不同身份出現(xiàn)的頻率大致分布如下(其中有些標題包含了不止一種身份,因此最終統(tǒng)計次數(shù)超過標題的總數(shù))。
表1 各種身份出現(xiàn)的頻率
可以看到雙方被賦予至少13種身份,其中《人民日報》賦予東盟身份較多的是“(官方)朋友”(28%)、“(官方)對話者”(16%)、“合作者”(16%)和“組織機構”(15%),而《海峽時報》賦予中國身份較多的是“組織”(49.3%)、“(官方)對話者”(25%)、“合作者”(10.7%)、“潛在對手”(8%)和“施惠者”(7%);《人民日報》還將東盟描述為“非官方朋友”“非官方對話者”“學術對話者”“客人”和“同舟共濟者”,但《海峽時報》從未如此描述中國;《人民日報》賦予東盟的基本上都包含正面或至少是中性含義的身份,而《海峽時報》賦予中國的既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身份,不過,正面的遠多于負面的。雙方被賦予多種身份說明后現(xiàn)代國際關系和建構主義理論關于國家身份和利益不是給定的,而是建構的觀點具有合理性。其次,雙方更多被構建為“(官方)朋友”“對話者”“合作者”“組織結構”和“潛在對手”等說明雙方報紙在構建彼此身份時主要還是從國際關系的角度來進行,因為這些詞匯是一般國際關系論著經常使用的。再次,雙方為對方構建的身份是正面還是負面的與國家間關系是否出現(xiàn)改善在某種程度上的確存在密切關系。第四,雙方把彼此看作“合作者”表明,雙方都認識到應開展實際合作,不能僅停留在紙上談兵。最后,《人民日報》只為東盟構建正面或中性身份,而《海峽時報》還為中國構建“擴張者”和“潛在對手”等負面身份,這一事實表明雙方對彼此的認識還存在差異:中國對發(fā)展與東盟的關系感到放心和滿意,東盟則對中國的意圖持一定的懷疑態(tài)度,雙方的互信關系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
如上所述,雙方被賦予多種身份,其中某些身份在國際關系領域很少論及。那么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些身份?它們又是如何建構起來的呢?我認為,這是因為雙方報紙在討論中國—東盟關系的話語實踐中不僅使用了國際關系話語,而且融入了中國和東盟特定的社會和歷史話語,即運用了費爾克拉夫所說的話語混雜(hybridization of discourse)(Fairclough,1992:222,2003:218)。具體來說就是,“朋友”“對話者”“組織結構”“合作者”和“潛在對手”等的建構主要與外交領域和國際關系領域的流行話語緊密相關,包含更多外交上的含義。“親戚”“客人”等的建構與中國及許多東盟國家文化傳統(tǒng)對儒家思想的推崇相關,因為儒家思想認為,“家庭是所有社會關系的原型”,即“就像一顆石子扔進水里所激起的漪瀾不斷向外擴展一樣,人們在家庭關系中習得的各種品性構成了其社會行為的核心,指導其在不斷向外擴展的社會關系中如何正確行事。與此類似,這些協(xié)調家庭關系的品性被進一步延伸到整個鄉(xiāng)鎮(zhèn)組織或國家,指導其內部行為”(Lastig& Koester,1996:145),國家間關系被理解為親戚關系或賓主關系?!班従印钡臉嫿ㄖ饕c中國東盟相毗鄰這樣的地理特征話語相關。受益者和施惠者的構建與古代中國“天下觀”密切相關,即中國是世界的中心,是“施惠者”,其他國家是“受惠者”(何新華,2006),同時與當前中國經濟良好發(fā)展態(tài)勢相關,是一種中國歷史話語的當下重構,這也是為什么《人民日報》和《海峽時報》都有此類身份建構。而“同舟共濟者”的構建則與中國東盟國家目前共同面臨的嚴酷社會現(xiàn)實和潛在危險等社會語境密不可分。此外,東盟身份大多被賦予正面含義也與中國文化強調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Lastig&Koester,1996:146)的傳統(tǒng)價值觀相關,即如果中國希望自己被東盟視為(親密)朋友,它首先得把對方視為自己的朋友。最后,中國被視為“擴張者”和“潛在威脅”是因為中國在歷史上曾經對東盟地區(qū)的許多國家具有強大的影響力甚至支配力,對此歷史話語記憶猶新的東盟各國顯然無法在短時間內完全消除此類擔憂和恐懼,這同時也表明,雙方在隨后的時間里盡管在多數(shù)重大問題上會保持友好和合作關系,但在個別問題上存在分歧甚至摩擦在所難免,而近年來中國和菲律賓及越南在南海問題上的爭論就是明證之一??傊?,雙方不同身份的構建不是全新的東西,是中國東盟社會歷史話語的延續(xù),是其與當前國際關系主流話語相混雜的產物。
那么,身份建構又是如何與現(xiàn)實中的國際關系互動的呢?建構主義國際關系理論認為,這種互動是通過“反射評價”機制來完成的,即如果我們對待他者時“不僅考慮到他們的個人安全,而且還‘關心’他們,即便在沒有狹隘私利的情況下也愿意幫助他們,我們就有可能造就出朋友”(溫特,2000:428)。也就是說,如果雙方賦予彼此正面含義的身份,它也很可能被對方賦予正面含義的身份,這樣它就可能造就一個“朋友”。這種解釋具有合理性,問題是一方的“好心”怎么才能為另一方所理解呢?如何才能了解對方的真實態(tài)度呢?這可以從“話語-認知-社會現(xiàn)實”這一機制的運作得到解答。具體來說,雙方希望發(fā)展彼此友好關系,它們在各自報紙中用語言描述了雙邊關系的改善,賦予彼此正面積極的身份。這些信息通過話語為那些對國家間關系了解不多、主要靠新聞報道獲取信息的普通人所閱讀,他們逐漸把這些描述當作一種“社會事實”來理解,進而推動或支持本國政府采取積極措施加強雙邊關系。對于那些了解并能影響雙邊關系的高級官員,他們可以從報道話語中領會對方改善雙邊關系的意圖,作為回應,他們也會采取相應的友好政策。一旦這種“友好”思想在中國和東盟成為一般化的看法(conventionalized),它實際上變成了雙方共享的理念(ideology),必將促使雙方進一步采取友好的集體行動,因為“達到這樣相互認同程度的國家更趨于依照法治原則解決爭端,在受到外部威脅時,更愿意通過實行集體安全等方式來保護自己。這就是一種合力現(xiàn)象,其基礎是‘大家為一人、一人為大家’”(溫特,2000:136)。在現(xiàn)實中,雙方的關系得到了改善,話語和社會現(xiàn)實也實現(xiàn)了互構。
分析再次表明,后現(xiàn)代國際關系和建構主義理論主張的“國家身份不是給定的,而是建構的和變化的”觀點是合理的。國際關系學者應改變過去那種只關注國家利益的“給定”特性,更加注重研究國家利益和國家身份的建構特性以及語言在建構中的作用。分析還表明,CDA可以為后現(xiàn)代國際關系提供其急需的語言分析工具,它應該被納入后現(xiàn)代國際關系的話語分析框架內。
運用CDA對《人民日報》和《海峽時報》新聞標題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雙方新聞報道為彼此構建了多種不同身份。最近中國東盟雙邊關系的改變與這些正面含義的身份構建存在正相關關系。身份的構建主要是通過國際關系主流話語與中國東盟社會歷史話語的混雜來實現(xiàn)的,它通過人的認知參與塑造現(xiàn)實中的國家間關系,同時又受到國家間關系的影響。研究再次表明后現(xiàn)代國際關系和建構主義理論主張的“國家身份不是給定的,而是建構的和變化的”觀點是合理的,國際關系學界必須更多研究語言,而CDA能提供其所急需的話語分析工具。
Chilton,P.(eds.).1985a.Language and the Nuclear Arms Debate.London:Pinter.
Chilton,P.1985b.Words,discourse and metaphors:The meanings of Deter,Deterrent and Deterrence.In P.Chilton(eds.).Language and the Nuclear Arms Debate.London:Pinter.103-127.
Chilton,P.1996.Security Metaphors:Cold War Discourse from Containment to Common House.New York:Peter Lang.
Chilton,P.2003.Deixis and distance:President Clinton’s justification of intervention in Kosovo.In Mirjana N.Dedaic&Daniel N.Nelson(eds.).At War with Words.NY: Nouton de Grayter.95-126.
Chilton,P.2004.Analyzing Political Discourse:Theory and Practice.London:Routledge.
Chilton,P.&Lakoff,G.1995.Foreign policy by metaphor.In Christina Sch?ffner and Anita Wenden(eds.).Language and Peace.Asdershot:Dartmouth.37-59.
Crowley,D.&D.Mitchell(eds.).1993.Communication Theory Today.Oxford:Pergamon Press.
Dedaic,M.N.&D.N.Nelson(eds.).2003.At War with Words.NY:Nouton de Grayter.
Fairclough,N.1989.Language and Power.London:Longman.
Fairclough,N.1992.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Cambridge:Polity Press.
Fairclough,N.2003.Analyzing Discourse:Textual Analysis for Social Research.London: Routledge.
Flowerdew,J.2004.Identity politics and Hong Kong’s return to Chinese sovereignty: Analyzing the discourse of Hong Kong’s first Chief Executive.Journal of Pragmatics,36: 1551-1578.
Hansen,L.2006.Security as Discourse:Discourse Analysis and the Bosnian War.Abingdon: Routledge.
Kratochvíl,P.,P.Cibulková,&V.Bene?.2006.Foreign policy,rhetorical action and the idea of otherness:The Czech Republic and Russia.Communist and Post-Communist Studies,39:497-511.
Lastig,M.W.&J.Koester.1996.Intercultural Competence: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s.USA:HarperCollins College Publishers.
Milliken,J.1999.The study of discourse in interpretational relations:A critique of research and methods.Europe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15(12):1225-1254.
Sch?ffner,C.andA.Wenden(eds.).1995.Language and Peace.Asdershot:Dartmouth.
Shi-Xu,M.Kienpointner&J.Servaes.2005.Read the Cultural Other:Forms of Otherness in the Discourses of Hong Kong’s Decolonization.Berlin:Mouton de Gruyter.
Solomos,J.&J.Wrench(eds.).1993.Racism and Migration in Western Europe.Oxford: Berg.
van Dijk,Teun.1991.Racism and the Press.London:Routledge.
van Dijk,Teun.1993.Denying racism:Elite discourse and racism.In J.Solomos&J.Wrench (eds.).Racism and Migration in Western Europe.Oxford:Berg.179-193.
Wodak,R.,De Cilla,R.,Reisigl,M.,& Liebhart,K.1999.The Discursiv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Identity.Trans.by Angelika Hirsch&Richard Mitten.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Ltd.
Zheng,Hua.2005.Discourse analysis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The influence of Foucauldian“Discourse”upon postmodern international theory.Journal of Moder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China),2005,(4),56-62.[In Chinese]
Zheng,Hua.2006.An interpretation of Bush’s China trip in 2005:Adiscourse analysis of three news conferences hosted by the US.International Forum(China),8(2),26-32.[In Chinese]
何新華,2006,試析古代中國的天下觀,《東南亞研究》,第2期,50-55頁。
秦亞青,2000,國際政治的社會理論譯者前言。載亞歷山大·溫特著,秦亞青譯,《國際政治的社會理論》,上海:世紀出版集團。
孫吉勝,2009a,國際關系中的語言研究:回顧與展望,《外交評論》,第1期,70-85頁。
孫吉勝,2009b,國際關系中語言與意義的建構:伊拉克戰(zhàn)爭解析,《世界經濟與政治》,第5期,43-55頁。
溫特著,秦亞青譯,2000,《國際政治的社會理論》。上海:世紀出版集團。
尤澤順,2008,文明沖突論:一種被重構的歷史話語?!锻鈬Z言文學》,25(4):247-254頁。
尤澤順、陳建平,2009,話語秩序與對外政策構建:對政府工作報告的詞匯分析,《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2):44-49頁。
尤澤順,2011,話語、身份建構與中國東盟關系:《人民日報》新聞標題分析,《東南學術》,第5期,240-248頁。
鄭華,2005,話語分析與國際關系:??略捳Z觀對后現(xiàn)代國際關系的影響,《現(xiàn)代國際關系》,第4期,56-62頁。
鄭華,2006,從話語分析角度看布什訪華:從美方的三次記者招待會談起,《國際論壇》,8(2):26-32頁。
尤澤順,男,福建南安人,福建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批評性語篇分析、跨文化交際學、語言與文化。
《話語研究論叢》第一輯
2015年
第73-86頁
南開大學出版社
Discourse,Identity Construction and China-ASEAN Relations: AContrastiveAnalysis of News Headlines from People’s Daily and Strait Times
You Zeshun,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The article carries out a contrastive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CDA)of the news headlines selected from People’s Daily(international version,2000-2008)and Strait Times(2000-2008)so as to reveal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discourse,identity construction and China-ASEAN relations.The analysis shows that:1)Both sides construct more than one identity for each other;2)The recent improvement of China-ASEAN relations is positively relevant to the increasing construction by Chinese and ASEAN(Singaporean)newspapers of each other’s positive identities;3)The postmodernist and constructivist view that“national identity is constructed and dynamic”is acceptable;4)CDA can offer IR studies the tool for detailed discourse analysis of which the latter is in desperate need.
China-ASEAN relations,CDA,news headline,identity
尤澤順
聯(lián)系地址:福建省福州市(350007)福建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
電子郵件:youzsh@fj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