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宇剛,夏樹花,張忠秋
Iso-Ahola(1995)[1]認為,運動員的成績是受個人內部因素(如運用技術的能力)和人際之間因素(如“教練員一運動員”關系)的共同影響,所以對教練員-運動員關系進行深入的探討非常重要。目前國內關于教練員-運動員關系理論的研究主要從教育學角度、哲學角度和對國外理論的移植,主要集中在社會結構六維分析模式[2]、社會共生關系的研究[3]、儒家文化視角下的教練員運動員關系[4]、契約論的視角下競技體育教練員運動員的師徒關系[5]、主體間性視野下教練員 -運動員的關系[6]和運動員教練員關系的3C 理論研究[7-8]?;诖?,本文擬采用HistCite軟件對國外關于教練員-運動員關系相關研究文獻進行可視化分析,以揭示該領域內國外研究的熱點和前沿,發(fā)現國外有重要影響力的文獻、學者和研究機構,為國內學者從事該領域的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礎。
以Web of ScienceTM數據庫為數據來源,檢索策略為:“主題=(coach)AND主題=(athlete)AND主題=(relationship)”,入庫時間=所有年份,共檢索到442條記錄(檢索時間2013年12月31日),12 741篇參考文獻,文獻數據集的出版時間分布為1991-2013年。以全記錄(包含引用的參考文獻)格式將檢索結果保存為文本文件。
采用 HistCite軟件,HistCite[9]是世界著名文獻計量學家尤金·加菲爾德(Dr Eugene Garfiled)開發(fā)的引文編年可視化程序。HistCite引文編年圖分析法首先選擇一組重要的有代表性的引文,然后以每篇論文為節(jié)點,按照時間順序給每篇文章編號,連接這些節(jié)點并以引用次數或被引率為權值,構建引文編年圖,從而以圖示方式展示某一領域不同文獻之間的關系,快速幫助我們繪制出一個領域的發(fā)展歷史,定位出該領域的重要文獻,以及最新的重要文獻。
采用HistCite軟件,對檢索到的442條記錄進行分析,HistCite軟件對所選題錄全部識別,選取每篇文獻在所分析文獻集中的被引頻次(Local Citation Score,LCS)值最高的前30篇文獻生成可視化引文編年圖。對文獻的研究熱點和前沿進行分析。
在檢索到的442條記錄中1991-2000年發(fā)表論文情況見圖1,由圖1可知,國際教練員-運動員關系的研究呈逐年上升的趨勢,特別是2008年后對教練員-運動員關系的研究發(fā)文量286篇,占總發(fā)文量的64.7%。這在一定程度說明運動領域中越來越認識到教練員-運動員關系的重要性,對教練員-運動員關系的研究也日益成為教練員-運動員領域的熱點。
圖1 國際教練員-運動員關系研究文獻年度分布圖
本研究對高影響力學者的分析采用 h指數,h指數(也稱h-index)是一個混合量化指標,最初由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California San Diego Univ)的物理學家喬治赫希(Jorge Hirsch)在2005年提出[10],并將其定義為某學者發(fā)表文獻中共有h篇的被引頻次達到至少h次。他在進行對比研究后認為[11],h指數的評價標準具有較強的客觀性,可有效避免自引高被引單篇論文和作者合著關系的影響,特別適用于相同時間段范圍內研究學者的學術成就比較,且對研究學者的未來成就具有很好的預測作用,所以表1列出了H指數≥4的前11名高影響力學者,從表1看出,H指數排在第一的學者是Jowett S教授,其發(fā)文量38篇,H指數為11,這說明了Jowett S在運動員-教練員關系研究領域中影響力最高,研究對象主要是精英運動員,其研究主要貢獻是通過質性分析構建了教練員-運動員關系的3Cs理論模型,從親密性、責任感和互補性三個維度編制了教練員-運動員關系問卷(Coach-Athlete Relationship Questionnaire,CARTQ),并采用了主-客體互倚模型方法把教練員-運動員配對動態(tài)的探討了相關變量對教練員-運動員關系的影響。Amorose AJ主要研究對象是大學生運動員,主要理論貢獻是依據自我決定理論,從動機的角度探討了教練員的自主支持行為(Autonomy-supportive coaching)影響運動員的能力(competence)、自主性(autonomy)和關聯性(relatedness)三項基本心理需求,達到激勵運動員的內部動機,從而促進教練員-運動員的和諧關系。Vallerand RJ依據“認知評估理論”和“內、外動機分層理論”提出了教練員-運動員關系動機模型,從理論上構建了教練員如何通過行為影響運動員的動機,并從動機的角度,把激情(passion)分為和諧性激情(harmonious)和強迫性激情(obsessive),探討了激情對教練員-運動員關系的影響。Duda JL以成就目標動機為理論依據,探討了教練員創(chuàng)造的動機氛圍對教練員-運動員關系的影響。所以通過對高影響力作者研究領域的分析,可以使研究者更快的了解當前研究領域的熱點問題。
表1 教練員-運動員關系領域高影響力學者
對教練員-運動員關系的研究地區(qū)按照庫內被引(TLCS)進行分析,列出了庫內被引前11的國家,可以看出該領域研究的活躍地區(qū)主要集中在英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美國的發(fā)文量139篇雖然高于英國的107篇,但是英國庫內被引次數要高于美國,這在一定程度表明,英國在教練員-運動員關系的研究領域中有更加重要的地位,中國排在第9位,發(fā)文量和庫內被引都要低于美國和英國,所以,中國對教練員-運動員關系還沒有形成系統(tǒng)化的研究。
進一步對研究機構進行分析,庫內被引靠前的前十名機構,英國拉夫堡大學和英國伯明翰大學、斯塔福德郡大學(加拿大)、魁北克大學(英國)、拉夫伯勒科技大學(英國)、伊利諾斯州立大學(美國)、東密歇根大學(美國)、埃克塞特大學(英國)、密歇根州立大學(美國)和利茲大學(英國),可見排在前十的研究機構中,英國6所,美國3所,加拿大1所,這也證明了英國、美國在教練員-運動員關系研究中具有突出領先地位。
利用 HistCite的 Graph Maker功能,以 LCS Count為條件,選擇了 LCS前 30的文獻導入HistCite完成(見圖1),圖中每個圓表示1篇文獻,圓圈大小代表文獻被引頻次的多少;帶箭頭的連線代表文獻節(jié)點之間的引用關系,箭頭指向的文獻是被引文獻;方塊內所標數字指明該節(jié)點文獻在文獻集合中的順序號。引文編年圖以從上到下的空間順序表示由先到后的時間順序,各文獻按照其發(fā)表年份的先后給予序號并安排在圖中相應位置。
圖2 運動員-教練員關系引文編年圖
圖2顯示了教練員-運動員關系研究領域中影響力較高的30篇文獻發(fā)表的年份、文獻重要程度和互引關系。節(jié)點數為30,鏈接數為76,LCS最大值為48,LCS最小值為7。30篇文獻的詳細信息見表1,通過對30篇重要文獻的分析,可以看出文獻46、48、77、78、79、91、95、125 節(jié)點圓較大,可以認為這些文獻相對重要。
通過對引文文獻的分析,2000年到2006年之間的節(jié)點較多,說明這段時期是教練員-運動員關系發(fā)展的關鍵時期,所以通過對1995年-2008年參考文獻的分析,大體可以確定教練員運動員關系發(fā)展的三個主要歷程:
階段1:1995-2000年之間研究由教練員執(zhí)教行為的研究開始,逐漸轉移到教練員-運動員關系的探討上,如文獻18-競技體育中領導能力和滿意度的研究[12];文獻26-知覺到的執(zhí)教行為和團體凝聚力關系的研究[13];文獻20-教練員-運動員關系和執(zhí)教行為的關系[14];文獻34-指導在教練員和運動員發(fā)展過程中的重要性[15];
階段2:在引文分析圖上可以看出2000年是教練員-運動員關系研究的聚合點,從2000年到2006年主要是運動員-教練員關系3Cs理論的探討階段,主要通過質性分析的方法,構建了3Cs理論的模型,分析可能影響教練員運動員關系的相關變量。文獻46[16]以四對夫妻教練員-運動員關系對進行深度訪談,通過探索性內容分析,把親密性、互補性和相互定位納入教練員-運動員關系的理論模型。初步確立了教練員-運動員關系的理論依據。文獻77[17]等針對12名奧運會獎牌獲得者進行研究,發(fā)現這些運動員把教練員看作親密的朋友、父親或母親的形象,明顯知覺到了親密性、共向性和互補性的存在,以及兩者的關系對運動員的成就具有顯著的影響。文獻95[18]以111名高校運動員為研究對象,揭示教練員領導行為與“教練員一運動員”關系對團隊凝聚力的影響,其研究結果發(fā)現,“教練員一運動員”關系變量和領導行為變量都能夠較好的預測任務凝聚力和社會凝聚力。文獻106[19]通過對5個運動員以及他們的教練員和父母,進行訪談,探討了父母作為運動員社會網絡最重要的成員,在機會、信息提供和情感支持方面對教練員-運動員關系的影響。文獻125[20]通過中介變量與調節(jié)變量的分析,考察了相互定位成份中同感與假定的相似性維度的情況。
階段3:2007年后的研究主要依據3Cs理論,探討前因變量、結果變量和教練員-運動員關系。文獻185[21]探討了運動的激情對教練員-運動員關系的影響。研究把對運動的激情分為和諧型熱愛(Harmonious passion,HP)和著迷型熱愛(Obsessive passion,OP),研究發(fā)現和諧型熱愛能夠通過情緒的調節(jié)預測高質量的教練員-運動員關系,高質量的教練員-運動員關系能夠預測教練員的主觀幸福感。文獻188[22]研究了教練員創(chuàng)造的動機氛圍對教練員-運動員關系的影響,結果表明教練員-運動員的關系對運動員參與運動的動機有影響。所以,通過對主路徑的分析可以看出未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Jowett的3Cs理論為依據,探討預測教練員-運動員關系的相關變量,以及教練員-運動員關系的結果變量。
利用HistCite軟件對關鍵詞進行分析,選取庫內被引頻次較高的前22個關鍵詞(見表2),可以看出執(zhí)教、動機、知覺、模型、領導、內在動機、問卷、團隊、凝聚力、成對、移情、準確性、成績、精英和職業(yè)倦怠是教練員運動員關系研究的熱點。
表2 國際教練員-運動員關系研究高頻關鍵詞庫內被引頻次統(tǒng)計
LCR指的是某一篇文章的參考文獻在當前數據集中的數量,表示的是某篇文獻引用別人的情況。根據LCR值的排序,可以快速定位近期關注該領域的重要文獻,可以從中發(fā)現當前領域的新動向。所以,利用LCR選取了當前文獻庫引用超過10篇以上的文獻共計15篇進行分析(見表3)。
續(xù)表3
在15篇文獻中,關于教練員-運動員關系問卷的修訂、跨文化檢驗和修訂的文獻有6篇,分別是文獻290、文獻213、文獻223、文獻259、文獻342和文獻439,文獻290[23]以比利時運動員為被試,對教練員-運動員關系(CART-Q)進行跨文化版本的檢驗與修訂;文獻213[24]探討了教練員-運動員關系(CART-Q)元認知版本的心理測量學效度檢驗;文獻223[25]以教練員和運動員為被試,對教練員-運動員關系(CART-Q)長版本進行了心理測量學信效度檢驗;文獻259[23]探討了比利時教練員版本教練員-運動員關系(CART-Q)心理測量學性能的檢驗;文獻342[26]以比利時、英國、中國、希臘、西班牙、瑞典和美國1 363名運動員為被試,對CARTQ進行心理測量學性能的檢驗;文獻439[27]對教練員-運動員關系(CART-Q)互補維度(complementarity)通過跨文化進行了概念和測量學的檢驗。
文獻117[28]提出了一種新的研究教練員-運動員對動態(tài)人際關系的多樣化策略,指出未來研究教練員-運動員關系上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研究:多樣化分析單位,從行為、個體、人際間、團隊、機構和文化入手進行研究;加強對個體的研究轉移到人際間研究方法的探討;多樣化理論框架;多樣化研究方法;多樣化對未研究現象學的探討。
文獻281[29]從教練員和運動員的視角探討了教練員-運動員關系發(fā)展和本質,研究采用質性分析的方法對1名男教練員、1名女教練、8名精英游泳運動員(男女各半)進行訪談,結果表明:教練員-運動員關系隨著時間變化而演化,主要有3個維度:發(fā)展契約、發(fā)展合作和權力關系。
文獻410[30]從個體的依戀風格入手,采用主-客體互倚模型的統(tǒng)計方法,對107名教練員和107名運動員探討了依戀風格、關系質量和關系滿意度之間的關系,結構方程模型分析結果表明:主體效應對回避型依戀風格的運動員和教練員都能夠預測他們自身感知的關系質量,關系質量能夠預測關系的滿意度。同伴效應顯示:回避型依戀風格的運動影響教練員感知到的關系質量,教練員感知到的關系質量影響運動員的關系滿意度。
文獻293[31]探討了教練員對執(zhí)教的激情和教練員-運動員關系質量的關系:教練員執(zhí)教行為的中介作用,研究從行為學角度入手,以103名教練員-運動員為被試,探討了教練員對執(zhí)教和諧型熱愛和強迫型熱愛對運動員感知到的教練員-運動員關系質量的作用,結果表明:對執(zhí)教和諧型熱愛能夠預測教練員對運動員的自主支持行為(autonomy-supportive behaviors),強迫型熱情的教練員能顯著預測到教練員對運動員的控制行為,自主支持行為能預測運動員感知到的教練員-運動員關系的質量和運動員的一般幸福感。
文獻303[32]采用聚類分析的方法,依據運動員感知到的教練員-運動員關系把運動員分為四個群體,探討了不同組別運動員三方效能(自我效能、他人效能和情親效能)的差異。結果表明:感知到高質量教練員-運動員關系的組別有高質量的三方效能。文獻263探討了效能信念在預測感知到關系質量的作用,采用主-客體互倚方法對63對運動員和教練員進行分析,結果表明:主體的自我效能影響教練員-運動員互補維度,僅僅影響教練員的親密維度。
文獻285[33]依據3Cs理論模型和 CART-Q問卷探討了教練員-運動員-同伴三者之間的人際關系,結果表明三者之間表現出的人際關系有所不同。
文獻224[34]是一篇綜述,總結了目前關于教練員領導模型主要包括a領導力模型:多維領導模型、認知調節(jié)模型、變革型領導模型、仆人式領導模型、無私型領導和交易型領導;b關系結構:3Cs理論模型和動機理論模型;c執(zhí)教效能模型,并從定義、測量和應用三方面探討了運動領導的本質。
文獻286[35]依據社會關系文化和自我決定理論,探討了年輕運動員知覺到的教練員-運動員-同伴關系與自我決定動機的關系,結果表明三種基本心理需求作為中介變量,調節(jié)了人際關系和動機的聯系。
通過對15篇前沿文獻的分析,文獻290、文獻213、文獻223、文獻259、文獻342和文獻439主要集中在于教練員-運動員關系問卷的修訂、跨文化檢驗和修訂;文獻224總結了目前教練員領導模型;其他文獻基本上都采用了主-客體互倚模型的統(tǒng)計方法,對教練員-運動員進行動態(tài)關系的探討,文獻303從人際交流的角度探討感知對教練員-運動員關系的影響,文獻293則從行為學的角度探討了執(zhí)教行為對教練員-運動員關系的影響,文獻410從個體人格特質探討了依戀風格對教練員-運動員關系的影響。
(1)國際教練員-運動員關系的研究日益增多,特別是2008年后對教練員-運動員關系的研究發(fā)文量286篇,占總發(fā)文量的64.7%。所以,國際競技領域關于教練員-運動員關系的研究已經引起國際運動學家的關注和重視。
(2)國際教練員-運動員關系研究領域的重要學者為Jowett S、Amorose AJ、Vallerand R、Duda JL 等11名學者。
(3)英國和美國在教練員-運動員關系的研究中處于領頭地位,其主要研究機構為英國拉夫堡大學、英伯明翰大學和魁北克大學,美國的伊利諾斯州立大學、東密歇根大學和密歇根州立大學等。
(4)國際教練員-運動員關系研究的歷程主要分為三個階段:1995-2000年主要是以教練員為主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練員執(zhí)教行為的研究;2000-2006年主要把教練員-運動員作為一個整體,主要通過質性分析的方法,構建了3Cs理論的模型,分析可能影響教練員運動員關系的相關變量;2007年后的研究主要依據3Cs理論,探討前因變量、結果變量和教練員-運動員關系,以及改善教練員-運動員關系的研究。
(5)國際教練員-運動員關系的研究熱點主要集中在執(zhí)教、動機、知覺、模型、領導、內在動機、問卷、團隊、凝聚力、成對、移情、準確性、成績、精英和職業(yè)倦怠。
(6)國際教練員-運動員關系的前沿主要集中在教練員-運動員關系的跨文化研究;教練員-運動員關系的多樣化研究;教練員-運動員動態(tài)關系方法的研究;教練員-運動員關系理論模型的整合研究;執(zhí)教背景、個人性格特點、執(zhí)教效能、執(zhí)教行為和教練員-運動員關系的研究;教練員-運動員行為、動機和積極性產出關系(如:滿意度、團體凝聚力)的研究。
[1]Iso‐ Ahola Se.Intrapersonal and Interpersonal Factors in Athletic Performance[J].Scandinavian Journal of 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1995,5(4):191-199.
[2]王廣虎,閔健.教練員與運動員關系的分析[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1995(4):6-11.
[3]郭修金,胡守鈞.我國教練員與運動員社會共生關系的基本要素研究[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1(7):37-41.
[4]孫永泰,李亞非.從儒家文化看我國教練員與運動員關系的雙重性[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9(11):17-20.
[5]張曉龍,沈建華.構建競技體育和諧師徒關系的契約論思考[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7(4):8-11.
[6]李靖,王麗君.主體間性視野下殘疾人運動員與教練員的交往關系[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9(1):125-128.
[7]鐘日升.教練員與運動員關系量表(CART-Q)的檢驗與修訂[D].武漢:武漢體育學院,2005.
[8]鐘日升,王迪.對教練員與運動員關系量表(CART-Q)的跨文化修訂[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10(2):32-34.
[9]李運景.基于引文分析可視化的知識圖譜構建研究[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9:40-46.
[10]Hirsch,J.E..An Index to Quantify an Individual Aposis Scientific Research output[J].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2005,102(46):11657-16569.
[11]Hirsch,J.E.,Buela-Casal,G..The Meaning of the H-index[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and Health Psych,2014,14(2):161-164.
[12]Riemer,H.A.,Chelladural,P..Leadership and Satisfaction In Athletics[J].J Sport Exerc Psychol,1995,17(3):276-293.
[13]Gardner,D.E.,Shields,D.L.L.,Bredemeier,B.J.L.,et al.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ceived Coaching Behaviors and Team Cohesion Among Baseball and Softball Players[J].Sport Psychologist,1996,10(4):367-381.
[14]Salminen,S.,Liukkonen,J..Coach-athlete Relationship and Coaching Behavior in Training Session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1996,27(1):59-67.
[15]Bloom,G.A.,Durand-Bush,N.,Schinke,R.J.,et al.The Importance of Mentor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Coaches and Athlet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1998,29(3):267-281.
[16]Jowett,S.,Meek,G.A..The Coach-athlete Relationship in Married Couples:An Exploratory Content Analysis[J].Sport Psychologist,2000,14(2):157-175.
[17]Jowett,S.,Cockerill,I.M..Olympic Medallists Apos;Perspective of the Althlete-coach Relationship[J].Psych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2003,4(4):313-331.
[18]Jowett,S.,Chaundy,V..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Impact of Coach Leadership and Coach-athlete Relationship on Group Cohesion[J].Group Dynamics-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2004,8(4):302-311.
[19]Jowett,S.,Timson-Katchis,M..Social Networks in Sport:Parental Influence on the Coach-athlete Relationship[J].SportPsychologist,2005,19(3):267-287.
[20]Jowett,S.,Clark-Carter,D..Perceptions of Empathic Accuracy and Assumed Similarity in the Coach-athlete Relationship[J].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2006,45:617-637.
[21]Lafreniere,M.A.K.,Jowett,S.,Vallerand,R.J.,et al.Passion in Sport:On the Quality of the Coach-Athlete Relationship[J].J Sport Exerc Psychol,2008,30(5):541-560.
[22]Olympiou,A.,Jowett,S.,Duda,J.L..The Psychological Interface Between the Coach-Created Motivational Climate and the Coach-Athlete Relationship in Team Sports[J].Sport Psychologist,2008,22(4):423-438.
[23]BalduckK,A.L.,Jowett,S..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the Belgian Coach Version of the Coach-athlete Relationship Questionnaire(CART-Q)[J].Scand JMED SCI Sports,2010,20(5):779-786.
[24]Jowett,S..Factor Structure and Criterion-Related Validity of the Metaperspective Version of the Coach-Athlete Relationship Questionnaire(CART-Q)[J].Group Dynamics-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2009,13(3):163-177.
[25]Rhind,D.J.A.,Jowett,S..Initial Evidence for the Criterion-related and Structural Validity of the Long Versions of the Coach-Athlete Relationship Questionnaire[J].European Journal of Sport Science,2010,10(6):359-370.
[26]Yang,S.X.,Jowett,S..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the Coach-Athlete Relationship Questionnaire(CART-Q)in Seven Countries[J].Psych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2012,13(1):36-43.
[27]Yang,S.X.,Jowett,S...Conceptual and Measurement Issues of the Complementarity Dimension of the Coach-athlete Relationship Across Cultures[J].Psych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2013,14(6):830-841.
[28]Poczwardowski,A.,Barott,J.E.,Jowett,S..Diversifying Approaches to Research on Athlete-coach relationships[J].Psych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2006,7(2):125-142.
[29]Philippe,R.A.,Sagar,S.S.,Huguet,S.,et al.From Teacher to Friend:The Evolving Nature of the Coach-athlete Relationship[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2011,42(1):1-23.
[30]Davis,L.,Jowett,S.,Lafreniere,M.A.K..An Attachment Theory Perspective in the Examination of Relational Processes Associated With Coach-Athlete Dyads[J].JSport Exerc Psychol,2013,35(2):156-167.
[31]Lafreniere,M.A.K.,Jowett,S.,Vallerand,R.J.,et al.Passion for Coaching and the Quality of the Coach-athlete Relationship:The Mediating Role of Coaching Behaviors[J].Psych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2011,12(2):144-152.
[32]Jackson,B.,GuccIardi,D.F.,Dimmock,J.A..Tripartite Efficacy Profiles:A Cluster Analytic Investigation of Athletes Apos;Perceptions of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Their Coach[J].J Sport Exerc Psychol,2011,33(3):394-415.
[33]Balduck,A.L.,Jowett,S..An Examination of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of the Coach-athlete-peer triangl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2011,42(1):84-96.
[34]Vella,S.A.,Oades,L.G.,Crowe,T.P..The Application of Coach Leadership Models to Coaching Practice:Current State and Future Direction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 Amp;COAC,2010,5(3):425-434.
[35]Riley,A.,Smith,A.L..Perceived Coach-athlete and Peer Relationships of Young Athletes and Self-determined Motivation for Spor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2011,42(1):115-133.